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非官方科普小招老师元配大夫人:袁小云

现如今,袁小云的名字,可能年轻一代的戏迷并不熟悉,但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好的张派传人,也是上一代最好的越剧旦角之一。她的造诣水平和当时影响力,也当得起这等夸誉。

2000越剧世纪行<柳毅传书-惜别>

唱腔生动自然,表演入骨传神,曾经的南京市越剧团,竺小招和袁小云,一对官配。

袁小云出于江苏戏校60届,比竺小招大两岁。两人一生一旦,也是“青梅竹马”的典范儿。

袁大夫人自然而然的具备一种大气雍容,有贵气。我看过她的《碧玉簪-头洞房》选段(看过的,只是记不住旋律而已),明艳辉煌,精致夺目。

她不是一开始就唱张派的,南越八十年代并没有学流派的传统,都是自生自养,随性发展。在80年代中期的《巫山燕》中,袁小云饰演女二【这出戏如果不是现代戏就好了,角色人物个个丰满,剧情狗血但富有张力足够感人,我认为是国家一级编剧谢光宁老师的巅峰之作】,还是自由派,行腔清丽,乍晴乍雨花自落,云去云来远近山。但是透着和张云霞唱腔的几分天然神似,仿佛冥冥中竟是天成。

袁小云大约感觉到了这种命运的召唤,于是专习张派。繁复无边的花腔却天然去雕饰,清丽中多一份舒展从容。

笔者一直对《侯门之女》老版念念不忘,这出戏真好啊。这戏演化史实,取贾南风故事,附会韩寿偷香风流韵事,合成一出大剧。

贾南风貌美,然深具政治野心,她看中韩寿与之定情,却又觊觎太子妃之位,嫁给傻太子掌握权力,回头再与韩寿偷情。韩寿不受其辱,终与南风之妹贾午真心相爱。贾氏得不到,即毁去,一杯毒酒,玉郎身殒,贾午殉情。

鉴于南越优秀花旦多的事实,南越很多戏往往都有三个主角,一生二旦【竺郎君:我老婆多,一碗水要端平,家和万事兴】:《汉宫怨》、《秀才遇仙记》、《梨园天子》等无不如是,《侯门之女》也是这样,更难得的是,这出戏几乎是为三位主角量身定做。

韩寿冷,嗯,咱大竺派就冷,不说不动不笑,我就看着你。

贾午美,那时候的陶琪更是纯真如雪,秀丽无暇。

贾南风呢,则是非常复杂的人物,甚至超脱了史书上的脸谱化,她有野心,有青春的冲动,她奢望所有,把控所有,眼睁睁她自以为珍爱的人与事在眼前崩塌【要说,历史上的贾南风还有个潘安大狗腿,快来快来现身说法:潘安和韩寿,哪个更帅哈?】不得不说,非常符合咱袁总,一个“大女人”的写照。

她演得真是传神。贾氏窥帘韩掾少,两个儿要多配有多配。

来看看剧照,满满的魏晋风,令人爱不忍释。

无奈,当这出舞台剧拍摄成电视剧的时候,南越已经开始有了走下坡路的迹象,服装什么的都没有了舞台剧的风采,拍摄手法也一般。

纵然如此,这出戏即使是电视剧,也还是十分之珍贵难得的。——蒋鸿鳌和筱水招在这部戏留下了最后的珍贵资料,蒋饰贾充,筱饰贾夫人【这个角色有点失光彩,历史上的贾夫人,很厉害哪很厉害哪!剧中的贾夫人,就是简简单单一传统命妇而已,不过对于一出两个多小时的戏而言,编成这样已经很难得了】。

同时,服装道具虽不如人意,演员的光彩依然难以遮去。比如剧中,扮演皇后的樊建萍与扮演贾南风的袁小云对手戏,就让人印象深刻,一个老狐狸,一个小狐狸,双双美丽而危险,枪林弹雨。

这戏拍摄也是辛苦异常,至今竺小招记忆犹新,指着一张韩寿平卧在雪里的照片说:这是真雪,我是真睡,在雪里躺半天,起来已经僵了,不会动了。

可惜的是,这出电视剧,下落不明,包括主演们,没有任何人手上有这部戏的资源。至于舞台剧,越发休想。

更可惜的是,这出戏经过大修,朝代隐去,真事隐去,连剧中人名都隐去,改得最彻底的是,把女一端木慧雯(原贾南风),改成了一朵亭亭白莲花,受害受苦受无辜,越剧太多这样形象了,大失魅力。其实改动这样彻底,干脆不要叫《侯门之女》,当成一个新戏更妥。

这戏竺小招还在舞台的时候,还是经常演的。但在大改,青年一代担纲之后,除了评奖,似乎就没再见过了。难道不是应该一个戏越改越经典流传吗?

《出水香荷藕为根》纪录片片断,《秀才遇仙记》这出戏曾连续上演三百多场

竺袁配对,除了长期合作形成的舞台默契之外,对于角色造型的细节也充分注意到了优势互补。

竺小招的水袖强,两人合作的剧目中,有时候袁小云干脆不用水袖,另辟蹊径。《汉宫怨》实在好看,一个大袖宽袍,行若无物,一个身姿蹁跹,舞扇团团。

时间来到1998,我想说是南越明确走下坡路的一个分界点。紧缩的艺术消费,荒瘠的艺术市场,艺术人才潮水般流失,就是那个时代一笔写就的现实。那样的举步唯艰中,南越迎来最后一次堪称辉煌的大型演出——在杭州,九场十七天连演,卖座甚至超过了当地主要剧团上座率。

我那时和一位杭州的老戏迷通信,他不无嫉妒的称:上座是够好,还是因着她妈妈。

这个"她"自然是指竺小招。我微笑,那是情怀,老虎天然就有的优势,确实得了些便利,但是,她能把《八女投江》这样的戏带着到处跑,她能把《碧玉簪》演到观众冲台,她能把默默无闻绝不宣传的演出演到加座满仓,这不是靠情怀就能得来。

演完之后,一刀切,中生代,包括竺小招,袁小云,赵时莺,通通退场。

并非南越的首创,主要是跟着上越和浙江的流行风潮。中生代一刀代,一夜之间退出江湖。

但麻烦在于,上越和浙江能这么做,是由于青年演员已经起来了。上越能够到处挖人,而且有着最强师资,保证小年轻一日千里的进步,力挑大梁;浙百更是百千之一选出来的,越剧界力量虽没那么强,京昆到处请,大咖遍地走,绕着捧着百倍心血来培育。

可是南京市越剧团呢?中年演员进入黄金时期,她们在最懂戏、最会演戏的年代,一刀切了,而后继无人,青年演员,暂时,挑不起大梁。

这个暂时,其实一直到现在。颓势一年盛一年,想挽回,难啊。竺小招几次退而复出,都为了南越,半生心血。复出只演《柳毅传书》,有多少创作的热望,只能一点点的埋,埋入土中,熄灭火星。她终究找一点寄托,看一看未来,越剧的未来。

赵时莺老师呢,她后来去了戏校,仍然为越剧兢兢业业,发光发亮。

袁大老板呢,嗯……她另有自己的事业。离开得很彻底。

但是,心系越剧。偶然也演出,15年一折《汉宫怨·游园》,年届70的两人,那嗓子那状态,震惊满堂。

2015<汉宫怨-游园>走台

有人向她学习,她最高兴,不管是业余是专业,悉心相授。

《八女投江》第三次大改时,第一女角改张派,剧团请袁小云作为艺术指导,她二话不说就回来了。这回戏校旦角组加强班一周授课,这样恶劣的台风天气,仍旧不误。

这样爱,是真的爱。

四、五零年代生人的这一代演员,是越剧最委屈,最无奈的一代。曾经有位上海的名花旦,也是这种情况下一刀切的,听说采访她,断然答:不要采访,我不要说话,我恨越剧!

有多恨,就有多爱。才能这样低着姿态,你一叫,我就回。

你需要,我在这里。就在这里。从不曾离开。

看到袁小云老师辅导南越戏校委培生,是一份意外惊喜。也许,南越终于意识到了吧,你拥有多强的师姿力量,如何的传统。

竺,商,张,三家都在南越。是越剧不可或缺宝库一端。

(文字原创,使用请打招呼,部分资料来源网上和朋友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