【长阳文征】李拔 ‖ 建修四路茶亭记

△李拔蜡像(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拔(1713—1775),字靖峤,又字寰瞻,号峨峰,别号东溪居士,四川犍为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同年署湖北钟祥县事。次年,选任长阳县知县。乾隆十九年,擢武昌府江夏县知县。后历任汉阳府同知,福建福宁、福州二府知府,湖南长沙知府,湖南按察使司副使、督理湖南驿传盐法道兼辖长宝二府,湖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上荆南道管理荆宜施地方兼理水利事等职。李拔是清代有名的循吏,所在皆政声卓著。

△长阳县城东的观音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阁西侧岩壁上的“普陀概胜”摩崖,系李拔任长阳知县时题刻。(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提要】

本文始载于乾隆十九年《长阳县志》卷七《艺文志》,该志收录了不少李拔在长阳任职期间写作的诗文。李拔在长阳知县任内,重修县志,修补城垣,修建道路,兢兢业业,利乡济民不稍怠,这些诗文可资为证。本文记述了当时长阳县域四路四坡山陡路窄、行旅艰难的状况,叙述了作者“捐廉”修建四路茶亭并安排人经营之事,表达了他对百姓的恻隐之心。李拔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境内之人,吾子弟也”的思想,是他一生践行的从政思想,值得后来为官者借鉴。

△乾隆《长阳县志》(复印本)(向家舟摄)

【原文】

长阳为楚北[1]僻邑,川岩险阻,实四达之国[2]也。西通巴蜀[3],东接荆宜[4],北控东归[5],南连鹤乐[6],冲衢要津,纵横交错,商贾络绎,往来奔会,踵相接焉。其地皆崇山复岭,鸟道羊肠,逼窄陡峻,莫可攀跻。

予视事[7]之明年,既次第增修宽大,而陡峻如故。如天里铺之闞天坡、木桥溪之点心坡、龙潭寺之漫腰坡、石板铺之连三坡[8],奇峰削成,上薄云霄,下俯深谷,一望心悸。登斯坡者,裹粮载餱[9],攀藤援葛,佝偻膝行,蚁附而上。每遇酷暑,日光如火,汗出如浆,喉干如烟,气喘如激湍,而四顾茫然,欲求一荫之庇、一勺之润而不可得,此昔人所谓“蜀道之难”也。予目击心恻,爰捐奉廉,各于坡顶建亭设茶,广竹木,以为歇息地,而额其上。其在闞天曰“暂憩”,在点心曰“忘疲”,在漫腰曰“慰劳”,在连三曰“息肩”。每坡量拨官佃[10]四家,岁收所人,以供茶汤之用。并谕所司,务在经理得宜,始终不怠,以无忘恺悌[11]之意。

嗟乎,境内之人,吾子弟也;其行旅商贾,吾子弟之伯叔兄弟往来于是邦者也。顾听其劳苦而不为之恤,是重予之不德也。且使予劝农讲约、公事往来,亦无以托足而憩息焉,其亦何利之有哉!至于修举以时[12],无俾斯坏[13],是又在后之君子继续而光大之。人之欲善,谁不如我?未足以为虑矣!于其成也,书以记之。

【注】

[1] 楚北:湖北别称。

[2] 四达之国:四面通达的地方。国,犹方。

[3] 巴蜀:四川别称。

[4] 荆宜:荆州与宜都的合称,代指江汉平原。

[5] 东归:东湖县、归州的合称,当时与长阳皆隶属宜昌府,民国时改为宜昌县、秭归县。

[6] 鹤乐:鹤峰州、长乐县的合称,当时亦与长阳同府,今为鹤峰、五峰二县。

[7]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8] 天里铺:在今贺家坪镇天阳坪村。木桥溪:在今高家堰镇木桥溪村。龙潭寺:在今都镇湾镇龙潭坪村。石板铺:旧为长阳、宜都交界地带,在今长阳龙舟坪镇朱津滩村。

[9] 裹粮载餱:携带干粮。

[10] 官佃:佃种官家土地的农户。

[11] 恺悌:和乐平易。

[12] 修举以时:适时进行修整建设。

[13] 无俾使坏:不让损坏。

愁门洞外鱼翻飞

【长阳碑刻】桃山抗战后方医院去世官兵题名碑

马鞍之东双柱岩

【长阳旧志辑补】《荆州记》《荆州图副》《永初山川古今记》佚文

清代茅岗头的宾兴田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