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神话和宝藏 | 数字劳工、数字资本主义、数字殖民主义、数字孪生…

🔢
前几天发的CNNIC第四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里特别提到了「数字孪生」的概念。
近十年来,我国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促使更多身处于线下现实世界的个体加入到开放、多元的赛博空间中来。人类的生存方式正在像23年前美国《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所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作为信息「DNA」,比特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
「数字化生存」似乎正在成为21世纪的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存在形式之一。这时候的存在主义就不再是萨特口中的「存在先于本质」,而是「数字先于存在」。
但即便如此,在虚拟的赛博世界里的人类依旧没有逃离马克思四十年洞察下而写就的那部《资本论》的预言。「数字资本主义」沿着网线一路畅通无阻地在看似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空间里继续它的「数字殖民」;而与马克思担心的一样,「数字劳工」们也同所有为资本家所剥削的工人一样,在数字平台中继续贡献着他们的剩余价值。
哈贝马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提出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随后又对其的作出了一系列更为深刻的阐释(《交往行动理论》)。虽然这种公共领域尚未真正确定,但相比于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的社会结构具有更强的公开属性和开放意味,于是就出现了「数字公共领域」的相关概念。不过,和当时公共领域的衰亡一样,被寄予了厚望的网络空间仍然没能成为所谓的公共领域,「数字封建化」的过程发展更为迅速,各大巨头科技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数字资本和话语权力,成为互联网中名副其实的「封建主」。
成为「数字化身」的公众大抵上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原本来网上快快乐乐的冲浪行为也会成为学者们思辨和批判的对象。在这个赛博空间中,还有着更多已「数字经济」发展为目标导向的利益追逐者们,他们相互厮杀、相互搏斗,最终只为获得神话里盛满了金钱、珠宝和名利地位的神秘的宝藏。
这就是数字时代的鬼魅预言。


💻
📺
📢
  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表现是物理实体与其数字虚体之间的精确映射的孪生关系,是一种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即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通过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进行仿真和模拟,完成现实实体在虚拟空间中的映射,反映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并以此作为参考,以在现实中进行评估和实现。
目前,数字孪生技术在产品设计、医学分析、工程建设等领域应用较多,最简单的例如使用CAD软件模仿产品的结构与外观。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现实物理系统向赛博空间数字化模型的反馈,人们试图将物理世界发生的一切都在数字空间中重新进行展现,保证了数字化模型与现实物理系统的适应性。
👉🏻 使用场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模糊;数字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医疗、建筑、产品研发等领域)。
👀 这个词看起来虽然有点「工科生」的意思,但实际上它反映就是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它一方面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科研发展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字模拟技术的不断进步。

*图源水印

💻
📺
📢
  数字化生存  
1997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阐述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即数字化生存。他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人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里,人们通过数字技术(即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学习、工作、生活。这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不仅是对现实生存的模拟,更是对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与超越。
一方面,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更低成本满足人类的物质精神资源的需求,人类获得更多自由时间进行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数字化生存而来的数字依赖、网络成瘾正制约着人们的发展,网络文化也在冲击传统文化范式。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提出,当互联网络逐渐从以社交性为核心的Web2.0时期逐渐转向注重智能化和数据信息挖掘和呈现的Web3.0时期后,个人的生存方式也正在从简答的数字化生存转移至用比特信息融合起来的数据化生存。
👉🏻 使用场景:互联网对于个人的影响。
👀 数字化生存这个概念真的不要太好用,用在小标题里也是非常出色的一个语料呀!
💻
📺
📢
  数字资本主义 
1999年,美国教授丹·希勒(Dan Schiller)在其著作《数字资本主义》中指出:“在扩张性市场逻辑的影响下,因特网正在带动政治经济向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转变”。数字资本主义是比喻资本主义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成为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对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数字资本主义,也就是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在人类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后,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一种组织化的超级权力的兴起,强化了物的关系对人的关系的遮蔽,隐藏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新形式的数字异化再生产着阶级冲突和不平等的同时,也以对平等数字权力的拥有这一假象掩盖了当代全球社会中的劳资对立和阶级冲突。网络不仅没有逃脱资本主义的控制,同时带来更加严重的阶级分化和数字鸿沟,包括数字信息霸权。
关于数字资本主义的典型案例便是(我们接下来会谈到的)「数字劳工」——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再次沦为资本再生产的手段。
👉🏻 使用场景:互联网中的政治经济批判思维
想要用点批判理论来谈谈当前互联网的现状的时候,可以尝试用用这个理论思想。
💻
📺
📢
  数字殖民主义  
数字殖民主义是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克·库尔德里与其合作者梅希亚斯在二人的著作《连接的代价:数据如何殖民人类生活并促使其为资本主义所占有》中提出,其化用历史殖民主义的内容和形式,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是如何在数字时代规范资源分配行为,是如何重新定义社会关系以更好地对个人进行剥削和统治。数字殖民主义的具体内涵可被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的组织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数据连接作为纽带,数据正在服务业、工业、个人理财、教育和保险等诸多领域同时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二是数据与文化一样成为了商品化的对象,优化数据提取成为了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方法;三是数字殖民者正在像历史殖民者对土地、资源和肉体的攫取一样肆意对数据流作出取用。
当个人的数据资源成为了能够随意占有和挪用的对象时,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就开始转向数字时代下的个人生活。数字平台为资本生成了一种新型社会,通过对数据信息把握,社会内部的各个细节都能被持续跟踪、获取、分类和计算为价值。库尔德里认为,数字殖民主义涉及世界的各个强势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
👉🏻 使用场景:互联网的数据隐私、数据滥用以及网络治理等相关内容。
👀 ·但凡提到当前最热的网络问题,必然就是互联网数据隐私安全。不仅仅是因为数据的归属仍然是一个很模糊的内容,更是因为已经出现了太多数据信息泄漏而导致的个人利益受损。当数字生活成为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网络数据就必须被纳入社会规范化的考量中。
💻
📺
📢
  数字劳动/工  
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在《传播、资本主义与批判理论》中基于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数字媒体研究范式对数字劳动(Digital labor)作出了系统性的阐释。他认为,数字劳动就是基于架构在互联网平台中大公司的资本积累模式,通过对互联网使用者的各种线上劳动,包括发微博、上传视频、发推特、线上社交、编辑维基百科等。看似无偿的个人生产劳动行为,实际上都成为了这些互联网公司盈利的直接来源。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会利用用户的生产内容不断地吸引新的用户;另一方面,个人经数字劳动所生产出的元数据成为了互联网平台商与广告商直接最为重要的交易筹码,通过将个人数据信息与广告产品的结合,二者完成了一场对用户劳动剥削的“密谋”。
近年来,我国饭圈文化愈发受到关注。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粉丝对于偶像的崇拜和自发的内容生产不过都是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的现实阐释。偶像是被资本所塑造和包装出来的产物,而粉丝就是其中甘于被剥削又乐在其中的数字劳工。
👉🏻 使用场景:粉丝经济、网红经济、UGC、平台经济
讲到这个突然想起了今年的「5859停用微博」;这种停用微博的核心逻辑其实就是对数字劳动意识的承接——不为平台所剥削的前提就是不使用。但这件事在当今的互联网中几乎是做不到的。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知道劳工关系就是被资本家剥削,但是为了那一日三餐,谁也没有办法只批判而不认现实呀。写成了资本论的马克思最后都要屈尊于五斗米,何况连题都写不出来的咱们呢。
💻
📺
📢
  数字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于尔根·哈贝马斯所提出的概念,是指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性。而数字公共领域是在继承公共领域核心内涵的前提下,将其化用至数字时代,指称以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应用为支撑体系,通过私人意志、公众意志与国家意志内部相互整合的媒介公共空间。它相对独立于日常社会结构,是传统公共领域在数字化技术浪潮下的空间延伸。在数字公共领域中,信息、对话和管理完全由“数字”构成,甚至身处其中的“公众”也由数字符号组成,带有浓厚的技术色彩。数字公共领域目前也并未成为现实。在互联网中,仍然存在着政治、经济和其他各种权力因素的影响,公众也并未充分具有哈贝马斯所言的交往理性。
👉🏻 使用场景:公共讨论、舆论环境
公共领域从来都没有成为现实,但不妨碍大家对它乐此不疲的研究啊。这大家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吧。不过写题的时候还是要严谨,可以说数字公共领域的期待,但不能说它已经成为了现实。
💻
📺
📢
  数字封建化  
封建化的两个最关键元素是割据的主权、领主和农民。数字封建化即是指封建化情况再度出现于互联网社会中。其中,在网络世界中拥有更多权力和资本的庞大科技公司成为了新的主权拥有者,他们开始在社交媒体、流媒体、电子商务、即时搜索等领域分割着各自的「领土」和「疆域」;同时,用户成为了被领导的对象,一方面接受个人信息的被剥削,另一方面继续为统治者服务,一切似乎重回封建地主和农民的阶级关系中去。
👉🏻 网络中的政治经济批判
想要理解数字封建化其实只需要理解封建化是什么就好了,理解了封建主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个概念。
💻
📺
📢
  数字化身  
数字化身是智能化、数据化时代独有的概念,即个人在网络中留下的所有语言、行径、状态甚至人本身都将成为数据融入整个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化身就是个人数据在物理世界的活动、在虚拟世界的镜像。数字化身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即78岁的美国作家安德鲁·卡普兰利用对话AI技术和数字助理设备,在云端上实现形象的“永生”,他将成为第一个数字人类“AndyBot”。在这种意义上,数字化身实现了人的赛博格永生,将人的物理实体与数字化既结合又区分开来,在未来甚至可能实现人类大脑的真正复活。但是,数字化身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数据是否能够真正代替人、人工智能是否违背了技术伦理,都是业内需要深究的话题。
👉🏻 使用场景:赛博人、媒介伦理、人机共生
数字化身最简单的一层含义其实就是以数据为核心的个人用户在网络中的游走存在;但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之下,人最后是否会脱离「具身性」,真正地成为一个所谓的「意识流存在」,如果此种情况真的可行,又如何能够不让人类成为「缸中大脑」,社会伦理又该如何认定和厘清?估计这些问题现在的我们是考虑不到了——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是不是人类就能摆脱性别、种族等等所有的束缚?
谁知道呢。
💻
📺
📢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以信息革命为背景,以经济全球化为目标,以数字技术为标志和驱动力,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给包括竞争战略、组织结构和文化在内的管理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包括三种类别:一是仅仅以数字技术作为其经济活动的驱动力,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特征;二是采用“互联网+创新”模式,改造传统工业经济重构智能型数字经济新业态;三是采用“互联网+创新2.0”,改造传统工业经济重构开源型数字经济新业态。数字经济的特点是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以及外部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 使用场景:疫情期间的经济发展、线上教育、线上医疗
数字经济最近讨论得最热烈的就应该是疫情期间的这种线上经济发展了。大家可以稍微关注一下这个概念。
💻
📺
📢
  数字营销  
数字营销或被称作线上营销,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精准化、可量化并达成营销目标的一种网络营销模式。其涉及的营销种类多样,包括SEM、SEO、EDM、电商营销、内容营销、社会化营销等均为数字营销的重要分支。近年来,伴随着数据化、智能化的媒介技术发展,数字营销也逐渐转向以场景适配、用户高效到达为核心的大数据精准营销,包括自动化程序购买、实时竞价广告营销等等。但同时,数字营销也面临着数据造假、投放平台问题频出导致的品牌安全忧虑以及网络中的数据壁垒所导致的营销困境。
👉🏻 使用场景:营销模式、互联网广告营销
这个点不用多说,现在说的很多广告模式,什么新零售、场景营销、无界营销都是数字营销的新兴模式。

参考文献:

李淼:两岸数字公共领域与文化认同研究

常江等人:欧美传播学大师访谈录
展江:警惕传媒的双重“封建化”
宋建丽:数字资本主义会加剧全球不平等吗?
  晚 安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