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读书流水账:追剧追出一批书单
这个月的读书活动很是有些意思,在常规读书之外,买书读书的线索都是因为追剧,话说一部好的剧,一部好的纪录片,会激起很大的深度阅读欲望呢。
总结起来,这个月的读物还是偏历史类的。无论是真正的历史叙事还是记录中医药种类的书籍,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最大感慨凝练成一句话:我们读历史,所有深感不可思议之处,大概都是因为不同时空中的逻辑差别吧。
01
追完美剧继续看史记
其实听说《权力的游戏》很久了,一直未心动。十一放假前再次听同事谈起这部剧,他说里面的人物关系太复杂了,常常记不住谁是谁。这个“难点”勾起了我的兴趣,当时心想:还有比红楼梦更复杂的人物关系么?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世界,都是简单的世界。
关于这部剧具体讲述的故事就不再记录了,没有想象中那么烧脑,但故事情节的确是丰满而符合逻辑的。剧情已经拍到了第七季,据说最终的战斗将在活人和死人之间展开,上升一点点高度,有没有觉得马丁老爹在这部剧讲述的故事,其实是人类和时间之间的斗争。其实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时间。在时间面前,权力不过是小丑,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我觉得编剧一定读过红楼梦,至少也听过。
这部剧里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一个胖子,一个侏儒,他们都是爱读书的主儿。胖子山姆进入黑乌鸦城堡时是受人欺辱的懦夫,但他深夜泡图书馆查资料的样子真是迷人,后来拖家带口到旧城深造,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学士的努力令人感同身受:在一个靠武力和权力说话的世界,有点真知识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有时候你认准了自己的定位,才能活出自信。从懦夫山姆到学士山姆,到最后的山姆大帝——读书让人逆袭。
和山姆不同,侏儒提利昂出身贵族,无论爹爹还是哥哥姐姐,都是那么光鲜亮丽,直逼完美。作为家族的“耻辱”,提利昂一出生便直接导致了母亲的难产死亡,长大成人后一路不受待见,甚至亲爹也乐意亲手宣判他死刑。阅读为这个侏儒打开了一条活路,他大概也是走的最远的角色之一。
作为《冰与火之歌》的衍生IP,追这部美剧,我没想着去看原著,套装十五册的规模,让人顿感头大。想想还是继续阅读常规书《白话史记》以及《资治通鉴》好了,毕竟不用看英文原版装气质,自己先民的事儿读起来要更亲切一些。
中国人的气质
02
陪小朋友逛书店偶遇的一本书,中英文对照版本,付款的时候老吴很认真的问我:你确定要看这本书么?我很不爽的回答:有什么不可以?瞧不起我四六级的英语水平啊?!
书的封面上写着一段鲁迅先生的话: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明恩溥的这本书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作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从输掉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开始特别在意西方人是如何看自己的,有一种倾向是总想从外国人的评价中去寻求自我批判的机会,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谦逊和追求完美的努力,但也极易变为习惯性的自我否定,自信心不足,总以为自己是不如人家的。太把别人的意见当标准,很容易失去自我,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要做最好的自己。
西方人很喜欢写中国,有机会来中国走一趟,对于19世纪以来的西方人而言,是个提升自我价值的好机会,但凡能写字的,都会盲人摸象般写下自己所见到的中国,也有很多人靠研究中国而获得卓越的学位和地位。作为至今仍然存在的四大文明之一,无论是中国的汉字还是中国的美食,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中国的现在,都是西方世界不敢忽视的存在。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0年,作者是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即便如此,他也在引言中写到:我们无法对这个民族做出一番真正的认识……盲目的赞美和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中国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风俗各异的民族,四种不同气候养育十三亿人口(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按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逻辑,想要一言以概之是不现实的,也是极不客观的。
所以在读此书之前,首先要明确两个原则:第一,知晓这是19世纪末的一本书,那时候是晚清政府,过去不代表现在;第二,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也是西方人喜欢犯的错误。
03
论中国
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另一个自己,是一次难得的“照镜子”——无论这是一面质量上乘的标准镜子,还是一面搞笑出奇的哈哈镜,亦或是吹毛求疵的放大镜。
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外国人从未衰减过对研究中国的热情,从传教士到外交官,从背包客到大学教授,如果有机会与中国进行至少一次亲密的接触,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不遗余力的写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西方人的书写里,总能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领域做出“重大发现”,这是我们即使带着显微镜做自我观察也得不到的成果——究其原因,无他,角度而已。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一生多次访华,从1971年的第一次秘密抵京开始,此后的四十多年里,平均每年往返中国至少一次。在本书的序言中,他写到:无论是在政府任职期间还是离开政府之后,我一直保存着与四代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这成为我撰写本书的第一手资料。从1971年到2011年,基辛格写下了自己看到的这四十年的中国历史,他是其中一部分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写下了他所知道的中国的过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若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外交或21世纪中国的世界角色,必须首先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基本认识。
在同中国的交往中,他似乎深谙此道:如果要同一个民族打交道,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密码。从文化入手,基辛格在本书的前两个章节里,梳理了他眼中的“中国的独特性”,以及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外交细节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密码”。从黄帝的故事到儒家文化,从三国时期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在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面前,有些自信心不足,一方面他们非常敬重从古老的文明中一路走来的民族,另一方面,这个文明所散发的魅力让他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常常试图从过往的神话、传说、记载中去探寻,并试图得出有助于自己进一步行动的结论和指南。
基辛格分析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基因,也尝试探讨明朝放弃航海的原因,黑格尔曾经给出结论:陆地把人束缚在“数不清的依附关系上”,而海洋却促使人“跳出狭隘思维和行动的禁锢”,黑格尔认为,困于陆地的中国,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失之交臂。
基于19世纪的中国历史总结,在基辛格看来,中国的独特性在于:这个帝国声称它的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却对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文化发达,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它在辽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体系,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茫然无知。
当历史于1949年进入新征程的时候,基辛格的这段总结也成为过去的“老黄历”。1971年的秘密抵达,基辛格一行要解决的,其实是事关双方的面子问题。
教养身体的政治
04
这也是一本外国人写中国的历史书,作者是日本人,写的是20世纪国民党在中国推行的一场旨在教育人民如何干净整洁规矩有序的新生活运动。
据说西方学界认为这场运动是“儒教、法西斯、日本、基督教等因素的合成物”,运动开始于1934年2月,停止于1949年2月。
我们不妨将这一时期的历史简单罗列一下,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红军长征的时间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里,蒋介石为何会兴师动众的推行这项持续了十五年的运动,事无巨细的教育人们应该如何讲卫生讲规矩?蒋介石主张:我们要有合乎礼义廉耻的新生活,就要从不乱吐痰做起,我们要提倡新生活,就可以从扣扣子做起。以“规矩、清洁”为目标,《新生活须知》有九十五条内容,围绕日常生活中各项行为都有极其具体的规定,例如衣服要整齐、纽扣要扣好、鞋子要穿正、帽子要戴正……还有见人跌倒要扶救,开会看戏要肃静……
胡适的批评之语来得痛快:政府的第一责任是要叫人民能生活,第二责任是要提高他们的生活力,最后一步才是教他们过新生活。
作为女性,对于这本书的关注点自然而然的就聚焦到了“谁来教养孩子”这一章节,原来女人、孩子、家庭与职业的关系定位问题,在一个世纪前已经展开讨论。当时有一个观点认为:国家是由家庭集合起来的,家庭生活不合理,国家也不会强盛。必须有好的家庭,才会有好的国家。吾以为,这种认识即使在今天也是恰当的。
一位名叫陈衡哲的女性作家写了《新生活与妇女解放》,她写道:生活的大本营在家庭,而家庭的钥匙却又握在妇女的手中。她把一个家庭依了她的人格,范成了一个格式,造成了一个风气,等候她的丈夫和子女的来临——这实在是大女子的气概。
对于今天职场妈妈仍在纠结的问题上,陈衡哲给出的回答是:只要各做各素习,各做各素好,便是一个人对于社会与人类的最大贡献。一个人最有成功的希望的路,是那一条她最内行和最心爱的路。
新生活运动将妇女定义为在家庭之内实现规矩与清洁状态的主要人物,“家里家外一把好手”成了女性扛在肩膀上的永恒担子。
05
纪录片《本草中国》
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瞥见纪录片《本草中国》,瞬间就被吸引:中国式的纪录片,就应该这样拍才对嘛。
然后就开始了逢人就推荐这部片子,聊天中聊着聊着就说起中医药真的很伟大,然后继续推荐这部片子,最后是恨不能重新报考中医药大学,也开始在公开课里找寻中医药的相关素材。当然,最现实的影响还是顺藤摸瓜买了几本与中医药有关的书籍:《食疗本草》、《类经》。
以前曾经写作一篇《神农尝百草》的日记(戳蓝色字体可见),那时候在家煮中药心生感慨:中医药真伟大,真厉害,真牛!小屁孩问我为什么这样说,我解释着:大自然给我们食物养育生命,也给我们药物保护生命,这些药物就蕴藏在自然界的生灵之中。我们的先人一点点探索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贝,了解每种植物、乃至昆虫的属性,可药性,我们不做大自然的客人。
以前曾经给三宝同学讲过这个故事,要做大自然的主人而不是客人。当然,这并不是要给孩子灌输“人定胜天”的思想,而是希望像他一样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在自然面前不要束手无策,不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消费型社会里孩子们难得有机会接触自然,愈是如此,愈应该更深入的了解自然,来自大自然的知识,比奥数有价值多了。
这个月又卖了一些书,翻箱倒柜的,进行着书架囤货区的断舍离,有些书拿在手上很是犹豫要不要舍掉,总觉得保不齐将来哪一天自己会再想读,总觉得这一本或许以后孩子们也会喜欢,又觉得这一本书可以送给朋友,甚至有些想入非非的觉得这几本以后可以放在我的茶饮店里——可是我的茶馆猴年马月才能开张呢?
各种胡思乱想,到最后都是一股脑的舍掉,倒也清爽利落。在“多抓鱼”上卖二手书虽然最高只给到两折,但每次收到反馈信息说您的书已经被某某人买走,心中还是小小的高兴一下。忽然觉得卖书有点像炒股割肉,起初总是舍不得,下不了手,心中总有个声音说“保不齐日后会有需要的”,殊不知书也和股票一样,要流动起来才有价值。以后如果真的有需要,它一定会再次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