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文】“头头是道”的浠水话
1.各种头
团头瘪,瘪头团,团头不跟瘪头玩;团头爱杠祸儿,瘪头爱捺蛮。
这是浠水人再熟悉不过的童谣之一。歌谣中的团头和瘪头就是根据细伢儿的头型来归类的:虎头虎脑的叫团头,趵后脑壳的叫瘪头。团头的孩子壮实,打架不吃亏,所以大家都觉得他“爱杠祸儿”;瘪头脑容量大,心坎儿足,打不过也不服诹(zou),嘴上不饶人,所以说他们“爱捺蛮”。
有团头、瘪头,就有长头、方头,也有大头、细头,还有光头、毛头。在这诸多的头头脑脑中,“细头”和“毛头”这两个称呼中,“头”字的字音已经变换成“坨”(tuo)了,类似的还有个萝卜头。
细头(细坨)、毛头(毛坨)和萝卜头(萝卜坨)有近似于一个意思:一群孩子中最小的那一个(或者一家的孩子中的老幺)。
团头齐达内,在世界杯上头撞马特拉齐,世人震惊。
瘪头欧文,球场上的绅士,从不“杠祸儿”。
2.大舌头
西方人有些比赛千奇百怪,例如比一比谁的舌头伸出来能够盖住眼睛触及眉毛,那得多长多大的舌头呀!
在浠水,谁若是大舌头,或者被别人叫着“大舌头”,会被人耻笑,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的。一个舌头太大的人,他就容易口齿不利索,甚至口流涎水,说话时候嘎了讲鼓的,别人听不分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心生厌恶了。
所以,大舌头也叫嘎鼓,特指说话时口齿不清的人。
大舌头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大舌头,说话吐字不清的毛病几乎是纠正不了的,除非手术矫正;一种是后天的发育迟缓或者偶然受伤,这种大舌头随着舌头渐渐生长良好或者恢复正常了,嘎了讲鼓的毛病会不治自愈的。
3.脚色头
别以为出头露面、抛头露面只是指的是头和脸,其实也包括了脚色头。
这脚色头就是指的一个人的膝盖。膝盖之于人的身体,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节。古人行跪拜大礼,今人拜祭祖先,关键的支点就是脚色头。没了这个脚色头,这些重要的礼仪是完不成的。甚至古人日常的长跪(坐),全人类的日常行走都受到脚色头的制约。我去年年底有一阵忽然膝痛,下楼梯、疾走、跑跳都感到很不便,从此深深体味到脚色头对身体和生活的重要。
一个人失去尊严,一味谄媚,会被人骂为“卑躬屈膝”;一个人孝敬父母,会被人赞为膝下承欢。看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脚色头是一个参照点。
古人云:男儿膝下有黄金。脚色头重不重要,由此可知。
4.挑草头
挑草头与挑草,一字之差,可是天壤之别。挑草,挑的是草,一担草是轻飘飘的。挑草头,挑的是稻谷的禾穗,一担草头一般有一百斤左右。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水稻的种植面积可谓广矣。但挑草头可能是鄂东地区独有的特色。东北粮仓地广人稀,便于机械操作,收割机直接把谷子收回仓里,无需挑草头;华南地区高温多雨,割稻子多数是割穗子就在田间地头完成脱粒的,也不需要挑草头。而在我老家,则是将割好的稻穗成捆地聚拢,两捆为一担,要从稻田里挑到很远的高处的稻场上,然后再打场或者脱粒。
挑一担水、或者两筐谷,把扁担两头系好,人微微蹲踞,把扁担正中搁肩上,一起身就可以挑着走了。挑草头没这么简单,首先拿葱担一端的杪子从一捆稻谷的草葽和稻穗之间杀进去,用臂力将这个稻穗捆扬起,乘势将葱担另一端的杪子插进另一个稻穗捆的草葽和稻穗之间。然后,另一手臂发力,撬起了那个稻穗捆,两手臂齐发力,荡秋千一般将一担草头悠到了肩上。
这把草头悠上肩的一系列动作,充满了行云流水般的艺术美感。
5.抢阵头
一片乌云来,一阵风儿刮,眼看着山中就要把雨下......
这是老家双抢之后最常见的气候现象。八月初,是打稻谷、晒稻谷的关键时期,偏偏老天不开眼,时不时来一场雷阵雨,尤其是在太阳正猛烈、人们正歇阴的午后,一场雨猝不及防,就会把摊晒开的稻谷全淋湿了。
于是,抢在阵雨下来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收回晒出去的稻谷,就是浠水人熟悉的“抢阵头”。经历过抢阵头的六〇后、七〇后们一定还记得,阵雨要来了,有人吆喝着“要落阵头雨啦,快去抢阵头啊”,于是——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稻场,纷纷拿扬叉、扫把、厢扒(木铲)、木趟板将摊晒的谷扫成堆,又用尼龙、围席将谷堆密盖起来,再盖上一层新稻草,用扬叉、木趟子等重物压住稻草。
很可能,还没有完全盖严实,大雨点子就吧嗒吧嗒地砸下来了!
6.打苛头
太阳底下不戴帽子,风雨之下不戴斗笠,任凭脑袋晒日淋雨,就是打苛头。一个人甘愿把自己的头部暴露在恶劣自然环境之下,是不是有点“苛刻”呢?
城里人大都不戴帽子或斗笠,他们不用担心风吹雨淋日头晒,因为随时可以找到遮风避雨的建筑;所以城里是几乎不见草帽和斗笠,似乎谁戴了谁就向人宣告:我是乡下人。城里只有阳伞和布帽子,阳伞是女生的;布帽子是那些潮男戴的。
在乡下,出外打苛头的人,并不能够显得多么特立独行,反而会被长者数落,并招来一片看稀味儿的眼光。
7.克蟆头
五十年代初的某一天,作家老舍先生以清朝人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想请齐白石用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白石老人领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题,经过几天认真思考,凭借几十年来的艺术修养,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画出了一幅令老舍先生拍案叫绝的作品。
这幅让老舍拍案的画好在哪里呢?题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画的内容是山泉里游弋着六只克蟆头(蝌蚪),并没有青蛙(克蟆),更没有蛙声。但是顺着克蟆头游来的方向往上看,是山泉的出处,石头罅隙,再往高远处看,有淡淡的远山,那里便是泉源!
啊,你就明白了,十里之外,有克蟆头的父母也就是青蛙(克蟆)在那里栖宿。克蟆头出现的季节,正是克蟆(青蛙)交配的季节,也正是克蟆欢歌的季节!看到克蟆头,就听到了“蛙声一片”!
8.困一头
公鸡打架头对头,
夫妻吵架不记仇,
青光吵嘴红了眼,
夜歇照样困一头。
这是民间俚语。青光,也叫青光儿,大白天的意思;夜歇,就是夜晚歇息的时候,就是晚上的意思。这四句俚语俗话,既有生活画面,又有夫妻情趣。实在有万千内涵可解释,但是今天我不打算继续讲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