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二十八 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庭训为孔氏子孙划出人生坐标
孔氏家族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孔子一生把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他打破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很多人成为国家栋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尚贤
字象之,号希庵,别号龙宇,孔子第63世孙。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袭封衍圣公。袭爵之后,孔尚贤立志要“远不负祖训,上不负国恩,下不负所学”。万历十一年(1583年),孔尚贤为了规范族人言行,在反思自身的基础上,颁布了具有纲领性质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
山东曲阜孔府
曲阜衍圣公府,俗称孔府,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明故城内,它经历数千年而不衰,是孔子嫡系长子孙居住的府第,有“天下第一家”美誉。作为我国古代衙宅合一管理体制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以高规格的八进院落著称于世,其布局、名称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儒家哲学思想和家国和谐、道德规范的基本理念。
孔子嫡孙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恪守诗礼传家、忠孝仁义的祖训。自明代修建初始,便以左中右三路布分,彰显出和谐均衡的“中庸”之美,留下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体现出国与家的相应关系。中路官衙设三堂,六厅,辖四衙门,分工细密,制度森严,守廉奉公,奖罚分明。与其内宅界限明确,表现出公私分明、内外有别的观念。
衍圣公府建筑物的名称、绘画及匾额对联也深深地打上儒家忠孝廉洁思想的印记,烘托了孔氏族人严谨和乐的生活气氛。“重光门”、“戒贪图”、“忠恕堂”、“安怀堂”等既赞扬儒家的中庸、忠恕的道德思想及做人清廉、和事安乐的政治理想,又显示了孔子嫡裔努力廉政为官、报效家国、感恩圣哲的决心。
孔氏家规
孔氏家规,散见于历代传记、谱牒、杂记史料中,主要是谱牒中的记载比较具体。它经过长时间积累、修订而成,比较繁杂,并非一蹴而就。
家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原颁条例,即衍圣公府所颁布的《孔氏祖训箴规》;第二,流寓外地孔氏族人,根据训规精神,结合各所流寓地及本支族人的具体情况,自订的家规。第三,是孔氏家族修谱时所订立的条规及行辈,它们是前两部分的补充性规定。
孔氏家规的代表为明代的原颁条例即《孔氏祖训箴规》。它是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总结先人教诲、自身经历反思的结果。其主要目的是告诫族人要“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务要读书明理。”核心理念是“勿要嗜利忘义,勿要有辱圣门”。《孔氏祖训箴规》在家庭生活方面,要求子孙祭祀祖先,不忘其本;与家人相处要遵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原则。在个人行为方面,则强调面对利益勿嗜利忘义,管理公务要秉承克己秉公的原则。
●视频脚本
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庭训传家久
衍圣公府,俗称“孔府”,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明故城内,是孔子嫡系长子孙居住的府第。“衍圣”寓意圣人之道繁衍不断、长盛不衰。孔子嫡孙一直恪守诗礼传家、孝悌忠信之祖训,其族人修身齐家、修己达人、为政以德的事迹不绝于史,以“礼门义路家规矩”著称于世。一部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颁布的《祖训箴规》,被孔姓族系尊为“圣典”,对孔氏一门形成启德向善、遵规重矩的家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序
春秋时的一抹阳光透过桧柏洒向曲阜阙里的庭院,孔夫子立于院中,缓缓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历史就此定格,一幅垂世千古的“庭训”由此诞生,让后人回味。
孔子(前551—479年),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崇尚尧、舜、文、武之道,信奉周公礼乐制度,是一位站在先贤先圣肩膀上集大成的文化巨人,开创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在《周易·系辞传》中,孔子强调:“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说的对、行的正,远近的人们都会赞成;说的不对、行的不正,远近的人就都会反对。君子修身,必须择善而从,慎其言行,率先垂范,才能引领风尚。孔子儒家学说的这些主张,不仅为世人所接受,更为其族人所遵循,对孔氏家族家风的形成影响深远。
祖训箴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是古人的生活智慧。
孔氏家族屹立于世数千年而“不倒”,族人持之以恒秉承祖训的内在定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公元前479年,孔子与世长辞后,他的伦理教诲与质直言行便被其后裔代代相承。秦时的孔鲋,饱读诗书,当无道的“焚书”来临时,睿智地做出“鲁壁藏书”的举动,毅然舍弃家业,投入到抗暴的义举之中,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东汉的孔融四岁让梨自不必说,他与兄长孔褒因“望门投止”的张俭,与母亲上演了“一门争死”义烈壮举,实现了“君子喻于义”的叮嘱。
秉承祖训,俨然成为孔氏家族的传统习性,他们在生生不息中一路走来,不断演绎着生命的风景,不乏名垂青史的人之楷模。
当历史跨入明代,孔氏族人早已遍布全国,大宗小宗、族长户头,井然有序。但要想管理好这一庞大族群,实属不易。这一重任恰好落在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肩上。
孔尚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袭封衍圣公,袭爵之初立志要“远不负祖训,上不负国恩,下不负所学。”但起初未能实现他的抱负。万历年间,孔尚贤因进京朝见时随带土产贩卖,贪图驿站便利,遭到“考成法”的整治。再者,岳祖父严嵩家族因贪婪带来的恶果也冲击着孔尚贤的心灵。
富贵似烟云,道义须永恒。孔尚贤反思着,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于是,为了贯彻祖训精神,约束族人的不当行为,万历十一年(1583年),孔尚贤颁布了具有纲领性质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
《箴规》开宗明义:“……我祖宣圣,万世师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子孙蕃庶,难以悉举。故或执经而游学,或登科而筮仕,散处四方,所在不乏。各以祖训是式,今将先祖箴规昭告族人。……”
《箴规》条例共计十条,其中不乏为人行事的道德规矩,强调了“崇儒重道,好礼尚德”等孔门传统,要求子孙无论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克己秉公”、“读书明理”、“勿嗜利忘义”的家规。
孔祥胜(山东省曲阜市孔府文物档案馆馆长孔子后裔第七十五代孙):这部孔氏祖训箴规共十条,涵括了各阶层族人为人做事的生活准则。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反思、修订而成。因为孔家长期受到朝廷优渥,所以在条件内容上制定得非常详细。其主要目的是教育约束族人如何秉承孔子的“八德”思想,身体力行去践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严嵩父子贪腐案发后,严嵩曾来找孔尚贤,希望孔尚贤能够出面求情。严嵩在门口板凳上坐等了一天,孔尚贤不徇私情,始终不予接见,留下了“冷板凳”的故事。
细雨润物,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孔子的八德之训、《孔氏祖训箴规》塑造出了族人温文儒雅、质朴正直的品格,也塑造了孔氏族人崇德尚勤、廉洁礼让的风尚。孔氏一门之所以历代受到人们敬慕,与其族人家风、家规的教化紧密相联。
礼门义路
岁月的脚步匆匆,一代代“衍圣公”已渐行渐远,但绵延千年的孔氏祖训家风依然信步走到了今天。祖训造就了孔氏族人孝悌忠信的传统,也成就了谦恭礼让的儒家风范。
明洪武十年(1377年),奉敕新的府第竣工,前衙后宅生成。此后不断扩建,形成了八进院落,东、西、中三路的布局,大门赫然悬挂着“圣人之门”匾额。整个府第表现出“和谐”和“秩序”的建筑理念与孔家特有的文化品味。
走进圣人之门,其建筑的道德教化无处不在,这里的一廊一柱、一匾一画,无不散发着圣裔门庭的祖训气息,体现出屹立千年而不朽的家规力量。最显著的要数内宅门照壁上绘就一幅貌似麒麟的图案。此动物传为天界神兽“”,它虽貌似麒麟,却与其有着天壤之别。生性贪婪,在其四周“八仙过海”中神仙赖以漂洋过海之宝它都拥有了,却仍不满足,还对着太阳张开大口,妄图占为己有。
此壁画寓意显而易见,就是告诫子孙切莫妄为圣裔,有悖祖德,为官要廉洁清明,所为要经得起良知的评判。
旧时,每当衍圣公出门公办,路过此地,随从都要高喊一声:“公爷过犭贪了!”此刻对于衍圣公来说,犹如空中飘来一声“取之有道”的祖训。
曹丽霞(山东省曲阜市孔府管理处副主任):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饱读诗书的圣人后裔绘戒贪图于家门,目的就是希望家族后(人)裔以此为鉴,牢记祖训。出门在外要秉持为政以德的家风,克制私欲、顶住诱惑、廉洁奉公。
受此环境熏陶的历代衍圣公都非常自律,很多人一生不但宣扬推行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而且成为各个时代勤政廉洁的典范。
诗礼传家的孔氏嫡裔,自小便熟读经书、聆听祖训、崇尚德仁,幼小的心灵上刻下敬畏、爱人的烙印。他们奉祀先祖,为政以德,由此造就了“不愧良吏”的累代衍圣公。
早在元代,受祖训的影响,孔子第五十三代孙孔治为官时,就有“孝友仁厚,公谨廉明”的美誉。在儿子孔思诚任曲阜县尹之初,告诫曰:“毋妄怒,轻笞人。邑中长者视之如父兄,幼者抚之如子弟……”
孔子第五十七代孙孔讷“为人严谨,天性仁孝”,乐善好施,对无力婚葬的乡邻,时常解囊相助。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山东发生灾荒,瘟疫肆虐,六十五代孙孔胤植奏请免除粮税,并出钱物救济灾民,先后救活“数千人”。
不单是衍圣公遵循祖训,好礼尚德,同门六十七代孙孔毓珣也在《箴规》的教化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一代良吏。他在任四川龙安知府期间,“因俗为治,弊去其太甚,边民安之。”升湖广上荆南道,筑堤捍江,民称之“孔公堤”。升广西总督,核实常平仓,春耕借粮于民,秋收还仓,丰年加息,歉年免息,荒年次年还本。 难怪雍正帝召见孔子七十代孙孔广棨时不由感慨到:“至圣先师后裔当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事,一切秉礼守义,以骄奢为戒。”
孔德铭(世界孔子后裔联系总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曲阜市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后裔第七十七代孙):这部《祖训箴规》浸染了许多时代特点。比如《箴规》第一条就讲到祭祀,祭祀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要忘本,守住本分。《箴规》还有“好礼尚德”、“勿嗜利忘义”、“克己秉公”等公德条例,是从社会层面对族人的约束。就是说做人要肩负起厚重的社会责任,无论官民、贫富。作为孔家人,这是我眼中祖训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现实意义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两千五百年来,孔氏祖训中积淀了许多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一笔极具特色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家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家教,是人生起步的定位坐标,也是家族荣辱观的价值取向。
孔令绍(孔子后裔第七十六代孙):说到我们孔氏大家庭的家风,那就是“诗礼传家”。“诗”和“礼”是什么?我认为:是孔子为我们标出的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中两个重要的元素,也就是: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规矩。
孔子说的“学诗”,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知识;二是通过学习修身养性。再说“礼”,“礼”是什么?就是规矩,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规矩,在家庭中叫家规;在单位里叫守则,在社会上叫秩序;在政党中叫党纪;上升到国家层面,就叫法律。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人,本事再大,也要在一定的框架内有序参与。
衍圣公府的孔氏家族是中国传统家族的典型代表,其祖训更是传统家训文化的活化石。从春秋时代的“学诗礼”到明代的《孔氏祖训箴规》,一直是孔氏族人的行为指南和道德规范。家规的力量在于明是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有良知。齐家治国、家齐国治,家规启迪着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家风和政风的关系,为家族乃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孔氏家训
尚诗礼
不学诗①,无以言②。不学礼③,无以立④。
——摘自《论语·季氏》
【注释】
①诗:诗歌,亦指《诗经》。
②无以言:指不能正确地说话。
③礼:礼仪,亦指《仪礼》。
④立:立身于社会。
【译文】
不学习诗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
【背景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家里独自站在庭中,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时,被他喊住了,问他学过诗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因为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主宾应答,以及上层社会交际场合的交谈,都要引上几句诗。孔子就教育儿子说,不学习诗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里过时又被孔子叫住了,问他学习礼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于是,孔鲤就去学习礼。
祖训宗规,朝夕教训①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人下。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教训:教导训诫。
【译文】'
早晚以祖宗传下的规矩教导训诫子孙,一定要让他们多读书明白事理,显名称誉于世,光耀祖宗。不得入于流俗,甘愿居于他人之下。
善治家
谱牒(pǔdié)①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一本。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yōngmù)②一堂,方不愧为圣裔③。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谱牒: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
②雍睦:团结、和谐,和睦的意思。
③圣裔:圣人(指孔子)后代。
【译文】
家谱的修订,起到了联系同一支脉亲近同源所出的人的作用。务必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一家亲,才不愧为圣人的后代。
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①追远②之道,子孙所当知者。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报本:报,报答。本,根源。 ②追远:追怀祖先。
【译文】
春秋祭祀,各地根据自身的条件行事。但主祭之人必须举止得当、穿着整洁,真心实意、有所敬畏。这是报恩思源、追怀祖先的方法,子孙应该知道。
圣裔设立族长,给与衣顶①,原以总理圣谱,约束族人,务要克己秉公,庶足以为族望。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衣顶:标志功名等级的衣服和顶戴。亦借指功名。
【译文】
圣人后代设立族长,给与相应功名,是让他统一管理族谱,约束族人的行为。族长一定要克己秉公,但愿不辜负族人的期望。
重伦理
凡有职官员不可擅(shàn)①辱。如遇大事,申奏朝廷,小事仍请本家族长责究。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擅:独揽,占有。
【译文】
(孔氏子孙)凡是有职务的官员不可独断专行。如果遇到大事,向朝廷陈述申报,小事仍然请本家族长责问追究。
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译文】
婚姻嫁娶,讲究伦理为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的人,必须慎重,违背伦理的事情万不可发生。
为良吏
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孔门素为佩服。为子孙者,勿嗜利(shìlì)①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嗜利:贪求私利,贪图钱财。
【译文】
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向来是孔门传统。作为孔氏子孙,不能嗜利忘义;做官不要做出有损祖先德行的事情。
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āijīn)①勿喜,庶不愧为良吏。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哀矜:哀怜,怜悯。
【译文】
子孙出来做官的,凡是遇到民间诉讼,案件自有虚实,务必理性判断,怀哀怜之心,切莫自鸣得意,但愿不愧为贤能的官吏。
急国课
孔氏子孙徙寓各府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徭①,其正供国课②,只凭族长催征。皇恩深为浩大。宜各踊跃输将,照限完纳,勿误有司奏销之期。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差徭:徭役。
②国课:国家税收。
【译文】
徙居于各府州县的孔氏子孙,朝廷追念你们是圣人后代,优抚免除徭役,应当缴纳的国家税收只通过族长征收。皇家恩宠实在盛大。孔氏子孙理应踊跃缴纳赋税,按期足额完成,不要耽误了官府上报征收钱粮的期限。
●采访札记
齐鲁遗风今犹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孔子故里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修身齐家、内省自律、为政以德等儒家思想遗产,早已渗透到阙里人家的厅堂巷陌和寻常百姓的内心。今天,当我们推开厚重的明故城红漆城门,穿过角楼巍峨、瓮城层叠的万仞宫墙,走进一条条石板铺就的窄巷,触目可及的仍然是“秉礼”、“好德”、“欲仁”、“博爱”、“陋巷”等传统地标。这好听而雅致的巷名,一下子就会把你带入儒乡圣境。
曲阜并不大,据当地民政部门统计,约有64万人口,其中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姓孔,探寻孔氏家规家训,在这里并不费力。沿着一条条曰礼谈仁的巷子,随意走进去,最常见的就是青砖黛瓦、错落有致的院落。端正的黑漆门贴着红底墨字的楹联,内容大抵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代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等章句。孔氏“诗礼遗风”在圣人故里之影响,可见一斑。
说到孔氏家规家训,不能不提“诗礼庭训”的故事。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曲阜市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主任孔德铭先生告诉我们,“诗礼庭训”的故事发生在诗礼堂,原是孔子故居所在。当年孔子即在此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后人追念此事,特建此堂,以示不忘孔子在庭之训。中国人传统的“庭训”、“过庭之训”亦由此诞生。因此,这里也可以说是中华“家训”、“家教”文化的肇始之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故事是地方的记忆。今天,很多世界各地来曲阜朝圣的游人在孔庙大成殿祭拜孔子之后,最喜欢停留的地方,还是诗礼堂。品慕圣贤过庭教子的故事,沿着前人的脚步,驻足留恋。
“斯文在兹”,作为圣人孔子的故乡,当下曲阜正开展“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这里12个镇街405个行政村居,一村一个孔子儒学学堂、一村一个儒学讲师,每月一堂经典国学课,大街小巷儒墨芬芳,《论语》章句随处可见。无论是在繁华的五马祠商业街,还是在幽静的蓼河人家,随便与这里的百姓聊天,大多能感到他们谦恭好礼,俨然有君子之风。很多人在谈话中还会引经据典,“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等圣贤之言不时闪现。在走访中,这样的感受愈来愈强烈:孔子的诗礼庭训从未随时间而走远,它早已熔铸在孔氏族人的内心深处,并且不断地泛化开去,最终融入到十万齐鲁人家、汇流到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的一种品性,也规范着我们的言行。
“大哉孔子”,诚如斯言。(王雷)
●专家观点
杨朝明:谨记圣人教训,不忘祖宗法度
由于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孔氏家族有“天下第一家”之美誉,在继承和弘扬孔子儒学精神方面,孔氏家族尤其孔子直系后裔担当着特殊使命。
春秋末年以降,在传承孔子思想方面,孔子后裔往往是走在前列的。孔子子孙遵循孔子教诲,学诗学礼,以传其家,形成了相沿很久的孔氏家学。孔子后裔中不仅出现了像述圣子思子、孔安国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且很多重要的孔子遗说、古代经典,都有他们的整理与传述之功。
历朝历代都重视发挥孔子后裔弘扬孔子思想的作用。宋朝建立之初,封孔子第四十三世孙孔仁玉为“文宣公”。到孔子第四十六世孙孔宗愿时,宋仁宗改其封号为“衍圣公”,这一封号一直沿袭八百多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还在干戈抢攘之时,他便征召耆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后来,他兴礼乐,明教化,建太学,下令各郡县皆立学校,诏天下“通祀孔子”。他认为,孔子之道足以“为万世法”,还说“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此道也”。他亲笔敕谕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希望他发扬孔子“重教于世,扶植纲常”的精神。还召见孔克坚,称道孔子留下了“垂宪万世的好法度”,希望孔子子孙好好读书,以“领袖世儒”,“益展圣道之用”。
事实上,作为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孔氏祖训箴规》等家训族规,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其中像“诗礼传家”、“礼门义路”之类,恰是孔孟之道的精华。人是一个“自然人”,还是一个“社会人”,为此,人必须首先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在他看来,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无人由道而行?孟子则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所以,在许多孔庙的建筑中,在山东邹城孟府的门额上,都有“礼门义路”的字样,儒家典籍说得很明白:“礼也者,理也”;又说“义者,宜也”。遵守社会规范,按照该做的去做,乃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显而易见,这是告诫人们,人应该懂得是非、善恶、邪正、美丑。人生在世,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明白“之所以为人”,就要循理而动!
早在西周春秋时期,无论培养士人,还是孔子施教,都十分重视诗书礼乐。何以如此?因为诗书被视为“义之府”,礼乐被看作“德之则”,它们是价值的渊薮,是德行的标准。作为“义”与“德”的载体,“诗书礼乐”的功能,在于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说,那时重视“说礼乐而敦诗书”,是由“诗书”、“礼乐”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诗书礼乐”之教,说到底是关于“文德”的教育,是“人生观”教育。
时至今日,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许多价值观念仍然是人们的立足点。孔子系统反思历史与现实,深刻认识社会与人生,梁漱溟先生曾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经过两千多年的检验,孔子思想的价值显得愈加珍贵。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孔子后裔和孔氏家族,同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千千万万个家族。在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树民族文化信仰的今天,尤其需要谨记圣人教训,不忘祖宗法度。(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朝明)
孔令绍: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规矩
家风和家规是家庭教育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个是软影响,一个是硬约束。清代中期,我的高祖孔宪珍秉承祖上家风,耕读传家。他本人成为朝廷御批的七品执事官。家里房产上百间,土地百余亩。他有四个儿子,八个孙子。要管理这样一个几十人的大家庭,必须要有软影响和硬约束。因此,他就拟定了一套家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载检点,不扯滥务;居身简朴,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力扬;粗茶淡饭,慎近酒酤;恪守信义,邻里互助;忠厚传家,苦读诗书;振振绳绳,繁我孔族。
一百多年来,这个家训一直影响着我们。目前,高祖的后代已达一百多人,虽已分居,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却仍然和睦相处。
说到我的孔氏大家庭的家风,那就是“诗礼传家”。那么,这里的“诗”和“礼”是什么?我认为:是孔子为我们标出的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中两个重要的元素,也就是: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规矩。
人只有学文化,才能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孔子说的“学诗”,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知识;二是通过学习修身养性。学习知识,以文化人,应该从娃娃抓起,零到六岁是人生定格的重要阶段,因此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风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认真传承的。譬如:我小时候,我爷爷教我“三百千”;现在,我又教我的孙子“三百千”。
再说“礼”,“礼”是什么?就是规矩。孟子说,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规矩,在家庭中叫家规;在单位里叫守则,在社会上叫秩序;在政党中叫党纪;上升到国家层面,就叫法律。它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人本事再大,也要在一定的框架内有序参与;馍馍再大,也不能胀出笼子来。
守规矩也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树立起是非观念,为日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基础。举个例子:我的孙子三岁时刚上幼儿园,一天放学我去接他,他手里拿着一只气球。我问他哪里来的,他说是小朋友给的。我生气了,大声呵斥他:为什么要拿人家的东西?明天就还给人家。他哭了。第二天放学,我又去接他,他说:爷爷,我今天没要人家的东西,以后也不要了。试想,一只气球无关紧要,可今天要了,明天可能就拿了,后天可能就偷了。家风对人的修身至关重要。宰相刘罗锅,他的家族从县令到宰相出了二百多个官员,无一贪官,什么原因?家风使然。(孔子后裔第七十六代孙孔令绍)
曹丽霞:圣人后裔绘戒贪图于家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饱读诗书的圣人后裔绘戒贪图于家门,目的就是希望家族后裔以此为鉴,出门在外要秉持为政以德家风,克制私欲、顶住诱惑、廉洁奉公。
孔府里诸如戒贪图这样具有劝诫功效的建筑非常多。比如在前上房门前,旧时就有抱柱对联:“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忠恕堂内,也有“交友择仁处世循礼;居家思俭守职宜勤”“守口不谈新旧事知心难得两三人”的提醒,他们与戒贪图相呼应,都体现了孔府的家风与处世哲学。(山东省曲阜市孔府管理处副主任曹丽霞)
孔德铭:家训孕育深沉社会责任感
《孔氏祖训箴规》浸染了许多时代特点,今人解读孔氏家规背后的文化密码,就是要去粗取精,继承和弘扬其中华彩的成分:比如《箴规》第一条就讲到祭祀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要忘本,守住本分。孔子的“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内容。《箴规》第二条就有这方面表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说的是平等关系,父不慈,子何以孝?兄不友,弟为何要恭?他们相互制约。《箴规》还有“好礼尚德”、“勿嗜利忘义”、“克己秉公”等公德条例。这是从社会层面对族人的约束,就是说不论官民、贫富,做人要有所担当,这不也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吗?
作为孔家人,我眼中的祖训家规最大特色和亮点:就是它所肩负的深沉社会责任感。儒家所倡导的孝悌忠信、克己慎独、反思内省等传统价值,在这部家规中都有完整的体现,它与中华传统文明一脉相承,高度契合。(世界孔子后裔联系总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曲阜市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后裔第七十七代孙孔德铭)
张富勇:传统家训家规是一块瑰宝
衍圣公府是中国传统家族的典型代表,更是传统家训文化的活化石。从春秋时代的“学诗礼”到汉时的孔融让梨,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家规的力量在于明是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在那个久远的时代,这些传统家训家规,既有家规强制,也有亲情感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很容易为广大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源远流长的传统家训家规是一块瑰宝,在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已经并且还将以它的新的生命力继续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富滋养。(山东省曲阜市文物局外围文物管理处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张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