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经】方伟|(十一)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十一)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励精图治的周宣王


上一篇说周厉王因为与民争利及弭谤,导致了“国人暴动”。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841年。过去认为,这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夏商周断代工程”又由此往前追溯,据说连黄帝、尧、舜、禹的年代都考证出来了。呵呵,有点玄!这个工程的结论,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后来大概不了了之。我因为要写这个《走进诗经》的书,别无佐证,倒觉得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工程”的成果,于是大加引用。整个《诗经》中涉及到的“国人暴动”以前的年代,都以这个“工程”的结论为依据。对与不对,等更权威的结论出来再说了。

“国人暴动”,赶走了厉王,太子静吓得跑到召公家躲起来,愤怒的“国人”不甘罢休,围攻召公。召公为了保全太子,把自己的儿子交给暴动者,太子躲过一劫。――这是姬氏家族版本的“赵氏孤儿”,很悲惨。真是“为君难,为臣亦不易”啊!

厉王跑了,太子躲起来,周朝一时间居然没有了头儿,怎么办哩?大家一商议:哥们!国不可一日无君!你们周公、召公两家,世代都是周王朝的顶梁柱子,现在,干脆你哥俩共同执政吧。于是,一个由周公、召公共同主持,其他宗亲一起参与(应该包括参与暴动的部分国人)的行政格局形成了――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周召共和”。

不过,“共和”还有一个版本:在周穆王的那一篇中,我提到一本书,叫作《汲冢竹书》。这本书里,不仅有《穆天子传》,还保存了其他一些史实。其中就说到“共和”的事。说是“共伯和干王位”。共,是当时周宗族的一个国家;共伯,就是共国国君的称呼;“和”,就是共伯的名字。厉王跑掉,太子不敢露面,一时间出现了权力真空的情况,当时德高望重的共伯和,就站出来收拾局面。颇像当时的周公摄政。这就是“共和”。――聊备一说吧。

“共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827年,周厉王在“彘”这个地方一命呜呼了,周公、召公一商议,就把当年那个太子静请出来,当众一宣布:这就是我们周家正宗的王位继承人姬静,我们还是让他来当王吧!大家一举手:同意!于是,姬静就被推到王位上,这就是著名的号称“中兴之主”的周宣王。

《史记》上说,“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后面还说到宣王与“姜氏之戎”“战于千亩”“王师败绩”的事情。写宣王时期的战争,就这么一笔带过,远不及《诗经》中丰富翔实。看来,司马迁对宣王的评价并不高。

不过,我倒觉得周宣王是一个颇有作为的伟大的君王。他一方面能够励精图治,勤于国事;另一方面,敢于对四方用武。一般腐儒认为“兵者凶器”,我认为,“圣人不得已”时,该用也得用。

《诗经》中关于宣王的诗很多,我姑且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是写他如何励精图治;二是写他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外用兵的。因为每一类的诗都很多,宣王我也分两章来写。除了武王我写了两章之外,就是宣王了,可见我对宣王的尊敬,他是一个让我感到能够扬眉吐气的一个君王。

这一章,我们重点谈一谈周宣王的励精图治。宣王的励精图治,在《诗经》中除战争之外,还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勤于朝政;二是关心民生;三是任用贤臣,然后,就有了诸侯来朝。

第一,我们先看勤于朝政方面的:

《小雅·鸿雁之什·庭燎》:

夜如何其?(现在是夜晚什么时候了啊?)

夜未央,(夜还没有尽哩!)

庭燎之光。(你看到的是朝庭上的火炬之光)

君子至止,(早朝的臣工们都已经到了)

鸾声将将。(听:他们坐车上朝的鸾铃叮噹作响)

这首诗很短,共三章。这是第一章。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齐诗、鲁诗也都以为是宣王中年怠政,姜后脱簪以谏,宣王改过而勤于政,因有此诗。郑玄笺云:“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美者,美其能自勤以政事;因以箴者,王有鸡人之官,凡国事为期,则告之以时。”但作者是什么人,各家之说不一。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王者自警急于视朝”,为宣王所自作。

我同意这首诗是宣王自己作的观点。齐诗、鲁诗认为是姜后劝王勤政,固然能通,但不知何据?宣王既然能作《云汉》诗,就能写这首诗。一个从小受过那么严重打击,后来又决心有所为的人,不会那么快就怠政的。我希望宣王是个勤政的君王,所以,我就按我的理解来解这首诗。

这首诗是写天还没亮,宣王夫妇在床上的对话:

王问:天亮了没有啊?

后答:天还没有亮哩,再睡一会儿吧!

王说:外面怎么这么亮啊?(诗中省略了)

后答:那是宫廷火炬在发光啊。

王说:亲爱的,别哄我啦。我知道天快亮了,各位臣工已经上朝来了,你听,他们车上的铃儿,已经发出叮当的声响了。

——哈哈,这首诗怎么和《齐风·鸡鸣》读来是一个味道啊?“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和这首诗真有异曲同工之妙。那首诗我们还是放在“诸侯类”里面加以欣赏吧。

夜如何其?(夜到什么时候了啊?)

夜未艾,(天还没有亮哩)

庭燎晣晣。(宫廷的火炬在发光)

君子至止,(各位臣工都来上朝了)

鸾声哕哕。(他们车上的铃儿发出“哕哕”的声响)

夜如何其?(夜到什么时候了啊)

夜乡晨,(呵呵,天已经快亮了,【乡通向】)

庭燎有辉。(宫廷的火炬还在闪亮)

君子至止,(上朝的臣工已经到齐)

言观其旂。(他们都在仰头观看宫中的大旗哩)

三章的意思都接近,无非写时间有点递进的,由“未央”到“未艾”再到“乡晨”。其它解释和第一章同。

这首诗可作为宣王勤政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第二,我们再看关心民生方面的:

中国是个农耕国家。古代没有工业,商业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人们全靠农业来生存。而农业,直到现在,我们还是靠天吃饭。去冬今春,我国发生大面积干旱,惊动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批示全力抗旱。现在,我们有条件抗旱啊,可以抽水库的水,可以调黄河、长江的水,可以打百米以上的深井。周宣王时期,不可能呀!可怜,他只有祈祷!无论任何朝代,统治者都非常害怕旱灾。水灾,相对少一点,较之旱灾,易躲避。地震,毕竟有时而至。最可怕的是旱灾,年年会有,且旱灾必伴蝗灾,往往千里赤地,野无青草,饿殍相藉,人自相食。白居易诗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你可不要以为这是夸张啊!到了“人食人”的时候,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像我这样的傻儿吧叽的人也知道后果严重,别说皇帝呀,更别说周宣王啊。

下面,就是周宣王时期发生了一场比较大的旱灾,宣王忧旱,而写了这首《云汉》的诗:

《大雅·荡之什·云汉》:

倬彼云汉,(浩渺的银河啊)

昭回于天。(亮闪闪的横亘于天上)

王曰:於乎!(王说:哎呀!)

何辜今之人?(今天的百姓,有什么罪过啊?)

天降丧乱,(老天竟然降下这样的灾难)

饥馑荐臻。(饥馑一个连一个)

靡神不举,(哪一个神灵我都祭祀过)

靡爱斯牲。(我也不吝惜牺牲)

圭壁既卒,(祭神用的圭璧我都用完了)

宁莫我听?(可是,老天就是不下雨)

全诗共八章。

这场旱灾具体发生在哪一年,我没有查资料考证。反正是宣王执政时期。旱的实在受不了啦,怎么求雨都不行,天空还是万里无云。周宣王彻夜不眠,仰望星空,写下这首忧旱的诗。

会不会有人说,这个宣王,大旱来临,不去下令诸侯和文武百官组织抗灾,却去祭祀鬼神禳灾求雨,不是太搞笑了吗?呵呵,非若是也!一是古代生产力落后,根本没有条件去抗灾:周宣王没有直升飞机,可以坐着到各地视察;没有大炮可以打云彩实行人工降雨;没法搞南水北调,没法打深井。我们现在科技已经这样发达了,你拿旱灾有个鸟门呀?我们不还是靠天吃饭?二是,古代对自然的认知水平也有限,人们就认为,遇到旱灾就应该祭祀鬼神,求天降雨。

古人的诗文中,关于求雨的记载比比皆是。到北宋时期,苏轼做杭州太守,遇到大旱,仍是跑到灵隐寺去求雨。有诗为证: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塌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这首诗大意是:平时在官衙百重堆案,使我少有闲暇,今晚我在灵隐寺听着秋风吹着树叶的声响对榻而眠。月光透过窗户照到我的床前好像雪霜一样明亮,泉流落在石阶的声音来到枕边,好像琴筑一样动听。世道艰难,酸甜苦辣我都尝遍,山居寂寞,我到老来已经适应。唯有同情农家疾苦的心还没有改变,我半夜起来,仿照周宣王对着云汉占卜,希望能求得老天降雨,不晓得这一招管不管用啊!

苏轼是郑重其事地来求雨的,并且还带着属下姓周、姓徐的两个县令。从周宣王到苏轼,中间隔了约1900年,人们仍然在求雨。即便在今天,官方已不再搞这个徒劳无功的活动,但每遇大旱,民间依旧是敲锣打鼓舞龙求雨。管不管用天知道。所以,我们不必苛责宣王求雨的荒诞。毕竟他的动机是在于忧民,比那个不知蛙声“为公乎为私乎”的晋惠帝总是强到天上去了。

旱既大甚,(旱情真的太严重)

蕴隆虫虫。(暑气蒸腾叫人受不了,【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

不殄禋祀,(我不停地祭祀天地神祗,【殄(tiǎn):断绝。禋(yīn)祀:祭天神的典礼】)

自郊徂宫。(自郊外抵达祭天之坛)

上下奠瘗,(上敬天神下祭地神,【奠:陈列祭品。瘗(yì):指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

靡神不宗。(没有一个神我没有敬到)

后稷不克,(我的祖先后稷也不能保佑我们)

上帝不临。(上帝也不管我们)

耗斁下土,(田地都被旱得寸草不生,【斁(dù):败坏】)

宁丁我梗。(这样的灾难恰恰被我给碰上)

第二章,说自己什么神都求到了,老天就是不下雨。

旱既大甚,(旱情已经太严重)

则不可推。(可能是我不称职,我的罪责不容推卸)

兢兢业业,(可是,我即位以来一直兢兢业业)

如霆如雷。(好像面对头上的雷霆一样谨小慎微)

周余黎民,(我大周剩下的黎民百姓)

靡有孑遗。(马上怕饿死的一个也不剩了吧)

昊天上帝,(苍天呀上帝呀)

则不我遗。(为什么不赐予我一点雨露哩)

胡不相畏?(怎不让人感到害怕啊)

先祖于摧。(人都饿死了,祖先由谁来祭祀?)

第三章,天降灾祸,总得有人承担罪责吧?这一章好像宣王的“罪己诏”,但他又为自己叫屈:我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对上天也敬畏有加,我何罪之有啊?

旱既大甚,(旱情已经太厉害)

则不可沮。(没有办法可以阻止)

赫赫炎炎,((夜晚星汉灿烂),白天赤日炎炎)

云我无所。(我大周臣民何处安身?)

大命近止,(是不是我的大限已经来临?)

靡瞻靡顾。(神灵啊,仍对我不理不睬)

群公先正,(诸侯啊,公卿啊,众神灵啊)

则不我助。(你们都不肯帮帮我)

父母先祖,(我的父母大人啊,我的列祖列宗啊)

胡宁忍予?(为什么这么忍心,看着我有难而不顾?)

第四章,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唉!这个天子也真不好当。

旱既大甚,(旱情已经太严重)

涤涤山川。(山川旱的寸草不生)

旱魃为虐,(旱魃凶魔仍在为虐)

如惔如焚。(大地好像都在燃烧)

我心惮暑,(暑热难当令我害怕)

忧心如熏。(我心忧愁,有如火燎)

群公先正,(诸侯公卿众位神灵)

则不我闻。(看着我受难不管不问)

昊天上帝,(苍天啊上帝啊)

宁俾我遁?(难道要逼迫我逃离此地)

第五章,山川旱的像火烧,老天就是不下雨!

旱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旱神,称为“女魃”。《山海经》中说:“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所之国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众中,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又说黄帝战蚩尤时,黄帝派水神应龙和旱神女魃来助战,魃身穿青衣,头上无发,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她来到阵前施展神力,蚩尤那边风伯、雨师散布的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应龙和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

旱既大甚,(旱情已经太严重)

黾勉畏去。(我一直恪尽职守,勉力而为)

胡宁瘨我以旱?(老天,你为什么把旱灾降给我?)

憯不知其故。(我前思后想不得其解)

祈年孔夙,(我祈年之礼举行的很早)

方社不莫。(四方之神和土地神,我祭祀的也不晚)

昊天上帝,(上天啊上帝啊)

则不我虞。(一点也不肯帮助我)

敬恭明神,(我一向恭恭敬敬地对待神明)

宜无悔怒。(你们不该让我这样愤怒难当)

第六章,宣王还是在检点自己,自己确实做的不错。那么,就是老天瞎了眼睛!

旱既大甚,(旱情已经太严重)

散无友纪。(人民流离失所,朝廷纲纪全失)

鞫哉庶正,(各位官吏智穷力竭,【鞫(jū):穷,与“通”相对。庶正:众官之长】)

疚哉冢宰。(冢宰相国也无计可施)

趣马师氏,(趣马和师氏也在行动,【趣马、师氏,官名】)

膳夫左右。(包括伙夫和左右打杂的,我也叫他们想办法)

靡人不周。(没有一个人不出力)

无不能止,(没有一个人能停止)

瞻卬昊天,(可是,我仰望昊天,还是群星璀璨)

云如何里!(不能止旱,叫我怎么办?)

第七章,是说为了求雨,朝廷上下齐动员,可是就是没有效果。

瞻卬昊天,(仰望昊天,依旧万里无云)

有嘒其星。(满天星辰闪闪发光)

大夫君子,(各位大夫君子啊)

昭假无赢。(祷告神灵要虔诚)

大命近止,(我大周的小命怕是不长了)

无弃尔成。(继续祈祷吧,不要停止)

何求为我。(祈雨也不是为了我)

以戾庶正。(是为了安定众位爱卿和天下百姓的心)

瞻卬昊天,(我仰望昊天)

曷惠其宁?(天呀天呀,什么时候能得到你的惠赐,让我安宁?)

第八章,号召大家继续求雨。作为国王,为了求雨,忧愁到这样,我深敬之。我说周宣王能够关心国计民生,是言有所据的。

第三,我们再看宣王的任用贤臣

大凡有作为的皇帝,都深谙用人之道。譬如汉武帝,所谓“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健、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帅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一时间云龙风虎,何事不成?

宣王既然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那么,他在用人方面也是很有一套的,能把一些贤臣能臣选拔出来委以重任,譬如周公、召公、方叔、南仲、尹吉甫、仲山甫等等,他们都为周宣王的文治武功立下汗马功劳。

其他的人,都与战争有关,我们放在下一章说,这里,我们先看《诗经。烝民》关于对仲山甫的赞美。

《大雅·荡之什·烝民》:

天生烝民,(老天生下众多百姓)

有物有则。(天生万物自有法则)

民之秉彝,(人们秉持事物的常理,【彝,常理】)

好是懿德。(天生就会追求一种美好的品德,【呵呵,人之初,性本善】)

天监有周,(上天监视我们周朝)

昭假于下。(神明之德施于下土)

保兹天子,(为了保佑辅佐周天子)

生仲山甫。(上天就生下了仲山甫)

这首诗是周宣王时的大臣仲山甫奉王命到齐国监督修城,临出发,大家来为仲山甫壮行,另一个大臣尹吉甫,就写下这首诗。诗是赞美仲山甫的,但仲山甫是宣王任用的大臣,客观上也赞扬了宣王。

全诗共八章。

第一章,写天生万物,自有本性,人之本性,自然向善。为了辅佐周宣王,上天就生下了个品德高尚的仲山甫来。

仲山甫之德,(仲山甫的品德)

柔嘉维则。(温和善良是他的准则)

令仪令色。(他生得仪容俊雅面色红润)

小心翼翼。(他做起事情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以古训为榜样)

威仪是力。(行为端庄身体力行)

天子是若,(天子选拔他做大臣)

明命使赋。(宣达王命很负责)

第二章,赞扬仲山甫,说他性格温和,仪容端庄,风度翩翩,是个美男子,做事小心翼翼,严守古训,堪充大用,所以,周天子就拔擢他做大臣。

王命仲山甫,(天子命令仲山甫)

式是百辟,(你要做诸侯们的榜样)

缵戎祖考,(继承祖先的事业)

王躬是保。(尽心地辅佐天子)

出纳王命,(出则颁布王命,入则进尽忠言)

王之喉舌。(你是天子的喉舌)

赋政于外,(你到外面颁布政令)

四方爰发。(四方诸侯都要执行)

第三章,说仲山甫如何受到天子的重用,是天子的喉舌,股肱之臣。

肃肃王命,(严肃地对待王命)

仲山甫将之。(仲山甫全力推行)

邦国若否,(各诸侯国是好是坏)

仲山甫明之。(仲山甫心如明镜)

既明且哲,(又聪明又有智慧)

以保其身。(来保持你美好的节操)

夙夜匪解,(白天黑夜从不懈怠,【解通懈】)

以事一人。(勤勤恳恳侍奉天子)

第四章,说仲山甫能够“事君以忠”,有才有德,明察秋毫,从不懈怠。

人亦有言,(古人说过这样的话)

柔则茹之,(软柿子就吃下去)

刚则吐之。(硬东西咱就吐出来)

维仲山甫,(可是仲山甫却不是这样)

柔亦不茹,(贫弱的人家不欺负)

刚亦不吐。(再硬的东西也敢吃下去)

不侮矜寡,(从不欺负鳏寡孤独者)

不畏强御。(也从不畏惧强暴之人)

第五章,写仲山甫能够不欺良善,不畏强暴。我们这里有句土话,叫做“半夜起来吃柿子,单拣软的捏”。哪里不是欺软怕硬?仲山甫能做到这样,我深敬之。

人亦有言,(有句古话说的好)

德輶如毛,(虽然德行像鸿毛一样轻,【輶(yóu):轻】)

民鲜克举之。(但是很少有人能举起它)

我仪图之,(我暗自揣摩和思量)

维仲山甫举之。(只有仲山甫能做到)

爱莫助之。(别人爱他不能助,【言外之意,仲山甫爱他却能助之】)

衮职有阙,(天子的龙袍有破损)

维仲山甫补之。(只有仲山甫能补好它)

第六章,引用古言,说明人很难做到有好德行,然而仲山甫却能做到。别人爱莫能助,他却爱能助之。别人不敢批逆鳞,仲山甫却能补天子之缺失。这一章对仲山甫颂扬备至。

仲山甫出祖。(仲山甫出行,【祖,出行时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

四牡业业。(四匹公马雄赳赳)

征夫捷捷,(仲山甫匆忙去赶路)

每怀靡及。(总害怕王命没完成)

四牡彭彭,(四匹公马蹄子彭彭响)

八鸾锵锵。(八个鸾铃响叮当)

王命仲山甫,(王命仲山甫)

城彼东方。(你到东方去督促修城)

第七章,写仲山甫奉天子之命出征,到齐国监督修城。饯别的场面很是宏大气派。

四牡骙骙,(四匹公马蹄子骙骙响)

八鸾喈喈。(八个鸾铃喈喈鸣)

仲山甫徂齐,(仲山甫到齐国)

式遄其归。(盼你早日成功早早归来)

吉甫作诵,(我尹吉甫写下这首诗为你壮行)

穆如清风。(我的诗啊,音节和畅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仲山甫临别多牵挂)

以慰其心。(我写此诗来宽慰)

第八章,写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为仲山甫壮行的。这个尹吉甫,一点也不知道谦虚。另一首诗中,他“老王卖瓜”说:“吉甫作诵,其诗孔硕”,这首诗又说“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怪不得后来的诗人一个比一个能吹,原来都是跟你这个牛皮大王学的啊!再吃牛肉找你去!

不过,这首诗也的确写的不错:(1)好几个成语,都从这首诗里面来:如,小心翼翼(其它诗也用过)、爱莫能助、穆如清风、明哲保身等;(2)叠词的运用也很见匠心,如“喈喈”、“彭彭”、“锵锵”、“骙骙”等等;(3)两次引用古言,算是开诗歌用典的先河吧;(4)议论、抒情、叙事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读来很亲切。看来尹吉甫自吹自擂还是有点本钱的。

周宣王因为能做到勤于政事,关心民瘼,善于用人,就是司马迁说的“法文、武、成、康之遗风”。其父周厉王闹得国人暴动了,诸侯肯定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现在,大家一看,姬静这小子不得了,不好惹,咱们还是去朝觐为好。“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不是好玩的。于是“诸侯复宗周”。

《诗经·大雅·韩奕》是写韩侯朝周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

《大雅·荡之什·韩奕》:

奕奕梁山,(巍巍梁山)

维禹甸之,(是大禹曾经治理的地方)

有倬其道。(梁山通往镐京的大道长又长)

韩侯受命,(韩侯奉命觐见天子)

王亲命之:(周王亲自宣布命令)

缵戎祖考,(你要继承你先祖的业绩)

无废朕命。(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殷切期望)

夙夜匪解,(不分早晚,永不懈怠)

虔共尔位,(虔诚地履行好你的职责)

朕命不易。(我的命令不会变更)

榦不庭方,(你要替我整治那些敢于不来朝觐的方国诸侯)

以佐戎辟。(忠心耿耿来辅佐我)

周召共和长达十四年,国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诸侯大概各行其是。到了周宣王,励精图治,国家渐渐有了中兴的气象,于是,诸侯对周天子又心存敬畏,开始朝觐。而周宣王也绝对不是糊涂蛋,他对最先来朝觐的韩侯,极尽拉拢之能事。又是赏赐礼物,又是封官许愿,又是赐婚,使得韩侯受宠若惊,死心塌地为其效命。后来的统治者,差不多都会这一招:刘邦对韩信解衣衣之,推食食之;蒋介石对易帜后的张学良给予那么高的地位,宋美龄和于凤至结为干姊妹,蒋介石为杜聿明之母祝寿等等,其实都是为了笼络人心。这个周宣王,看来真的很了不起。

全诗共六章。

第一章,写韩侯觐见周天子。这个韩,应该是北京附近的那个韩国。开篇特别点出“维禹甸之”,义正词严,也就是说,韩这个地方在大禹时期就是我们中国的神圣领土,中间有好久不来朝觐,现在,韩侯归服王化,是正确的,是识时务的。这样写是为了强调周天子的尊严和地位。韩侯到来,令年轻的宣王欣慰不已,激动不已,他亲自迎接,亲自颁令,特加恩宠,礼遇优渥。并且把管理北方的权力都交给了他。其实这样做也有点危险,万一韩侯做大,你也很难收拾。当年纣王放掉周文王,并给了他杀伐征讨之权,结果如何哩?

四牡奕奕,(四匹公马多雄壮)

孔修且张。(体型修长威风凛凛)

韩侯入觐,(韩侯来觐见周天子)

以其介圭,(手里捧着介圭)

入觐于王。(到朝堂觐见天子)

王锡韩侯,(周王赏赐给韩侯)

淑旂绥章,(一面绘有美丽图案的旗帜)

簟茀错衡,(还有一辆竹编车篷彩绘衡辕的漂亮马车)

玄衮赤舄,(还赏赐一件黑色的龙袍和一双红色的鞋子)

钩膺镂锡,(马儿装饰着彩色的缨络和镂刻的铃铛)

郭鞃浅幭,(车轼上蒙着虎皮,【鞹鞃(kuòhónɡ):包皮革的车轼横木;幭(miè):覆盖】)

鞗革金厄。(马辔头装饰着黄金闪闪发光,【鞗(tiáo)革:马辔头。厄:通“轭”】)

第二章,写周天子对韩侯的赏赐。

韩侯出祖,(韩侯觐周完后返回去)

出宿于屠。(出发后的当晚宿在屠这个地方)

显父饯之,(显父奉王命前来为他饯行)

清酒百壶。(带着好酒上百壶)

其殽维何?(带来了一些什么菜肴啊?)

炰鳖鲜鱼。(有刚烹好的老鳖和鲜鱼,【炰(páo),烹煮】)

其蔌维何?(带来有那些菜蔬啊?)

维笋及蒲。(有鲜嫩的竹笋和蒲菜)

其赠维何?(赠给韩侯有哪些礼品啊?)

乘马路车。(四马新车好漂亮)

笾豆有且。(笾和豆都装的满满的)

侯氏燕胥。(韩侯吃的乐呵呵)

第三章,写韩侯觐见后离京,周天子专门委派大臣显父从镐京赶到屠这个地方来为韩侯饯行,可见周天子待韩侯礼遇之隆。

韩侯取妻,(韩侯在镐京娶了妻子)

汾王之甥,(他的新娘是汾王的外孙女)

蹶父之子。(是蹶父的女儿)

韩侯迎止,(韩侯前去迎亲)

于蹶之里。(一直到蹶父的乡里)

百两彭彭,(百辆马车彭彭响)

八鸾锵锵,(每辆车都有八个鸾铃响叮当)

不显其光。(场面宏大无限荣光)

诸娣从之,(蹶父还送了好多的美女作陪嫁)

祁祁如云。(呵呵,这众多的媵女一个个美丽的想天上的彩云)

韩侯顾之,(韩侯回头看一看)

烂其盈门。(满门生辉无比辉煌)

第四章,写韩侯就婚于蹶父。这桩婚姻,诗里面没有说明原委,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这是一桩政治联姻。汾王是谁?我没有考证,应该是周宗室吧。新娘子是汾王的外甥女,其父蹶父,应该算是皇亲了。周宣王以宗室亲戚之女嫁韩侯,目的就是笼络韩侯。和汉唐时期的和亲,很相似。

蹶父孔武,(这个蹶父非常的勇武)

靡国不到。(没有哪个国家他没有到过的)

为韩姞相攸,(他为女儿韩姞找夫婿,【韩姞,蹶父之女嫁给韩侯后,即称韩姞】)

莫如韩乐。(没有比找到韩侯更让他满意的)

孔乐韩土,(女儿嫁到韩国很开心)

川泽訏訏,(韩国川泽纵横水源丰富)

鲂鱮甫甫,(川泽里面的鲂鱼和鱮鱼长的多么大)

麀鹿噳噳,(山林里面的麀鹿噳々地鸣叫)

有熊有罴,(还有熊和罴)

有猫有虎。(还有猫和老虎)

庆既令居,(蹶父的女儿庆幸得到这么好的一个归宿)

韩姞燕誉。(韩姞心里好欢喜)

第五章,先说蹶父不同寻常。接着把蹶父之女嫁韩侯说成是天作之合,郎才女貌,佳偶天成。呵呵,是不是这样啊?天知道。想想王昭君和文成公主吧,应该是差不多。把国家之重委托于柔弱的女人身上,男人这样做,有点卑鄙!

溥彼韩城,(韩城建的非常大)

燕师所完。(是从燕国征来的民夫修成的)

以先祖受命,(承其先祖的勋业而又接受重任)

因时百蛮。(因而治理所有的蛮夷)

王锡韩侯,(周王新赐韩侯权力)

其追其貊。(追和貊也要听从韩侯的指挥,【追(duī)、貊(mò):北方两个少数民族】)

奄受北国,(北方所有的诸侯都要听从韩侯的命令)

因以其伯。(韩侯是北方诸侯的首领)

实墉实壑,(又筑城来又挖壕)

实亩实藉。(又划分田亩又征税)

献其貔皮,(把貔皮献给周天子)

赤豹黄罴。(赤豹和黄罴也作为贡品进贡到镐京)

第六章,周天子下令征调燕国的民夫为韩侯修城,并将管理北方的重担一并交给他。韩侯哩,当然要服从中央集权的领导,其服从领导的标志就是,向周天子进贡。

呵呵,周宣王,我有点服你啦!一出手,不仅摆平了韩侯,摆平了北方,差不多也摆平了天下诸侯。韩侯一带头觐见,宣王立即恩遇特隆,诸侯还不江水朝宗啊?剩下个别不服气的,哼哼,看我怎么收拾你!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