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〡在芭蕉举办的首届茶叶文化节
◆ ◆ ◆
文丨曾瑞
这是一篇写于大学期间的旧文。家乡小镇——芭蕉侗族乡,乃恩施地区产茶重地。如今名扬天下的恩施玉露发源于此,一度远销海外的宜红也曾在此建厂。我读初中时,是芭蕉发展的上升期。恩施的首届茶叶文化节,便是在这里举办的,查了查,具体时间是2003年4月23日。近年来,不知何故,感觉有点萧条了。
我上初一那年,市政府准备办一次茶叶文化节,选在我们芭蕉。于是乎,整治街道,修建戏台,四处招贴广告。忙活了大半年吧,终于在乡政府和街道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从此官民交往方便。又在拥挤的政府办公楼之侧,平地修起一幢楼房,前置一方小小的广场,四周种了一圈茶树。文化节大期将临,乡政府向学校求援,校领导积极配合,特准初一学生停课一周,为文化节尽绵薄之力。
我们按班级,被分成好几个组,什么鲜花组啊、彩旗组啊、仪仗队啊、花环组啊,名目繁多。我是花环组的,所谓花环,不过是一根缠有彩纸的竹篾,跟乡下死人后扎灵桌用碎芊儿的差不多。我们每天站在烈日下,手持竹篾两端,将之拱成半圆,高举过头,嘴里大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一个三十多岁的漂亮女人,在前面指挥。她是恩施文工团的,身材高挑,声音甜美,能歌善舞。在年少的我眼中,她简直是这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了。
头一天,她批评我们老是只顾喊,不摇动花环,一摇花环呢,喊声又不高昂。她苦口婆心地说,喊声要热烈高昂,花环必须前后用力摇动。我们这班人悟性不高,不是喊声不热烈,就是花环摇得力度不够,让她足足费心费力训练了两天。那两天真是受罪,嗓子嘶了,双手酸疼,老是站着两腿也发麻。好在那位阿姨真的很漂亮,我看了又看,还是看不够,早忘了身上的疼。
两天后,我们开始彩排,一个个手持花环,走着整齐的队伍,在街道两边站好。我记得,当时我是站在水泥桥边的,一处包子店的对面。一头总是在乡政府,另一头不知延伸到了什么地方。大家一字两边排开,等着漂亮阿姨乘车前来检阅。车辆徐徐前来,我们高举花环,使劲摇动,大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彩排下来,效果不错,漂亮阿姨很满意,叮嘱我们一定记好自己的位置。
校长开口大方,特准我们一周时间训练,由于各指导员不辞辛劳训练有方,三天就搞定了。于是乎,我们返校照常上课,只等文化节到来。我跟班上所有同学一样,心情激动,又感到莫名失落。主要是看不见那位漂亮阿姨了,又要对着老师死板的面孔,好不惆怅。我一心盼着文化节早日开始,甚至暗求苍天,不要下雨,好让文化节顺利举办。每天无心学习,只想再见到那位漂亮阿姨。
终于,茶叶文化节到了,我们再一次应召出伍。这回,我们须得统一服装,花环一律簇新,精神都很高昂。临走前,我又看见了那位漂亮阿姨。她一头长发盘扎着,穿一身黑衣,腰身紧束,前胸高挺,袖子裤脚宽大,走路带风。在当时的我眼中,她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她嘱咐我们一番,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出发了。
漂亮阿姨的发型与此相似
那天,一向安静的小镇,真可谓万人空巷,十里八村的人都赶来了。这可忙坏了镇上那些公安人员,他们必须阻止人群进入街道,不然,妨碍市里领导车辆通行。这让年幼的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们看看,领导前来,还是我在举着花环欢呼呢!车队来了,有四五辆吧,我们拼命欢呼,拼命摇动花环。我想,就算不训练,我们也会那么拼命吧。那种感觉我说不清,只觉得自己在干一件神圣的事,相当骄傲。
领导说话,观众鼓掌,领导再说话,观众再鼓掌。不过,我们不专门负责鼓掌,缘于此,花环组的只能站在台阶上远远观望。那些领导老师特别来宾,以及鼓掌组的,才有资格坐在主席台下面。两边是鲜花组,后面是彩旗组,还有别的一些组。就我们花环组最倒霉,好比跟着领导进来的服务员,我们只负责引路,其余都没我们的份儿,所谓过河拆桥,不过如此。
会上,我以为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想到,领导一声开幕,就唱起了歌,跳起了舞。一群身着土家族服装的年轻姑娘上台,露着白生生的肚皮,扭腰摆臀蛇一样,我们直惊讶。一个气质高贵的少妇携手一位大叔,两人情意缠绵,我们真羡慕。人未到先闻其声,后台一声吼,跳出一位老头子,他说相声,其中有一句:天下要没有女娃子,那男娃子不是都要打光棍子,我说你个老婆子,不要把两个眼睛鼓得像牛卵子。我们嘻嘻哈哈地笑了。
文化节开到下午,我们饿得要命,看领导进餐馆大鱼大肉,还得跑回学校咽酸菜嚼铁盒饭,心里不是滋味。那位漂亮阿姨,我再也没见到。我们班都是花环组的,站了一天,脚酸腿痛,不免抱怨。班主任问我们感觉如何,都木着表情不说话。老班把桌子一拍,同学们,精神点。
我们抬起头,还是木木地望着他。只见他掏出了一大把钱,我们都莫名其妙。老班清了清嗓子,说,领导顾念你们劳累,特地给每个人四块钱一天的生活补贴,你们干了三天,所以,每个人来领十二块钱去。一听这话,全班顿时沸腾了。要知道,当时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才五块钱,就三天,居然能得十二块钱,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呢。我们拿着钱,都在交换一个想法:要是多训练几天,该多好,唉。
芭蕉小镇
2010-5-17 于湖北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