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憋”出肩周炎!一张方子,除湿、养肩、止疼,请认真体会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记得我和我老师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有一回,我和他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我问老师,人要想少得病,遵循哪一条原则最重要?

我老师想了想,缓缓地说:不要与天争。

不要与天争?我听完,似乎略有所悟,然后抬头看了看远处的云朵。

是啊,不与天争。说着容易,做着难。

人,是抗不过天命的。天命是什么?是自然规律,是人体规律,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生物法则。可我们人,往往忘了这一点。

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吧。

话说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一个农民,姓刘。当时,他才29岁。

有这么一回,好像是秋季,他在外头工作,不慎淋雨。

不到30岁的大小伙子,被雨淋了,这似乎也不算什么。

此患最初也这么想。但事实却让他难以接受:淋雨后不久,他就感觉到自己双肩开始疼痛,白天轻,夜里重,疼得他睡不着觉。

怎么办?到医院去,经过检查,诊断为“双侧肩周炎”。

当时的医生说了,必须进行封闭治疗。

治疗后,疼痛感真的消失了。但是时隔三个月之后,患者双肩又疼上了。

这个时候,封闭、针灸、中西成药齐上阵,结果痛感时轻时重,好不利索。

等到最后那一个月,此患疼痛十分剧烈,而且肩膀里头有烦热之感,外观看似乎有微微的肿胀。两侧肩膀发沉,就好像背负了什么重物一样,举止生活大受影响,更不要说恢复劳动了。

怎么办?患者最终同意,喝汤药。

于是,他去求中医。求到谁呢?医案记载,是王文选。

王文选,生于1891年,卒于1961年,是我国老一辈的基层中医临床家。他是自学中医成才的,用药轻灵、简洁,遵从李东垣、朱丹溪的学说,后来自成一派。感兴趣的朋友,您可以去网上查阅一下,

刻诊,见患者脉滑舌淡白,精神尚可。

在了解到患者过往的发病经历和治疗过程之后,王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花术(医案原文为花术,我认为当为苍术,花术乃是笔误)4.5克,陈皮3克,厚朴4.5克,炙甘草3克,桂枝1.5克,柴胡3克,白术4.5克,茯苓3克,半夏4.5克,薏苡仁6克,生姜3克。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两剂之后,疼痛大减,接着再用两剂。

四剂药下去,患者疼痛基本消失,能活动。这个时候,王师嘱咐,取黄芪、防风、白芥子、山栀子各等分(估计也是各3到5克),煎水,取药汁冲服原方做成的散剂,每次9克,每日两次,坚持两个月。

最终,患者诸证悉平。第二年,肩痛没有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全部经过。

这里头有什么道理呢?

你还记得我开篇写过的话吗?人,不要与天争。

这个医案里的患者,显然,就是与天争,落下的病。

怎么回事?他淋雨啊。

天上下雨,我们就要避雨。大暴雨下起来,世间的动物大多都会躲起来。人作为动物之一,当然也要躲起来。

不躲,淋雨了,结果是什么?就是寒湿郁滞肌表,阻滞经脉,令气血不通,于是发为疼痛。这个患者,脉滑,苔淡白,这是有水湿之象。肩膀在疼痛的同时发沉、困重,如背负重物,这其实就是寒湿的重浊之性使然。你肩膀上扛着“水袋子”,你能不难受吗?

而且,这个寒湿之邪,郁滞肌表日久,它还容易化热。毕竟,人体内是有阳热之性的。在它影响下,郁滞在其中的湿邪就慢慢有了热性。

因此,这个患者到就诊的前一个月,肩膀内有烦热之感。

这个时候怎么办?做封闭,做理疗,包括用针灸和成药,可能都无法把患者体内的这个股邪气排出去。所以,就必须用汤药,散寒除湿,清热止痛。

我们看看医案里王师开的方子吧——

花术4.5克,陈皮3克,厚朴4.5克,炙甘草3克,桂枝1.5克,柴胡3克,白术4.5克,茯苓3克,半夏4.5克,薏苡仁6克,生姜3克。

医案中的“花术”,我道行太浅,因此从未听说过。但是从立方思路和治疗方向来看,它很可能是苍术的笔误。因此,我姑且以苍术论。你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

其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这是平胃散的组方。其中,苍术燥湿,厚朴和陈皮行气除湿,炙甘草和中健脾。另外,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又组成了二陈汤的配伍。二陈汤是千古除痰湿的总剂,半夏燥湿化痰,陈皮行气除湿,茯苓健脾利湿。这平胃散和二陈汤,基本就组成了治疗的主要框架,力争将患者体内的寒湿之邪化散掉。

在这个基础上,配桂枝行阳化气,通过温通阳气来促进寒湿的化散。白术健脾燥湿,薏苡仁利湿通络,生姜温阳散寒。柴胡一味,舒畅气机,配合桂枝一起通行经络气机,以促进寒湿的排解。

这样的思路,事实证明是对的。患者服用4剂以后,痛止。

当然,这些还没完。寒湿已去,热邪尚存。于是,王师以黄芪、防风、白芥子、栀子水煎送服原方散剂。其中的黄芪和防风,配合原方里的白术,又组成了玉屏风散。黄芪健脾益气,防风驱散表邪,进一步提振正气、驱散寒湿。白芥子化痰通络止痛,以除腠理湿邪。栀子则能清热除烦,解决寒湿郁久所残留的热邪。

这些,就是基本的治疗思路。我用我粗浅的知识水平,加以解读,希望能帮您理解。

其实,在肩周炎的众多患者里头,类似医案中这样,因为淋雨而发病的,不是少数。王师的这个配伍和治疗经验,对这部分患者来说,是一条有价值的信息。我写出来,目的是给同类患者作以参考。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收藏,日后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辨证应用的要点,你记住,就是寒湿型的肩周炎,患者局部疼痛、酸沉、麻木,如负重物,舌淡,苔白或白腻,脉象滑。不属于这个症候的人,不要用。非专业读者,不要自己盲目尝试。

其次,我想告诉您,人真的不要与天争。

医案里的患者,如果不淋雨,基本不会得病的。

天上下雨,就必须避雨,以免寒湿侵袭。烈日当空,就要避暑,以免暑邪伤人。汗流浃背,腠理舒张,就不要猛吹空调,以免把风寒之邪让进体内。夜深人静,就要卧床休息,不要再思前想后。人,你只有跟着大自然的规律做,顺从自然法则,才能顺应天命。可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想法,就天不怕地不怕,想干啥就干啥。这么下去,迟早会落下一身病。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