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前期要清热, 后期要养阴,附方药使用经验
许老认为,甲亢患者属肝肾阴虚致机体阴阳失衡,阴虚阳盛是其一般规律,治疗上应从调整阴阳平衡入手,以清热养阴为基本大法。
甲亢合并肝损属于中医学“瘿病”“胁痛”之范畴。许老认为,本病初起因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导致痰阻结于颈前,而见瘿肿伴肝区不适;继则或肝经感染湿热之邪,导致肝经湿热;再则肝郁而化火,加重甲亢病情。肝气郁结,肝木侮土,导致脾胃气败,脾胃乃生痰之源,易致痰盛,痰还可来源于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气机郁滞,津凝成痰,灼液为瘀;气机郁结,血行瘀阻,共致痰瘀互结。后期甲亢合并肝损由于肝气不疏及肝郁化火,最终致火盛阴伤。
许老治疗本病立足于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因时制宜与因人制宜共思量,动静相宜、气血互调。疾病早期以“清”为旨,治以疏肝清热、泻火宁心为法,方用龙胆泻肝汤、白虎汤、黄连清心饮等化裁,药用夏枯草、山栀子、黄芩、牡丹皮、黄连、赤芍等。
若肝胆湿热下注肠腑,传导失司,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便溏,常在清肝利湿的基础上加入肝经的药物,如垂盆草、田基黄、虎杖清肝经湿热,以及马齿苋、地锦草清肝凉血、清肠止泻。痰瘀互结、血分瘀热者,常加用化痰活血清热药物,如桃仁、红花、皂角刺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久病或病程较长者,蕴热基本已平,但易暗耗人体津气,故治疗上以益气养阴为主,常以生脉散、一贯煎、天王补心丹化裁,习用太子参、生地黄、麦冬、五味子、白芍、沙苑子等。
注重清热药的灵活运用
2. 疾病后期需加用养阴柔肝之品
验案范例
华某,女,48 岁。2009 年 6 月 15 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消瘦、心慌、食多、易饥 3 个月。自觉畏热,汗多,手抖,口干,寐可,眼胀且突。查体:甲状腺Ⅱ度肿大。舌偏红,苔黄,脉数。甲状腺功能检查示 TSH <0.01μIU/mL,FT 3 :15.51pg/mL,FT 4 :4.68ng/dL。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 86U/L,谷草转氨酶 101U/L,余(-)。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诊断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损。病机为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木火横逆,蕴热阳明,并引动心火。治以疏肝清胃,泻火宁心,兼清肝经湿热。处方:黄芩 10g,夏枯草 10g,牡丹皮 10g,赤芍 10g,白芍 10g,生石膏 30g,知母 10g,黄连 5g,田基黄 30g,垂盆草 30g,丹参 10g,白蒺藜 20g,双钩藤 20g,瘪桃干 20g,浮小麦 20g,茯苓 10g,陈皮 5g,甘草 5g。14 剂,水煎服。
2009 年 6 月 29 日二诊:复查甲状腺功能 FT 3 、FT 4 稍有下降,未降至正常。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 50U/L,谷草转氨酶 62U/L,转氨酶均有下降但仍未降至正常。服药后心稍慌,食量减少,但仍超过正常,汗亦少,眼胀减,手仍抖。舌苔薄黄,脉小弦。辨证属邪热受挫,营阴耗伤,故于上方加黄精 15g,天冬 10g,麦冬 10g,玉竹 10g,以养阴生津。继服 14 剂。
2009 年 7 月 13 日三诊:复查甲状腺功能仅 TSH 低于正常,FT 3 、FT 4 均在正常范围,肝功能检查正常。服药后心慌、乏力、出汗、食多、手抖诸症基本消失。舌苔薄白,脉数。许老认为邪热已净,气阴耗伤。治拟益气养阴,以生脉散加减。处方:太子参 15g,天冬 10g,麦冬 10g,五味子 10g,玉竹 10g,南沙参 10g,黄精 10g,黄连 3g,茯苓10g,夜交藤 20g,甘草 5g。28 剂,水煎服。连续服用 2 个月病愈。
许老结合患者伴随症状、舌苔、脉象,认为患者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木火横逆,蕴热阳明,并引动心火,以致甲状腺肿胀疼痛,治以疏肝清胃,泻火宁心,兼清肝经湿热。日久不愈,邪热伤阴耗气,故加用黄精、天冬、麦冬、玉竹养阴生津。方中夏枯草清火散结;牡丹皮、赤芍、丹参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黄连清肝胃之火,又可清心火以安神;石膏、知母清热生津;垂盆草、田基黄降酶保护肝细胞,清除肝经湿热;瘪桃干、浮小麦敛阴止汗;白蒺藜、双钩藤平肝息风;茯苓、陈皮、甘草健脾化湿,湿浊祛则脾胃健,气血津液生化有源,正气得固,则邪热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