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亲子对话中感受父母之爱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向来是一门艺术,通常,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亲子之间的沟通亦如是。家长不妨通过改变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模式,来减少二者之间的冲突,让孩子更愿意采纳自己的建议,使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高效。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同感:很多时候,自己知道父母说的有道理,但偏偏不愿意照着去做,理由很简单,就是不能接受父母的命令,更不想事事被父母控制。而双方的坚持很容易使矛盾升级,久而久之,亲子沟通越发困难。
“你说东,他偏往西”的局面困扰着不少家长,怎样和孩子说话,他们才心甘情愿地听?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向来是一门艺术,通常,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亲子之间的沟通亦如是。恰当的语言往往是沟通顺畅的关键,家长不妨尝试“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通过改变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模式,来减少二者之间的冲突,让孩子更愿意采纳自己的建议,使双方的沟通更加高效。
“非暴力沟通”的理念是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的。他在研究中发现,通过观察事实,感受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同时聆听他人的愿望和需求,既能诚实地表达自己,又能尊重、倾听与关爱他人。这种和平的沟通方式能褪去主动沟通一方隐蔽的精神暴力,使其与对方之间的思维更加互通。“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语言暴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沟通障碍。
攻击性的语言隐含暴力
家长都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希望孩子一帆风顺的,但有时候不免心口不一,把唠叨、否定当作亲密关系的象征和最好的激励方式,口不择言地在话语中夹杂了指责、嘲讽、奚落和不屑的言辞,不知不觉地扭曲了自己要表达的初衷,甚至带有明显的火药味和攻击性。
比如,用“懒”“笨”“猪脑子”“不爱学习”等负面词语给孩子贴标签,刺激、羞辱他们,伤害其自尊;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与孩子对比,目的是使之看到自己的差距,但却起到了反效果:在与榜样的对比中,孩子越发失落和挫败,很可能一蹶不振。又比如,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情绪、能力和兴趣,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命令、强迫、威胁孩子就范……无疑,这些情绪化的语言终将会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所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长期生活在语言暴力中、被父母限制、压制、逼迫的孩子,如果原本性格比较内向,很容易会变得更加敏感、压抑、懦弱,产生对自我的不认同感,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在与外人交往时自卑胆怯。如果个性比较强,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不断升级,极易被父母的恶语相向所引爆,亲子冲突连连,家庭和谐被打破。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最终的结果都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两代人渐行渐远,教育的效果也化为乌有。而这种沟通方式的另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是,长期生活在缺乏一定的自由和自主的环境中,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地学会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放弃有效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能实现双赢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生命最开始都想自己说了算的,可见每个孩子最开始都是不听话的,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沟通、交流,帮孩子建立规则,在有限的空间里可以自己说了算。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家长能借助“爱的语言”,真正实现让孩子“在有限的空间里可以自己说了算”,在亲子关系上,家长和孩子就能双赢。
每个人都有被看到、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希望听到客观、中肯、关切、贴心的话语。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这样说话的父母往往能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为我着想的、是体谅我的”,他们从父母的话语中获得安全感;父母的平等对待以及温柔的态度、和善的语气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因为有了找到知音的感觉,孩子更容易认同并接受父母的观点,有话也愿意向父母吐露,亲子沟通进入良性循环,家长的教育目的就不难实现了。同时,孩子也将会从父母的语言艺术中学习到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受益终生。
如何使用“爱的语言”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父母的“会说话”,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细节、孩子的情绪等和由此引发的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对孩子的要求,使用“爱的语言”,温和、平静、客观地描述和表达出来,不带有个人的偏见和负面情绪,以免引起听者的不悦和抵触心理。
比如,观察到孩子戴着耳机做功课,家长的“你边听音乐边做功课,这周写作业的时间比原来长了不少,作业的错误率也高了。我觉得你不如专心学习,之后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听音乐放松”和“边听音乐边做功课,作业错误百出,这就是一心二用的结果!你还嫌自己退步得不够快吗?”两种说法,差别很大。前者家长描述了客观事实,在观察的基础上准确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正面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没有宣泄情绪;后者掺杂了个人情绪,有批评、指责、嘲讽的意味。因此,前者没有给孩子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不会踩到孩子的雷区,能避免双方产生敌对情绪,实现良好有效的沟通。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倾听,少说话。”沟通是双向的。父母既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清楚地说明自己诉求和希望孩子做出的改变,也要时刻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愿望,让他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亲子之间的“非暴力沟通”,是在平等的基础上顺畅地互相交换观点,必要时双方可以互换角色,彼此感知对方的情绪。因为,情感互通是最重要的,一旦彼此感情可以互通,并且在意对方的需求,这次沟通会事半功倍。
“有理不在声高 ”,低声教育能让孩子的心理防线更加松弛,情绪变得平稳。《小王子》中有一句话:“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沟通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亲子默契配合的双簧,从“暴力沟通”到“非暴力沟通”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要有耐心、爱心,真诚与孩子交流,用温暖的话传递爱,一定能收获更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