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2)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 阳明方证

十二、水邪实证

5、大黄甘遂汤

【组方】: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方解】:水、血互结于血室证。大黄伍甘遂以下水,伍阿胶以下血,故此治水与血结于血室而少腹硬满者。

冯世伦先生将此方证归属阳明,是出于无寒热时水邪为实证的考虑。实邪为阳,而水邪、淤血又兼阴,故无寒热时亦可将其归于阳明太阴并病。如果有热,则属阳明,所以此方证可跨属阳明、阳明太阴。

金匮·妇人杂病13: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注】:「敦」是古代存放食物的祭器。妇人生产后,少腹部位隆起像扣了一个碗,满如敦状,表示少腹满得厉害。小便微微不利,说明有停水。不渴,说明停水轻微。但轻微的停水不至于腹满如敦状。但这种情况发生在妇人生产以后,情况就明朗了,断定有瘀血,而且是水与血互结停滞于血室之故,大黄甘遂汤主之。

辩证关键在两点,一是小便微微不利,判断有水结;二是生产后,判断也有淤血。这种情况少见,这个方子用得也不多。甘遂主要是下水。阿胶是血分药,配合大黄也能祛瘀,更重要是滋阴。

少腹硬满小便不利为蓄水,小便自利为蓄血,今二者俱备,故小便微难。蓄水证多渴,不渴者,其非纯蓄水证甚明。又此方虽治水与血结于血室,但以治水为主治血为客,凡少腹满或痛,二便闭塞者,无论男女均可用之。

6、甘遂半夏汤

【组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参考用量】:甘遂3克,半夏18克,芍药15克,炙甘草6克。

【方解】:水饮证。甘遂、半夏下水逐饮;芍药、甘草可治腹挛痛、脚挛急,用此二味药,是考虑到心下坚满会有腹胀痛,发挛急,用于消胀缓急;合以蜜煎解药毒性并亦安中。另有《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煮药法为,甘遂与半夏同煮,芍药与甘草同煮,最后将二药汁加白蜜合煮,顿服,较爲安全。故治水饮心腹胀满而腹挛急者。

冯世伦先生将此方证归属阳明,是出于无寒热时水邪为实证的考虑。考虑水邪亦有阴性,无寒热时亦可归于阳明太阴并病。若有里热,则属阳明。故可跨属阳明、阳明太阴。

金匮·痰饮咳嗽病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注】: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脉伏比脉沉代表水邪更严重。留饮有下利欲望,这是人体的本能希图通过下利排水。有注家认为「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应在「利反快」之后,原文是传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虽下利欲自解,心下依然坚满,这说明仅靠人体本能的下利排水达不到目的。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下水的力量很大。半夏下气也利水。二者配伍就治心下坚满的留饮。在利尿药里一般不用芍药,但芍药甘草治腹挛痛,所以方中芍药是针对有腹痛情况的。组方中甘草与甘遂,按照十八反的说法是不能用的,但仲景说能用,必是经验的总结。由于甘遂峻猛,这个组方还是慎用为好。

十三、吐法

瓜蒂散

【组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香豉热汤合之)。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方解】:里痰热证。瓜蒂苦寒,祛湿除热而有催吐的作用,与赤小豆协力以逐湿热,饮之以香豉汁更有助于涌吐也。

伤寒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病人症状像桂枝汤证,指有气上冲并引起想吐,虽像桂枝汤证却有区别,桂枝汤证没有欲吐,现在头不痛项不强,证明这不是桂枝汤证,这是什么病呢?

有气上冲,所以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指病在胸中有不适,痞可以理解,硬不好理解,胸有肋骨,摸不着硬,当然指在心下摸,心下可能也硬。不得息者,呼吸气短有点困难。这个病由下往上,想吐又不得吐,必然有愠愠欲吐。

「此为胸中有寒也」,胸有寒当指水饮,于用药不相符合。按康平本这几个字是后世之注,所以「寒」应当用「实」方为恰当。这是实证,属阳明。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是苦寒祛水的药,有涌吐的作用。赤小豆也祛湿,与苦寒药在一起有养正的作用。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所以这个方证一定有热证。

伤寒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注】:少阴表证有传里而成阳明实证者,但这条的「少阴病」不一定是这个意思,先暂不管它。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什么意思?其人饮食入口则吐,即使不饮食亦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是「胸中实」造成阻碍气机,所以才「脉弦迟」、手足寒,这是「实厥」。「心中温温欲吐」,说明病有上越之机,故不可逆势而为,「不可下也」。这样就清楚了,这种呈少阴病的外观,「手足寒、脉弦迟」,而实际并不是少阴病,是阳明实证引起的「实厥」。当然也可能有少阴表证有传里而成阳明实证者。故「当吐之,不可下也」。

假若胃虚寒的停饮而发生干呕,就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种病情,便慎不可吐之,而宜以四逆汤(太阴)温之。顺便谈了四逆汤证与瓜蒂散的鉴别法,甚为重要。

伤寒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注】:这条的「手足厥冷」同上条一样,是「实厥」,胸中实也能使手足厥冷。紧脉主实,说明里头有实邪结在胸,所以心下部位满而烦,腹是不满的,往上冲,心中愠愠欲吐。这里的烦不是烦热的烦,而是烦逆之烦,飢不能食者也指出不是虚寒,是想吃但吃不了,一吃就要吐,这是里实证。所以当须吐之,用瓜蒂散。

呕的情况多种多样,瓜蒂散证是因实而「温温欲吐」;小柴胡汤证是热激动饮的「心烦喜呕」;大柴胡汤证既有与小柴胡汤相同原因,还有大便下不去,气不得下行而上攻之呕;若单呕无热,是有太阴停饮的小半夏汤证;若无热呕而头痛,则可能是太阴吴茱萸证。这些在辩证时要细加区分。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24: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这条是简文。胃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中医谓心下部(即剑突下)为中脘,此以上为上脘,此以下为下脘。宿食一般当下之,但逆迫于上脘心下逆满,而有欲吐之情者,当吐之,宜瓜蒂散。实结于胸,陷胸汤等下之,热实结于腹,承气辈等下之,胡老称之为顺势而为。

吐剂只此一方,论治亦只此数条,但可清楚地看到,中医辨证施治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疗法。若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若胸中满而烦、飢不能食者;若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而复不能吐者,皆为本方应用的要征,然无一不是机体驱赶病邪于胸中,欲吐出的一种病理反应。吐法属实证,条文之「寒」是胸中实邪造成的阴阳不接的「厥」寒,并不是真寒,因此瓜蒂散证属阳明病。

注意324条的脉弦迟。迟脉一般主寒主虚,但胡老指出迟脉亦有时主实。通过这几条,应该思考什么叫脉证并治?脉像在中医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但是神秘地夸大脉的作用却是不对的,胡老强调脉有多意性。同为吐证,166浮,324迟,355紧,后两条都发生在「实厥」,如果不「脉证并治」,片面强调以脉定药,那是要乱套的。

(0)

相关推荐

  • 经方: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汤 [原文]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作者 ...

  • ​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汤 甘遂 (大者) 三枚  半夏 (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十二枚  芍药 五枚  甘草 (炙,如指大) 一枚 [拆算现代剂量] 甘遂 (大者) 3枚  半夏 (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

  • 《伤寒论讲义》第一章伤寒表实证

    (二)伤寒表实证 1.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方歌] ...

  • 29大柴胡汤

    表里双解呢,两个方子,大柴胡汤和葛根黄连黄芩汤,前面我们讲的小柴胡汤,和解剂第1个就是小柴胡汤对吧?那么第2个呢,就是大柴胡汤了.想到小柴胡就会想到大柴胡 它也以柴胡为君的,但它力量呢就比较猛,所以叫 ...

  • 经方:小陷胸汤(痰积胸中,按之则痛)

    小陷胸汤 [原文]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