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套格套分享: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巡礼

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巡礼

孟和套格套分享

孟和套格套简介:现在内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内蒙古地区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展览与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士、内蒙古大学硕士、并修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课程。曾访学蒙古国立博物馆、日本学艺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以及日本立正大学等地。
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址,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东南约40公里,东北距道老杜苏木10公里,南距南宝力皋吐村约2公里,这里地处松辽分水岭,北依大兴安岭,南望科尔沁沙地和西辽河平原,东与松嫩平原相通,西及西南与西拉沐沦河流域相连,是大兴安岭南麓草原与科尔沁沙地的交会地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发现了遗址和墓地,也揭开了这一灿烂史前文化的神秘面纱。经过科学的考古和发掘,到目前为止,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各类精美文物1500余件。
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存由多个墓地和遗址组成,它们坐落在南宝力皋吐村西的高地之上,呈西北-东南向一线排列。2006~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科尔沁博物馆、扎鲁特旗文管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1900平方米,清理墓葬395座、灰沟2条、灰坑37座,出土各类陶器、石(玉)器、骨、蚌器等一千五百余件。2013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存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东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获取遗物最为丰富、文化面貌极其独特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存。遗存中各墓地的墓葬形制相同,葬式、墓向统一,墓内出土陶器风格特征一致,且无打破关系,因此当属于同一种文化种群的遗存,年代距今约5000~4500年。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存出土遗物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在以往的考古发现里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完整的骨冠、管状器、带有护刃的骨梗石刃刀等均为首次发现。大量复合工具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科尔沁草原史前的生业形态,探寻科尔沁文化源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该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07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并获得“2007~2008年度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骨器中如骨冠、管状器、护刃骨梗石刃刀极为珍贵。同时,大量复合工具的存在反映了当时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业形态。

其中出土的陶器类型复杂,有小河沿文化特征的网纹筒形罐、高岭双耳壶、尊形器等,也有竖条形堆纹筒形罐、叠唇弧腹罐、复线几何纹陶壶等具有偏堡子类型的器物。还出现了横条形筒形罐、复线几何纹鼓腹罐等有东北部嫩江流域小哈拉一期遗存的特点。同时,抹光深腹筒形罐和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陶器群的出土,形成了这一遗址独特的文化特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