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和比喻有何不同?读诗总是弄混淆?帮您总结了三点

前些天,有朋友留言:“芳草已云暮”(出自韦庄的《章台夜思》),是用的比兴手法还是比喻手法呢?

比兴和比喻,这两种手法很相似,确实容易让人混淆。

很多人在网上只能查到它们定义上的差别,然后似懂非懂,等到自己读诗的时候,还是不懂怎么区分。

所以我总结了它们的三个不同点,让您以后不再弄混淆。

在此之前,我们先重温一下比喻和比兴的定义。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兴:既有比喻,也有起兴。

我们可以看出,比兴和比喻在定义上的区别是:有没有起兴。

针对它们定义上的区别,我总结了三个不同点。

1、在比兴句中,一般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而在比喻句中,三者都可以有。

比喻,我们都很清楚,分为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暗喻(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和借喻(只有喻体)。

(1)那么比兴句中,为什么不能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因为起兴的定义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而“他物”就是指“喻体”,“本体”只能通过“喻体”引出来。

如果在比兴句中就出现了本体,就不是“先言喻体”了。

大漠

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雪”和“钩”是喻体,“大漠沙”和“燕山月”是本体。

很明显,“本体”不是通过“喻体”引出来的,所以这一句是比喻句,不是比兴句。

(2)那么如果省略本体,只有比喻词和喻体呢?

比如司马池的《行色》。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冷于陂水淡于秋”的意思是,好像池塘的水一样冷,好像秋色一样淡。(这里的“于”可以理解成“比”,也可以理解成“好像”,我们在这里理解成“好像”)

这一句的本体被诗人省略掉了,直接用了两个比喻。

但我们可以根据诗题和后一句的语境,推断出这一句的本体就是“行色”。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句的“本体”并不是由“喻体”引出来的,而是隐藏在诗题和后一句的语境之中。

所以这也不是比兴句。

2、在比兴句中,本体一般出现在喻体之后或者不出现,不会在喻体之前出现;而在比喻句中,本体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出现。

原因还是一样,起兴的定义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果本体出现在喻体之前,那么就不是“先言他物”了。

落花

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有人认为,“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比兴句,用来比喻并且引出“相见时难别亦难”。

但这不符合起兴的定义:本体已经在前面出现了,还需要喻体引出吗?

如果这一句是比兴的话,那么后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不是也是比兴呢?

显然,这都是比喻句。

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喻体是“梨花”,而本体是“飞雪”。

本体在喻体之前已经出现,所以这一句是比喻句,不是比兴句。

那么如果不出现本体,有没有可能是比兴句呢?

也是可能的。

比如“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芳草,比喻美好的时光。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但是故人还没有来。

虽然没有出现本体,但是这一句引出了“故人”。

而“故人”,就是诗人的“所咏之辞”。

所以即使没有出现本体,但这一句仍然是比兴句。

3、比兴句,通常不单独出现在文章末尾,但并不一定只能出现在文章开头,而比喻句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比兴的目的是引起“所咏之辞”,而到了文末,后面已经没有内容可以引出了。

而比喻句是可以单独出现在文末的,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再比如“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很多人认为,比兴句只能出现在开头,这也不对。

秋风

比如刘禹锡的《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诗颈联的意思是:我想见秋风,就像马拳毛抖动想吃边草,就像雕睁开睡眼斜看青云。

这两句没有本体和比喻词,而且既不是在开头,也不是在末尾,但是这两句引出了尾联诗人出门看秋风的动作。

而出门看秋风,就是诗人的“所咏之辞”。

所以这两句也是比兴句。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尾联,比兴句就在文末了,我们还能读出诗人的“所咏之辞”吗?

很显然不能。

这就是比兴句不能单独出现在文末的原因。

但是,比兴句也不是一定不能出现在文末,先秦诗歌中经常出现结兴的情况。

不过前提是开头、中间都会使用比兴,在《离骚》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不展开介绍了。

4、小结

以上三点是我根据比兴的定义总结出来的区别,以便于大家读诗时快速做出判断。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判断某句诗是不是比兴句,关键在于本体是不是由这句诗中的喻体引出来的,如果没有本体,就要看喻体是否能引起诗人的“所咏之辞”(诗人想要表达的事物或者感情)。

当然,您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即使有本体,但本体并不是诗人的“所咏之辞”,这需要单独仔细判断。

以上,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恳请您指出。

文末,我留两句诗给大家想一想,这两句是不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呢?

(1)“锦瑟无端五十弦”。(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2)“天意怜幽草”。(出自李商隐的《晚晴》)

欢迎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

  • 趣解楹联修辞之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两种事物的类似处加以比较说明,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从而使事物更生动.更具体,给人的印象更显明.更深刻.比喻中被比较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对象叫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 ...

  • 南人读诗027:《穿墙术(外三首)》(袁源)

    <穿墙术> □ 袁源 一个老头穿进去 出来一个姑娘 一个姑娘穿进去 出来一条狗 一条狗穿进去 出来两条狗 清早起来 路过一个小区 看到如此奇幻的景象 我高兴坏了 以为世界终于 可以穿行无阻 ...

  • 南人读诗023:《睡衣事件(外三首)》(闫永敏)

    <睡衣事件>  □ 闫永敏 梦见我睡醒了 穿着白色丝质睡衣在房间里晃 我的朋友,有男有女 忽然闯进来 我抱紧自己蹲下 我害怕他们看见我衣衫不整的样子 但他们似乎没注意到 我急了,展开双臂站 ...

  • 一起读诗 · 每一个事物都是比喻

    诗 · 王波    朗诵 · 篁竹瑾    画 · 戈鲁 恶语相向会不断升级 豪猪的龙卷风拔起 温情寄生的沙发.炒勺 窗帘的滑道和拖鞋 一个家庭开始懊丧与哭泣 孤独是远离岸边的荒岛 无语的星空是难以捂 ...

  •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一) 比兴与象征【谭汝为】

    (读诗心解之一) 比兴与象征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1.赋比兴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 ...

  • 一起读诗 · 皈依

    诗 · 王波    朗诵 · 沈虹    画 · 戈鲁 有时侯,我的内心一片荒凉 当过于稀疏的星星  拼凑不起 托马斯看到过的那匹马 在巨大橡树之上踏蹄 当聂鲁达歌唱过一万遍的 海浪声  渐渐杳无声息 ...

  • 【今日读诗】郭景贵︱读懂中国

    读 懂 中 国 文/郭景贵 在万里长城的青砖垛口和长江黄河的奔流逐浪中 读懂华夏的雄伟挺拔且波涛中的怒吼咆哮 在周口店人尚未健全的大脑和半坡遗址上的遗骨化石中读懂远古生命的顽强不屈 读懂波光粼粼的京杭 ...

  • 【今日读诗】任中恒︱眷恋的故土(歌词)

    眷恋的故土 文/任中恒 生在龙江,饮水雅鲁. 夜赏月圆,朝观日出. 啊!走到哪里,也难忘故土 . 儿时的月,匆匆的路. 啊!心里总装着祝福. 龙湾水流,涌起彩雾. 夏日蛙鸣,冬日冰湖. 啊!夜宿到哪, ...

  • 【云上读诗】第二期《通济桥》(明·屠隆)②

    进来了 3 browser phone version trs v1 2.2.12 二次分享初始化 myLogo-----https://jhimages.jhnews.com.cn/bappwebp ...

  • 【寻找读诗的朋友】

    ◎他山之石  寻找读诗的朋友--一丁 ◎雏鹰展翅  流泪的猴子--李如徽 ◎百姓家园  邢艳春女士--七月 [雏鹰展翅] [友情支持: 喜阳阳  ] [26号有奖征文] 流泪的猴子 李如徽(马兰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