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长阳元宵老习俗

图片来自网络

正月十五元宵节,长阳俗称“过把把年”“过十五”。说起过去长阳的元宵习俗,年轻一辈特别是90后、00后的朋友们会一脸茫然,但对于年纪稍大一点的长阳人特别是老人们来说,那是一段美好的节庆记忆,是一段难忘的乡愁。

清代民国时的长阳元宵节

道光《长阳县志》所载长阳元宵民俗

长阳元宵习俗仪式感达到全盛的时期是在清代、民国。饮食上,有沿袭至今的吃“毛狗团”;仪式上,有流传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放灯、舞龙灯、舞狮、“赶毛狗”,也有早已消失的拜神、唱(跳)秧歌、请紫姑神等等。

“赶毛狗”(来自网络)

“赶毛狗”与吃“毛狗团”:赶毛狗的传说类似过年的传说,过年源于上古时期先民为驱赶一种叫“年”怪兽,赶毛狗则是正月十五驱赶“毛狗”这种怪兽。只不过“年”是虚构的动物,而“毛狗”却确有其物。在中国很多地方,“毛狗”是狐狸的俗称。狐狸在长阳大山中存在已久。据长阳清代旧志记载,清代长阳有“玄狐”“九节狸”“玉面”等狐狸品种。长阳民间旧时认为狐狸为妖,“率于十五拜月,新年十五尤甚”,因此必须驱赶。“赶毛狗”的具体作法,据旧志记载,为“持爆竹山中,然〔燃〕放有声”。而长阳一些地方,如贺家坪,亦有于屋旁、田边堆树叶、渣草燃烧起火,以此吓退“毛狗”的作法。此外,还有称“赶毛九”者,言“毛九”是古代一个恶人,此说难以考证,姑存之。今山区经过大开发,加之破除迷信,“赶毛狗”的习俗已经消失匿迹。

蒸“毛狗团”(来自网络)

惟有吃“毛狗团”依然继续。“毛狗团”(今又有人讹传为“毛谷团”),古称“元宵团”,今通常称为“十五粑粑”。“毛狗团”的起源,旧志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供狐,一种说法为“赶毛狗之行粮”。比较而言,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因为“毛狗”既然是令人厌恶的动物,人怎么又可能用好食物来供奉呢?清代、民国时期,有甜、咸两种口味,以糯米粉包裹糖、肉、豆沙等馅料蒸制而成。而今作“十五粑粑”,则主要是咸味,以腊肉、盐菜、豆腐干为馅。“毛狗团”也好,“元宵团”也好,与汤圆一样,都是象征“团圆”的食物。

图片来自网络

闹元宵:一是张灯。长阳自古以来,即有“三十里火,十五里灯”的传统说法,这是对生活红红火火、喜庆团圆的期盼。清代、民国时期,每逢正月十五,古城城内四街,城外四乡,家家户户悬挂各种灯笼,虽没有欧阳修描绘的“花市灯如昼”的火热场面,但就“我家小邑三百家,家家住在青山曲”的山区小城来说,亦是一番热闹喜庆而又温馨的场景。二是舞龙灯、狮子、竹马及杂剧故事。表演班子“先于各庙朝献”,谓之“出马”。这里的庙不是指的佛教寺庙,而是指的长阳古城中的文庙、文昌阁、城隍庙、火神庙、财神庙,以及东郊东峰岭下的东岳庙等官方祭祀祠庙。“然后逐户盘旋,击大钲鼓,主人亦肃衣冠拜神,盖犹'索室殴疫,朝服阼阶’之意。”先是花灯队伍走花灯,花灯各式,其中有牌灯一对,书写的是吉庆语。其后,依次开始舞龙狮、演杂剧、唱(跳)秧歌。其时,唱秧歌、跳秧歌把闹元宵推向了最高潮。“丝管吹弹,花灯成队,唱'荷花’'采茶’等曲,谓之'唱秧歌’。”“或饰男女为生旦,扮小丑,谓之'跳秧歌’。”“听者谓之'听秧歌’”。闹元宵活动,前后持续五天,十二、三日为“正灯”,十五、六日为“罢灯”,每日从傍晚持续到深夜,人们才兴尽而归。

请紫姑神:又称“请七姑娘”。这一天,凡幼女都要请紫姑神,问灾病、休咎、年岁,以保佑平平安安,幸福一生。

上世纪末的“闹元宵”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正月十五晚上的“闹元宵”,是长阳县城一年上头难得的“狂欢之夜”。与腊月三十家家闭门守岁不同,一到这一天,天还没黑,家家户户就涌上街头“闹元宵”,在路边抢占看灯会的好位置,街上摩肩擦踵,人山人海。打花灯、舞龙灯、采旱莲船,为一支队伍,是这一晚“闹元宵”活动的三大主角。有来自后山村的班子,也有来自永和坪村的班子。天刚黑,这一行人就从城东湖口湾出发,自东向西,沿清江路(现龙舟大道)开展表演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

花灯队伍走在最前面。花灯多为纸糊篾扎的彩灯,颜色以传统的红、黄、绿等颜色为主。款式多种多样,有提着的圆形灯笼、八角宫灯、荷花灯,有举着的人物灯、动物灯。最宏大的还是捆扎在卡车车身上的巨大造型灯,有山有水,有人有景,有“祝全县人民新春愉快”的字样。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舞龙灯(网图)

花灯通过,舞龙灯的汉子们就开始了舞龙灯的表演。前有一人执明珠引龙,而龙身,在龙头的指挥下,整条龙时而匍匐前戏珠,时而风摆杨柳、蜿蜒曲折,时而腾云驾雾,一飞冲天,又时而欢喜雀跃,似乎要穿入人群中与游人亲昵嬉戏。在夜色下,铁骨布身的龙仿佛活了一般,令观者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胆小的小孩子,会转身扑倒在大人的怀中,而胆子大的小孩,竟也追着跑到龙灯队伍中一探究竟。其实,观龙灯最佳的角度是在沿街的高楼阳台上,自上而下俯瞰游走的巨龙,有一种“何似在人间”的穿越感。龙灯所过之处,各单位、商户会提前燃放鞭炮迎接。为欢迎龙灯队伍,一般各单位都会给龙灯队包一个红包,称为“利市”。而伴随着龙灯的,有时候还会有舞狮表演。在舞狮者的表演中,“狮子”萌态必出,成为欢欢喜喜的“活宝”。

采旱莲船走在队伍的后面“压阵”。船以铁丝、竹篾和布扎成,以一灵秀女子掌船,另一媒婆扮演的女子搭配着表演。沿街而行,挨户拜年,或划或唱,唱词大都是花鼓戏和乡村小调。“媒婆”作嬉笑怒骂状,佯装疯癫,沿路讨取红包。沿途亦有人以红包相谢,讨个祝福和吉利。而最吸引小孩子眼球的,则是跟在旱莲船后的“蚌壳精”,有一人穿戴类似蚌壳的服装,模仿蚌壳时开时合。整个队伍通过后,至下一个地点又重新开始表演,至到城西“505”段,当天的演出方才结束。此时,已近午夜,而全城依然万家灯火,热闹依然。

长阳元宵节的文化源流

长阳元宵习俗,为汉族传统民俗,源自荆楚,同于三峡,其来已久。最早可见于南朝梁《荆楚岁时记》等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载。长阳元宵节的内容,既有亘古以来的传统,亦有后世历代外来文化的影响。

一是源自汉族几千年来普遍的文化传统继承。比如舞龙灯、舞狮,是广大华夏儿女乃至海外华人世代相承的民俗传统。再如,正因为坚持汉族传统观念,故长阳民间过去认为狐为妖,故有了正月十五驱赶狐狸的作法。其他地区,如华东地区安徽省岳西县、湖南常德、本省荆州、钟祥等地亦有赶毛狗的习俗,这说明赶毛狗曾是居住在山区的汉族普遍具有的民俗。

二是源自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荆楚文化浸染。《荆楚岁时记》中即有“迎紫姑”习俗的记载,“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而采莲船,又叫旱莲船,原本盛行于鄂东和江汉平原地区,是春节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的一种娱乐形式。而长阳自西汉以来,长期隶属荆州,明朝及清朝初期,为荆州府属县,至今与荆州仍紧密联系,可见采莲船传入长阳并非一朝一夕。

三是源自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引进。据清光绪《湖北通志志余》引《历象景编》记载,长阳旧时正月十五唱采茶曲为邑人彭商贤(清代长阳康乾期间诸生,商人,清代著名诗人彭淑嗣父)由外地引进而来。彭氏每年正月十二日至十八日,组织采茶戏班,“携篮负篓,作采茶状,且唱且采,历大家之门,各以意作态”,这一新颖清新的表演形式,得到了长阳人的喜爱,并相沿为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故其子彭淑的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灯火元宵三五家,村里迓鼓也喧哗。他家纵有荷花曲,不及侬家唱采茶。”

总之,旧时的长阳元宵旧俗,总的来说,是美好的,象征团圆的习俗。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由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小家庭的团圆,演进为一个地方的大团圆,体现了一个地方乡亲的团结和睦,体现了共同的文化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祝愿,实在是应该延续至今。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它竟任人看淡,渐行渐远。不知道我们该是为之庆幸,还是为之叹息!

本文为作者原创,使用须注明作者姓名及公众号名称!

(0)

相关推荐

  •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一.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象征团团圆圆的意思. 二.闹花灯:挂花灯习俗始于西汉. 三.猜灯谜:谜语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 ...

  • 谈天说地之三十八:元宵节话习俗

    元宵节印象 元宵节话习俗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在年味由浓转淡的时候又掀起了最后的高潮,正如一出大戏的尾声. 元宵佳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特有的三大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春节,到正月 ...

  • 心湖文苑微刊【庆元宵节专辑】

    群友雅集 元宵节感吟 霍庆来(沧州) 焰火腾空耀九天,龙灯溢彩映婵娟. 姑娘振臂敲花鼓,小伙扭腰跑旱船. 墨浸浓情诗兴劲,文融胜意句章鲜. 金鸡引我驰心志,喜约佳朋醉醴泉. 丁酉元宵喜咏 黄州农人 金 ...

  • 『我醉乡土』渐行渐远的初夕祭祀习俗丨王淑英

    渐行渐远的初夕祭祀习俗 古时,出于对自然的无知,人们对自然充满崇敬和畏惧.祭祀,或许源于此. 民间祭祀活动,以大年三十为最盛. 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大年三十这天,村里一些德高望众的人会把几十户人家组织 ...

  • 大年三十一个老习俗闹出的笑话

    大年三十的老习俗特别多,而且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东北这嘎达讲究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在包饺子的时候,选其中一个饺子,在陷里面放一枚硬币或是花生,亦或是糖块儿,这个饺子被称之为"福饺" ...

  • 错的人迟早会走散,对的人迟早会相逢,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渐行渐远。#音乐 #经典老歌 #执...

    错的人迟早会走散,对的人迟早会相逢,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渐行渐远。#音乐 #经典老歌 #执...

  • 磕头拜年的人越来越少,濮阳这种老习俗还能持续多久?

    "我们老家现在还保持着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早起到习惯,不到4点钟鞭炮又开始在村里炸响了,人们起来吃完饺子后,就开始在村里串着给年老的.长辈的以及各家供奉到"神主"磕头拜年.  ...

  • 潘永华 | 七夕节老习俗,姑娘用槿汁洗头

    木槿汁洗头习俗(选自北仑新闻网)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潘永华 原标题:你可知道七夕节里, 宁海还有一个用槿叶汁洗头的习俗吗? 木槿花, 是花形似倒扣的碗, 还是小朋友采摘此花 ...

  • 元宵佳节,牢记“4习俗3禁忌”,老传统别丢了,寓意吉祥又安康

    元宵节是我国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又称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热烈庆祝,期待新的一年风调 ...

  • 渐行渐远的关东老物件

    渐行渐远的关东老物件 我三岁的时候,随被打成右派黑帮分子的父亲谴放到黑龙江省松花江畔的农村,一直到上世纪的1983年9月,我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以后,在东北的农村,我生活了整整15个年头. 在这15年中, ...

  • 渐行渐远的端午节习俗

    渐行渐远的端午节习俗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在过去的年代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那香甜的 ...

  • 玉染色的习俗自古就有,尚古宋明老提油!

    玉染色的习俗自古就有,大概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古玉文明开始,伴随着制玉的同时,染色技术就同时生成了. 古籍<山海经>中记录的矿藏资源中,玉为第一,定然是逢玉必记的.<五藏山经>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