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三峡情结”:大坝建成后,写一篇祭文告诉我
十五年前的2006年5月19日,凌晨4点钟,随着最后一仓混凝土开始浇筑,三峡大坝进入最后的百米冲刺阶段。
次日下午,浇筑顺利完成。至此,长约2335米、海拔高程185米(相当于60层楼高)的三峡大坝主体工程正式宣告结束。
由此,波澜壮阔、奔流不息的长江之水被三峡大坝完全卡住,三峡大坝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堪称一项伟大奇迹。
2011年,美国《赫芬顿邮报》发表了国际河流组织政策主任Peter Bosshard的文章,称:
“都江堰体现出中国顺应自然的道家哲学,长江上的大坝则是毛主义征服大自然的象征,三峡大坝被视为全球大坝的建设范本。”
——注:毛主义指的是毛泽东思想
▲三峡大坝长约2335米、海拔高程185米(相当于60层楼高),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堪称奇迹。
应该说,三峡大坝能顺利建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无数人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那么三峡大坝的“挖井人”都有谁?
前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后有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当然还包括数以百万计的三峡移民(130万),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挖井人”不能被我们遗漏。
建国后,是他最先提出了建设三峡大坝的主张,是他最先描绘出了新中国“三峡梦”的宏伟蓝图,虽然其人早已故去,虽然他未能亲眼目睹三峡大坝落成,但三峡工程的功劳簿上应该有这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开国主席毛泽东。
▲三峡大坝航拍图
毛泽东首次关注三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
彼时新中国国力衰微,在遭受了多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摧残后,国家百废待兴、水系紊乱、河道失治、堤防残破,尤其是频繁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水灾、旱灾,给老百姓带来了无法想象的重大伤害。远的不说,辛亥革命后,中国遭遇的重大水灾就不胜枚举。
尤其是1931年的江淮特大水灾,全中国近一半土地受灾,40多万无辜百姓丧生,这是中国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同时也是20世纪导致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灾害。
除此之外,还有1932年松花江特大洪水,1933年黄河大水灾,1935年长江大水灾,1938年蒋介石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洪水,1939年海滦河大洪水等等,它们都无一例外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建国初期,毛泽东直接把“兴修水利、防洪抗旱、疏浚河流”写进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共同纲领》里面去,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水系治理的高度重视。
▲1931年苏北特大洪水,人们只能在水中做买卖。
20世纪50年初,随着政权的基本稳定,毛泽东开始重点关注长江水系治理问题,期间首次提出了建设三峡大坝的主张。
1953年春节期间,毛泽东从武汉出发,乘“长江舰”沿江一路南下,目的是考察长江水利工作。
出发前,他点名要一个人同船出行,这个人就是近代著名水利专家、被誉为“长江王”的林一山。
途中,在“长江舰”上,毛泽东直言不讳问林一山,究竟怎样才能彻底解决长江洪水的灾害?
对此,林一山提的建议是,在长江诸多支流上建水库,拦洪蓄水,最终达到防洪、发电的目的,但毛泽东听后不置可否,一言不发,似有不同意见。
在“长江舰”的卧舱里,毛泽东始终盯着林一山事前准备的《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左手叉腰,右手拿着红铅笔,目光从长江源头一路扫过昆仑、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最后铅笔尖定格在了群峰竞立的三峡。
1953年,毛泽东乘“长江舰”南下考察长江水利工作,图为毛泽东与被誉为“长江网”的林一山正在讨论问题。
“修这许多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一个三峡水库”,毛泽东突然发问。
“这些水库都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林一山如实回答。
“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毛泽东似豁然开朗地说道。
林一山听罢显得非常兴奋,他笑着对毛主席说:“我们很希望能修三峡大坝,可现在还不敢这样想。”
毛泽东说:“ 都加起来, 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你不是也这样说了嘛!”
.........
完成这次长江考察后,毛泽东命令林一山回去后花大力气研究三峡工程,同时嘱咐他不要对外界透露任何消息,如果有了成果就首先向他本人直接汇报。
由此,世界级的伟大工程——三峡工程的初步设想,就在“长江”舰上基本形成了。
其实在毛泽东之前,孙中山、蒋介石都曾提出过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简单构想,但在当时内忧、战乱频繁的中国,这最终只能是个美好的幻想。
后来毛泽东曾对此评价说,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到建三峡工程一事。我的老对手蒋介石请美国人帮助建三峡,只是他没有真心想建三峡,他的全部心思花在怎么吃掉我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上面了。所以,他是注定搞不成的。”
▲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三峡
从1953年到1958年,毛泽东先后6次亲自召见林一山,听取三峡大坝的研究进程。
期间,为了加强技术力量,毛泽东亲自向赫鲁晓夫提要求,希望苏联派遣水利专家到中国,协助三峡大坝等的建设,并亲自协调了三峡大坝问题上著名的“林李之争”(即林一山、李锐,前者支持建设,后者反对建设,二人针锋相对)。
1956年6月前后,毛泽东再度巡视长江,在武汉东湖宾馆写下了豪情万丈的《水调歌头·游泳》,用其诗人的神驰遐想给新中国描绘了一幅关于“三峡梦”的宏伟蓝图。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在这期间,毛泽东对三峡大坝始终保持热烈关注,仿佛将其看作是新中国腾飞的一双翅膀,对此寄予了自己深深的期盼,期间更是命令周恩来亲自督办此事,要求其至少“一年抓四次”。
在毛泽东等人的亲自推动下,1958年4月5日,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红头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被正式批准通过。
在这份文件里,中央肯定地指出,三峡大坝是必须要建造的,但何时修建还有待商榷,并且明确指出了,三峡工程的整个勘测、设计和施工预计将花费15~20年时间,所以当前可以先积极地进行准备。
▲毛主席视察长江三峡
除此之外,经过与林一山的多轮沟通,毛泽东对水利的了解愈发深入,结合当时反对者的声音,他提出了内心的三点隐忧:
1、三峡大坝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当时林一山指出前后大约需要花费13亿美金),政府该如何解决;
2、泥沙淤积问题如何解决,这也是所有技术难题中的重中之重;
3、万一遭遇原子弹,三峡大坝能不能受得住,这是几乎所有反对者都十分担心的防空问题。
只要这三个问题不解决,谁都不敢仓促上马。
于是,在此之后,三峡工程进入到了漫长的技术和资金准备阶段。
期间,中央曾计划在“二五”计划期间投资4亿元,于1961年正式修建三峡大坝,但天不遂人愿,不久后国内就遭遇大饥荒,国际遭遇中苏关系破裂、中印边境战争,原定的开工方案落空,三峡工程的设计人员更是从上千人被削减到了40人,三峡工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紧接着,10年文革开始,三峡工程开工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虽然文革初期,毛泽东曾亲自过问林一山是否被打倒,并亲自出面保住了林一山,但除了毛泽东之外,真正关心此事并愿意推动三峡工程的人已经很少了。
1969年中国与苏联突然爆发边境战争,全国进入紧张的战备时期,期间也曾有人提出重启三峡,但毛泽东无奈地回复说,“现在要准备打仗,你脑壳上顶着200亿立方米的水,怕不怕?”
由此,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彻底被束之高阁。直到文革结束后,三峡工程才被邓小平重新提上日程。
▲三峡大坝
文革末期,1976年9月9日,带着未竟的“三峡梦”,毛主席在北京去世,“高峡出平湖”成为了他的终生遗憾。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毛泽东意识到三峡工程难度过大,短时间恐无法实现时,他就曾诙谐地对身边人说,
“我是看不到了,将来建成时,写一篇祭文告诉我。”
2006年5月19日,当三峡大坝终于顺利完工时,距离毛泽东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