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姐的心愿
大姐的心愿
李文龙||北京
步入古稀之年的大姐,一生共育有四个孩子,全是女孩。因此,她一直感到不爽。因为这不是她的心愿。结婚后她就一直想生个儿子,以便顶门立户、传宗接代。与乡间很多普通百姓一样,大姐还具有一定的封建残余思想。认为女孩在农村不顶用,还是男孩子能吃苦能干活,日子有过头有盼头,甚至可能发家致富。所以,从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就盼望是个男孩。但上天好像故意与大姐作对,总不能满足她的心愿。那些年,大姐接连生了四个女孩后,发现已经没有希望了,才决定停止生育。她逢人便说:“哎,我这一辈子就是没儿子的命,只好认怂吧。”她把是否有儿子这件事看的实在是太重了。
也难怪大姐有这样的想法。生长在乡下农村,那些年承包土地,没有男孩子谁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呢?大姐长得比较虚胖,从小身体欠佳,干田间农活比较吃力。一家六口人承包的土地就历史的落在了姐夫的肩上。而姐夫呢,自幼脾胃不太好,心脏也有点毛病。但无可奈何,家中再无其他男劳动力,只好靠他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非常辛苦劳累。每一年的春种秋收,基本上全是他一人在奔波劳作。所有的脏活累活没有谁来帮助他减轻负担。有时实在干不动了,姐夫就让自己的弟弟们来帮忙支援一下。但人家也都有自家的事情呀。偶尔一两次还凑合,时间长了,也不好意思总是向人家张口求助。
记得那些年我从外地回乡探亲去看望大姐时,大姐就向我吐苦水。讲述自己没有儿子的苦衷。并以羡慕的口气对我说,“你看你和你二姐多好,有儿有女,日子有奔头,生活有希望。哪像我呀,平时没人帮助你姐夫干活,到老了我们就更惨了,连个打幡抱罐养老送终的人都没有呀!”我们家姐弟四人,两个姐姐均在农村,我与弟弟在城市。二姐育有一男一女,我也是。弟弟一个女孩,但人家没有像大姐那么看重此事,认为男女平等无所谓。按照河北乡下农村的旧习俗,老人去世后,儿子需要在装有遗体的棺木前扛起一根招魂幡,儿媳妇要抱着燃烧纸钱的瓷瓦罐,一起把逝者送到墓地埋葬。次日凌晨,儿子再去墓地将埋在坟头的招魂幡折断。据说,必须完成这样一个程序,逝去的老人才算是真正入土为安、死而无憾了。而没有儿子的家庭,自然就显得自己的一生很不完美。当然,这些纯属旧思想、旧风俗在作怪,根本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一般人们的认识都是入乡随俗,祖祖辈辈都是如此,如有其他想法,恐怕被看作是另类了。
这些年,时代在飞速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村子里很多乡亲们都新建了住宅。至少是将旧房进行翻修,变得的比以前更加宽敞明亮了。但大姐考虑自己没有儿子,也用不着娶媳妇,何必再去折腾呢。所以,她家居住的房子一直都是那个陈旧破烂的旧房子,屋顶与室内陆面没有进行硬化。夏天漏雨,冬天透风,非常不符合当今幸福生活愿景。后来在人们的劝说之下,她家才简单处理了一下。但还是给全村拖了后腿。因为她们家位于村边,别人一进村子,就能看见那个显得十分落后和破旧的房子。似乎这已成为一个家庭贫穷的标记。我们也劝过大姐几次,希望她把自家的房子翻修一下,好好收拾收拾,别让人家看笑话。但她听不进去。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状况远不如前,大姐也就更没有心思去考虑整修房子的事情了。大姐夫每天忙于外出打工,靠辛勤劳动挣钱维持日常生活费用的开销,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翻修房子的事宜。就这样,大姐家那座旧房子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没有改变模样。
其实住房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大姐的四个女儿学习状况一般,大姐对此也是关心重视不够。她始终认为一个女孩子,读什么书呀,早晚嫁个人就完事了,对孩子们的学习根本不上心。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姐弟私下商量,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让大姐的女儿们好好上学读书,至少通过自身努力,有一个孩子从贫穷落后的乡下农村走出来。就像二姐家那样,虽然家也在农村,但十分重视儿女的读书学习问题。他们的女儿读完中专成为小学教师后,又自学考试拿到了本科文凭,使自己的素质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儿子通过报考军事院校,成为硕士研究生,之后一直在北京工作。而大姐的四个女儿则都在农村呢。大家看她最小的女儿学习成绩还比较不错,就鼓励她考上了一所医科大专院校,上学的费用基本也是大家帮忙筹款,后来这个孩子总算培养出来了,分配在地级城市的一所医院,成为全家唯一的挣工资的城市人。
随着岁月流逝,大姐另外三个女儿逐渐长大,后均与当地农民结婚成家。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谓今非昔比了。大家的小日子过得都不错。衣食无忧,并有了一些存款。于是建起了新房,购买了汽车。尤其让大姐没想到的是,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各自生了一男一女,小女儿生了个龙凤胎,总之,四个女儿都有了儿子。这下子终于圆了大姐期待已久的生男孩的心愿。从此,大姐如释重负,非常开心,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逢人话也多了,微笑总是挂在脸上。她说,原来自己的肚子不争气,生不出男孩,但女儿们帮她满足了心愿。从今以后,家里后继有人了,再也不怕有何繁重劳动了。看到大姐如此开心,我们也都为她高兴。
我们劝大姐冬天就到那个地级城市的小女儿家去住,毕竟那里有暖气,条件比家里要舒适一些,另外去那里还可以帮助小女儿照看孩子做做饭,让女儿安心上班工作。但习惯了久居乡间生活的大姐,外出不几天就着急的要回来。她说住不惯城市的楼房,没有乡下那么敞亮。还是老家生活比较安逸舒适,熟人多,不寂寞。大姐就是如此的固执,思想观念与现在的人们不太合拍。她不喜欢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留恋自己的家乡故土,仿佛只有住在自己那个穷乡僻壤的破旧房子里,才会感到踏实和愉悦。
说来大姐这一辈子命运多舛,大半生很是坎坷曲折。小时候她很聪明,长得也不错,智商情商都有,自身条件都行。人们预测她的未来肯定会是很理想很幸福。但遗憾的是,大姐生不逢时,出生在当年我们那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恰逢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又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缺吃少穿的。常年患病的父亲需人照顾,生活的重担过早的落在大姐身上。那年,她小学毕业上初中本来可以保送,上师范中专也可以免费就读。如此好的机会,大姐却无缘选择享受。因为父亲正处于患病的严重之时,我们都还年纪小,家中根本离不开她。可怜的大姐只好忍痛辍学了。此事对大姐的打击非常大,她不知哭过多少回。深知自己这一生基本离不开黄土地了。她一边协助母亲照顾好患病的父亲,帮助去请医取药;一边尽力种植好自家那几亩自留地。由于家中生活极度困难,父亲又英年早逝,母亲在大姐十八岁时就让她出嫁了。姐夫是个普普通通、老实巴交的农民,虽然大姐比较聪明伶俐,但过早结婚又生育超生,严重影响和束缚了她的发展前途。残酷的现实使她只好在贫穷落后的农村苦苦挣扎了一辈子。其实,当年她也有很多人生的美好理想,但苦于现实一切都无法实现。慢慢的,大姐看淡了这一切,失去了奋斗进取的耐心与决心。每当想起这些,我们都为大姐感到遗憾与惋惜。假如当年我们的家庭不是那样贫穷落后,假如大姐追求理想信念的决心耐心再强大一些,她的人生肯定会绽放出灿烂的光辉。但现在再说这些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七十多岁的大姐,身体状况比过去明显差了。但精神气质还算不错。每天还参加一些村里乡亲们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日子过得很快乐。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姐弟四人相约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共同去为已故的父母长辈上坟。每年见面,我都发现大姐逐渐变得衰老了,腿脚也不够灵活了,苦难岁月的印记似乎还残留在她的身上。此时,一种伤感不由得涌上我的心头。大姐的一生得到的很少,失去的却很多。为了照顾我和弟弟读书,为了帮助家里分忧解愁,为了抚养自己的四个女儿,她几乎牺牲了自己的全部,最关键是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否则,她一定是一个中专生或大学生,她一定会有自己理想的工作和婚姻家庭。
好在后来她赶上了新时代,日子越来越好了,再也不必为衣食不足忧愁烦恼了。她对自己的家庭住宅改造有了初步的设想考虑,并作出了具体改造规划:拆除旧有住宅,新建一所时尚住宅。比照村里当下最新的流行款式风格,配备大小三个卧室、还有客厅、厨房、卫生间。室内陆面采用大理石地板砖,房顶进行防水隔热处理,做到冬暖夏凉,温度舒适。院子也彻底进行一番改造,结束黑脏乱差的状况。从此,要使她们家俨然变成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面对新时代新生活,大姐的思想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改变生活状况,才能改变人生的前途命运。近年来,她对第三代的学习教育愈加重视了,很舍得在这方面花钱投入,帮助外孙、外孙女们选择最好的学校,争取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所有这些美好愿景,准备用一至两年的时间全部完成。美好的理想自然得到了女儿们一致的赞扬与支持。大家愿意协助出钱出力,为劳累辛苦了一生的父母构建新的居所,为改变家庭面貌奉献各自的爱心与力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生命逐渐变老的道路上,大姐与姐夫经历了身体变差和突患疾病的严酷打击。一天午夜,姐夫突然用右手使劲地拽大姐,一连两三次,弄的睡梦中的大姐莫名奇妙。她赶忙把电灯打开,发现姐夫嘴歪眼斜的一副痛苦状,左半身不会动了,话也说不成了。大姐一看情况不妙,急忙打电话把居住在附近的两个女儿喊过来,找来县医院的120急救车,把姐夫送往县医院诊治。原来姐夫患的是脑梗,弄不好会导致半身不遂症,需要立即住院治疗。考虑到姐夫是接近八十岁的老人了,不宜开刀做手术,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于是,每天输液,疏通血管,慢慢恢复身体功能。大姐心急火燎地回家给姐夫寻找住院的换洗衣服,姐夫的衣服在家中大衣柜的顶端存放。她踩着一个小木凳,慌里慌张的,一不小心踏空摔了下来。立刻将手腕子摔得骨折了。疼的大姐浑身冒汗,喊出声来。邻居们闻讯赶紧过来帮助叫来救护车,送往离家几十里路远的骨科医院。医生给绑上夹板和石膏,要求她回家静养。常言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大姐的手腕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恢复健康。无可奈何,四个女儿只好分成两班,分别照顾她们的父母双亲。哎,屋漏又遇连阴雨。真是雪上加霜。大姐和姐夫两个人先后病倒,可忙坏了四个女儿们。但在照料病人这个问题上,女孩要比男孩有优势,体现了女孩固有的细心和耐心。大姐在悲痛的同时,又感到了慰藉。
最近,四个女儿就如何照顾好父母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按照医生的说法,大姐的骨折恢复不错,估计两个月就会痊愈。姐夫的状况也在慢慢好转。闻讯我们也舒缓了担忧的心情。由衷地希望大姐康复后一定要好好保重自己,姐夫更是不能掉以轻心。毕竟都年岁变老了。但愿他们安然无恙,尽情享受如今的幸福美好生活。给后代传承好的精神与家风,至于家务事情,尽力而为吧。我想,这些才应该是大姐的心愿!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李文龙,北京籍河北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政府机关公务员,现已退休。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会员。爱好文字,经常撰稿,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所写稿件散见于《解放军报》《战友报》《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文艺》《石景山文艺》《中国煤炭报》《肃宁周报》《冬歌文苑》等部分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