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以“说书人”的身份进行阅读与写作
感兴趣的朋友,请您耐心等待哦,我会抽空慢慢来谈。
上次,我提出“一篇文章只谈一个核心观点”的重要性,而今天,将从结合当下的阅读形态,来聊聊如何读书与写作的话题。
朱熹先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哪位作家,在没有大量积淀的情况下,却能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的。
读书是激发灵感、启发思考、汲取营养的绝好方式。
如果将写作比喻成盖房子,离开牢固的地基,而单单关注楼房的设计结构,这就无异于舍本逐末之举了。
所以,今天佛佳打算抽点时间,来聊聊数字化时代的我自己的阅读和写作。
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在数字化时代,以“说书人”的身份投入阅读和写作中去。
相信很多朋友对懒人听书、酷我听书、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新兴的有声阅读平台,都不陌生。
而实际上,听书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听书率为17.0%。
这实在是很有趣的现象。
稍微了解书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听书”这一形式,其实并非新鲜玩意,从口语时代、抄本时代的朗读,到互联网传播时代的“听书”,阅读形态经历的,不过是某种螺旋上升式的回归而已。
人类的书史,大致有三个阶段——口头文化到抄本文化、从抄本文化到印刷文化、从印刷文化到数字文化。
在口头文化阶段,普通百姓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其实,就是用耳朵去听书,而非用眼睛去看书。
看书时印刷文化时代的主要阅读方式。
我国古代,有说书人这一职业,有评书这一文学样式。
所以,当下的“听书”呈现出来的,是阅读方式的某种回归。
其实,阅读的最终目的,要么是获取知识、提升自己,要么是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总之是为了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
也就是说,无论用哪种感官、哪种方式来阅读,只要能让人受益、能对人有所启发,就是好的阅读方式。
所以,有的人反对当下的“听书”,将之视为肤浅的低等阅读,我是不大赞同的。
但,因我自己很享受与纸张的亲密接触,迷恋阅读纸质书籍时所营造出来的阅读场,所以,就还是坚持读纸质书。
不过,当下阅读形态的转变,却也激发了我对自身阅读和写作的思考。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得承认,青灯一盏,檀香一炉,暖茶一壶,翻开一本书,静心去读,对很多人而言,确实越来越不可能。
虽说我认为听书和读书,对之进行高低等的划分,是不可取的。
但也得承认,从阅读效果上来看,读书还是更胜一筹的。
所以若有条件,还是建议朋友们多多为自己营造阅读场,去认真读一本书。
我说,当下大众阅读形态的转变激发了我对自身阅读写作的反思,是什么意思呢?
其一,阅读方面。
既然有“听书”的听书的听众,那就一定有讲书的说书人?为何我自己在阅读的时候,不能以成为“说书人”的身份去要求自己呢?
读一本书,是一回事,而读完后,将阅读的心得感受说给“听者”听,则真是另外一回事。
你看,各种听书平台有名的主播,哪个不具有将书读薄、而后以或生动或简练的语言传递给听众的能力?比如樊登读书会的樊登老师。
相比被动听,主动说,显然对我们的要求更高。
有了这样的体悟,现在阅读一本书时,我就自觉以能把它说出来给听者当做目标,以说书人身份要求自己,这样一来,阅读效果也就提高了。
我还真做了实践。
今年1月,我为100多个学员分享积极心理学课程,教材就是三本书,《轻疗愈》、《正念的奇迹》、《秘密》。
15次音频课,每次15分钟,在喜马拉雅山都能找到。
后来想想,我之所以能有逻辑地把它们说出来,就在于在阅读它们时,以把它们讲出来为目标的呢。
其二,写作方面。
现在很多读者喜欢“听书”,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写作。
每次写东西时,我似乎也将能把它“说出来”为目标了。
在写文时,我就会将自己假设为一位邻家大姐姐,而与潜在的读者进行一次次心灵的对话,那种感觉真是蛮好。
自己既然是一位说书人,那么行文谋篇,用词遣句自然也就遵循听众的特点了。
比如语言上,多用简短语,少用生涩语,多用口语化词汇;结构上呢,也就更为注重逻辑性,避免流水式地散漫铺开,以便让读者有线索可寻,不至于走神游离。
很多读者说,读佛佳的文章呢,很温暖,很舒服。
原因在哪里呢?
或许就在于,我其实无意识地遵循了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形态“听书”了。
这一点,需要大家自己去从我的文字中感受哦。
好啦,今日分享就到这里,希望你们也能将思考作为日常,多多留言,告诉我你们的阅读心得呢。
祝你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