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振兴人
农耕文明流传了几千年,工业文明不过是几百年的事儿。农耕文明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业态,也总结出了一整套农耕文化体系,但这套农耕文明体系被工业文明彻底打破,特别是在现代工业文明思想的推动下,经济发展成了总体目标,传统文化更加受到严重摧残。这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乡村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载体,乡村也是最具人口承载力的场所,乡村还是文化交接的通道。在一些乡村多少还保留一些文明传统,但经受着严峻考验,或正在快速逝去。整个社会像一列飞驰的列车,人们都害怕被丢下,拚命追赶的结果是忽略了身边的风景。于是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生是一个过程,速度的意义是什么?
乡村与城市的经济体系差距,使得城乡差别越来越大。中国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乡村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定与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2020年,全面脱贫和同步小康是主题,2021年乡村振兴作为中国新的战略,牵涉到国家政策的方方面面,也是“十四五”期间工作的重点。那么,乡村振兴要“振”些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怎么保证它的可持续性?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打工经济”占了乡村经济的主导,使得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暂时转移”,乡村出现“空心化”,出现文化断裂,资源演化方向异变。而绝大部分“暂时”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只是停留在“打工群体”里,并没有在城市中立住脚,成了城市与乡村间的“候鸟”,没办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空间,却聚集在“城乡结合”地带。
有些人是自愿离开乡村,而有些人却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乡村。孩子要读书,而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乡村里教育资源的缺乏迫使孩子们向集镇和城市集中,而为了照顾孩子们,家长也不得不放弃传统农业,到孩子所在地的附近“打工”。这些长大的孩子中,除了一部分能够真正进入到城市生活系统,更多的是进入到“打工”的潮流,开始新的“周而复始”。
老的一代人逐渐老去,年轻的一代回不了农村,在漫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陷入到“温水煮青蛙”的境地。相比老一代人来说,年轻一代的生活风险与压力更大,解决不好这部分人的问题,将会是新的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
乡村为什么就留不住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设施差、生活负担重、生产过程长、产品价格低、文化认同感减少等。正如那些“打工人”感叹的“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走出乡村是生活所迫,而容不入新环境,是文化背景差异。这些远离乡村的乡村人不是对乡村没有了感情,而是受经济浪潮所逼迫,逐渐演变成“空心人”、“候鸟人”的。他们和他们的子女都有一种隐形的心理压力,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婚姻里,都希望能去掉“乡村”的印记。子女们只有通过读书、考工作,才能真正在城市扎下根,逐步脱去“乡村”的外衣。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发展农村经济,应该包括文化振兴、经济振兴、环境振兴、社会振兴等方面,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工程。
文化振兴要求发展适合乡村的文化内涵、传统和传承。文化不等于文字,不等于知识,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长期协同进化的规则与精神总结。乡村文化更能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更能体现资源的依赖与公平享用关系。应该完善乡村的教育资源,传播乡村多元化文化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知识。
经济振兴要求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路线,要尊重生态能力,尊重科学氛围。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简单地“打鸡血”。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带头人,需要组织者,但不能依靠垄断者。乡村的资源利用要体现公平,要发扬更多的经验分享。
环境振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消除污染和垃圾。要考虑需求与体量,还要考虑与环境的融合度。原本乡村的废弃物都是些自然材料,完全可以被环境所容纳与利用,如今由于大量的化学品的进入而成了“问题”。不能照抄照搬城市建设那一套理念到乡村,乡村应该有乡村自己的特点。
社会振兴包括改善各方面的关系,尊重土地、资源、人等方方面面。
在行动上,要有适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建设、污染和垃圾处理、环境修复设施等。对乡村文化的挖掘、总结、发展和嫁接,引导生态文明的根植。采用pra调查方法,了解群众的意愿,增加文化自信和自豪感,适当建立民俗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寻求适合乡村发展的项目内容,要实事求是,要体现自然资源的公平享用。培训乡村民众生产技能,图书、科普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改善人的思想、理念。乡村振兴是增强乡村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在短期内通过外力革命改变乡村的文化内核。
中国未来的农业、农村、农民该走什么样的路,关键是在农民,什么样的农民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三农”走向,有新农民,才会有新农村,才能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振兴。而培养新农民,靠强压、简单说教是不行的,培训、教育的同时,要有足够的尊重。有较好的产业、有体面的工作、有平等的收益,就不愁留不住人,就不怕乡村不振兴。
不是知道了乡村振兴的概念,就能够做好乡村的振兴的工作,就像“港人治港”,最终乡村振兴的事业还是在乡村人的身上。未来的职业农民和几千年的传统农业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未来的职业农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些都是最迫切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否则,文件背了千万遍,报告也讲了千万遍,结果还是没多大用,至少是对实现和指导乡村振兴没多大用。
乡村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生态配置,对人类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骨子里具有乡村情节的国家,如何发展好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是当下每一个阶层的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