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感冒人, 您有一份感冒药用药「宝典」待签收!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感冒可以说是生活中最最最常见的疾病了。每次一感冒就被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乏力等缠身,战斗力全无。如果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流泪等其他症状再来夹击,那种感觉可谓一言难尽……
点击加载图片
感冒如果迁延不愈,还可能引起慢性咳嗽、鼻窦炎、中耳炎、会厌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粒细胞减少及肾小球肾炎等合并症。
点击加载图片
感冒了怎么办?
就用抗生素?大错特错!
多喝热水? 熟悉的渣男语录
靠免疫力等它自己好?DUCK不必
用感冒药? 真相了
点击加载图片
可是乱服感冒药,后果很严重……
这篇文章就来教会大家如何根据症状科学地使用感冒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瞎吃药了)。
点击加载图片
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通俗说法,我们知道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担心感冒继发了细菌感染(如持续三天以上的咽痛),可以去医院查个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提示细菌感染,才需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切记对症下药
所有的感冒药均为对症治疗,常见感冒药的成分、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如下:
表1 常见感冒药分类
点击加载图片
表2 常用感冒药的成分及剂量
点击加载图片
注意,传说中的中成药,也有这些西药成分!
点击加载图片
中成药A:三叉苦、岗梅、金盏银盘、薄荷油、野菊花、马来酸氯苯那敏、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200 mg/袋)。
中成药B:山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淡竹叶、牛蒡子、芦根、桔梗等,甘草、薄荷素油、马来酸氯苯那敏(1.05 mg/片)、对乙酰氨基酚(105 mg/片)、维生素C。
中成药C:南板蓝根、大青叶、金盏银盘、岗梅、山芝麻、穿心莲叶、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24 mg/粒)及盐酸吗啉呱。
不同病人选择不同药物
▎老人
容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
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或肺、肝、肾疾病。
药物可能需要减量。
慎用含肾上腺能药物。
▎儿童
禁用阿司匹林,有诱发“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的危险。
婴幼儿禁用含咖啡因和伪麻黄碱药物,以防中枢神经兴奋。
根据年龄、身高、体重调整剂量。
宜用溶液剂、滴剂、冲剂、颗粒剂。
宜用单方制剂。
▎孕妇
禁用:含阿司匹林、布洛芬、可待因、右美沙芬、金刚烷胺等的药物。
慎用:含氨溴索、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的药物。
▎哺乳期
禁用:含金刚烷胺的药物。
慎用:含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苯海拉明、氯苯那敏、伪麻黄碱、可待因、咖啡因等的药物。
点击加载图片
驾车和操纵机器的感冒患者工作时间勿服用抗组胺药,原因是这类药物拮抗中枢H1受体产生镇静和嗜睡作用,与个体敏感性、药物种类和剂量有关。晚上服用时,抗组胺药的抗过敏和镇静催眠作用有助于患者休息。
根据基础疾病选择药物
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禁用伪麻黄碱和麻黄碱(可能使血压升高)。
哮喘:慎用含阿司匹林的感冒药(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慢性阻塞性肺病:慎用可待因和右美沙芬(抑制排痰)。
消化性溃疡:
禁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
慎用布洛芬、双氯芬酸(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
前列腺肥大:
禁用可待因(加重排尿困难)。
慎用右美沙芬、麻黄碱、麻黄碱、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加重排尿困难)。
青光眼:慎用伪麻黄碱、麻黄碱、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升高眼压)。
参考文献:
[1] Fashner J,Ericson K, Werner S. Treatment of the common cold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mFam Physician. 2012;86(2):153-159.
[2] De Sutter AI,van Driel ML, Kumar AA, Lesslar O, Skrt A. Oralantihistamine-decongestant-analgesic combinations for the common cold. CochraneDatabase Syst Rev. 2012;(2):CD004976.
Jackson Allen P,Simenson S. Management of common cold symptoms with over-the-countermedications: clearing the confusion. Postgrad Med. 2013;125(1):73-81.
[3] Sharfstein JM,North M, Serwint JR. Over the counter but no longer under the radar--pediatriccough and cold medications. N Engl J Med. 2007;357(23):2321-2324.
[4]高晓武.正确使用非处方感冒药[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7):30.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