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峰老师病案讲解(失眠)

失眠这种病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不过在《黄帝内经》中不叫失眠,而是叫“不得卧”“目不瞑”“卧不安”“不眠或不寐”等。

那么,为什么会失眠呢??

1.

【病机分析】

《灵枢·邪客》认为,失眠的原因是“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简而言之,就是卫气不得入于营血,则不寐。
(解释:厥气者,邪气也。非人体正常产物和所需皆可称为邪。阳跷,指阳跷脉,奇经八脉之一,从跷脉的“跷”字,就能看出这条经脉的功能,“跷”字,有举足行高和健步的含义。因为,跷脉从下肢外侧上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阳跷盛,则目张不欲睡。说明跷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和睡眠。)

在《黄帝内经》中,认为失眠是由于卫气运行不循于常道,阳不能够入于阴,营卫失调所致,所以,但凡各种致病因素,包括脏腑功能失调、邪气入侵客止于体内以及体质差异因素等,只要影响到卫气的运行,使营卫之气运行失度,都可能导致阳不入于阴,阴阳相交之路受阻而影响睡眠,导致多种失眠病证的发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表明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但阴阳二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要有道路来沟通,这就形成了 “阳——道路——阴”的一种关系。阳入于阴则寐(就是睡觉),阳出于阴则寤(就是觉醒),若邪气阻滞道路必然导致阴阳不相交,此时就会造成失眠的病理表现。另外,由于胃络上通于心,“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中痰湿阻滞上扰于心也会造成不寐。

2.

【中医辨证】

现代中医内科学对于失眠的证候总结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肝郁血虚、心虚胆怯、痰火内扰、胃气不和等七个。耳穴小白们一听辨证,是不是就感觉复杂、听不懂了。其实,中医的辨证就是要告诉你,到底是哪个脏腑的失衡影响到了睡眠。影响睡眠的脏腑主要有:心、脾、肾、胆、肝、胃。

1、心脾两虚

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色少华,舌淡苔溥,脉细弱。

2、心肾不交

肾阴亏耗,心失所养,水不济火,心火亢盛,就会心神不宁。常表现为容易醒,小便数量增多,而且在早上起床后眼袋也会出现肿胀。

3、心虚胆怯

由于突然受惊,或耳闻巨响,目暏异物,或涉险临危,表现为噩梦惊扰,夜寐易醒,胆怯心悸,遇事易惊,舌淡脉细弦。

4、阴虚火旺

多因身体虚精亏,纵欲过度,遗精,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表现为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舌红,脉细数。

5、肝郁化火

多由恼怒烦闷而生,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6、痰火内扰

多因思虑太过,气机郁结,津液凝聚,成痰生火,痰火之邪扰乱心神。

7、胃气不和

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表现为不寐、头重、胸闷、心烦、喛气、吞酸、不思饮食,苔黄腻,脉滑数。

3.

【方解】

病典型病例:
陈某,女,48岁,干部。
【主诉】患有长期的神经衰弱,经常头昏目眩,头痛乏力,尤以失眠为重,近日症状加剧,每晚仅睡2-3小时,甚至彻夜不眠。白天头痛、心慌胸闷,精神不集中,记忆力也出现了显著减退,食欲下降,每天食量也就2-3两,体重骤减,月经延期不定,白带偏多。曾服用利眠宁、安定等药物,多方治疗无效。
【检查】见患者神疲目涩,面色青黄,无其他器质性病变,伴有口干、舌体胖大、舌色淡尖红、有齿痕、苔黄,脉细而弱,
【诊断】心脾两虚兼痰火上扰。
【治疗】取耳尖放血,然后双耳贴压,取耳穴广谱穴基础穴”神门、枕、贲门、十二指肠、肾(腰)”加“心、脾、三焦”3穴。治疗当晚患者正看电视中睡意已浓,(此种现象从未发生过)即上床一躺,睡至天亮。之后每周一换,经6次治疗痊愈,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1

方解 1

而在这组用穴中,有两个用穴,对于初学耳穴的朋友,可能不太理解,治疗失眠为什么要用“贲门、十二指肠”两穴?对于失眠的治疗,读过黄帝内经的朋友都知道,在《黄帝内经》中有一个专治失眠的名方,名叫“半夏秫米汤”,是《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经历代医家多有应用并常获奇效。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由半夏和秫米两味药组成。半夏燥湿化痰,泻痰湿以通道路。

《本草纲目》记载:“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

      《中华本草》对于秫米的解释为:“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黏者。”秫米味甘,性微寒。李时珍认为其可“益阴气而利大肠”。秫米既为谷物则有补益脾胃之作用,可化生水谷精微,可补中。由于秫米现在不太常见,现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之时常用薏苡仁代替秫米,在临床应用之时亦取得良好效果。薏苡仁既可利水渗湿,又可补益脾胃,其亦符合半夏秫米汤证的病机。
      此方中两位药,都是健脾和胃,通降胃气的,没有直接治疗失眠,却对失眠的治疗有奇效,而这恰恰就是古代医家用方的精妙之处。
    前面我们讲过了,失眠主要的证型虽然有7种,但临床上多见的是以“心脾两虚、痰火上扰、阴虚火旺、脾胃不和”为主,而这四种证型又都和脾胃密切相关,脾虚就会形成痰湿,痰聚化火,火旺上扰心神就造成了失眠,  所以中医调失眠,是以补中、泻痰湿为思路,从根本上治疗,这就是中医的大智慧。
    半夏秫米汤,从立方立旨,都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组方加减使用。所以说,半夏秫米汤被誉为“治疗失眠第一方”,一点也不为过。
      而我们的耳穴组方中,“贲门、十二指肠”两穴的应用也就是以这个为出发点。

方解 2

1

“耳尖放血”具有调节血压、疏肝解郁、镇静、安神、降心火的作用;
“神门”穴具有镇静、安神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作用;
“心”穴有主神明、振心阳、宁心神、安神定志作用;对有心率不齐或心悸的患者,可以改用小肠穴贴压。
“肾”穴有藏精之功,同时肾又与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有关系;
“枕”穴能镇静、镇痉、协助“神门”“心”之功能,共奏补心脾、益气血、宇神述志、养血安神之功,使其恢复相对平衡,水火共済。
“脾”穴,其有健脾益气,生血祛痰之功;
“贲门、十二指肠”具有助消化,促进肠胃蠕动,防止过食过饱,健脾和胃;
“三焦”具有通便,调水道,助运化,降胃气;

以上组方用穴从病机上整体改善睡眠障碍是非常有益的。

不仅如此,耳穴的组方运用中,还可以结合西医脑神经理论的运用,可以加配耳穴神经调枢功能穴位“皮质下、腕、垂前”等穴。
“皮质下”:具有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失调作用,有利于打断皮层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的恶性循环。
“腕”:腕区是枕小神经的分布区域,具有解烦、降燥、促睡眠的作用;
“垂前”:具有帮助改善神经衰弱引起的早醒,以及第二觉入睡困难;

上面这三个穴位,可以通过脑神经的调枢,协同改善睡眠状况。

4.

【失眠的治疗取穴】

基本穴位:耳穴广谱穴“神门、枕、贲门、十二指肠、肾(腰)”加耳尖放血

心脾两虚型配穴:心、小肠、脾。
心肾不交型配穴:心、肾、肝。
心虚胆怯型配穴:心、肝、胆。
肝气郁结型配穴:肝、三焦。
脾胃不和型配穴:脾、三焦。

5.

【疗效】

2年来我治疗了数十例神经衰弱患者,用耳穴广谱穴组方贴压后睡眠症状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一般患者治疗1-3次后睡眠状况就能改善,睡眠时间每晚能维持在6~8小时以上,个别长期服用安眠药的患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治疗。在治疗失眠的同时,患者的头晕、头痛、且眩晕耳鸣等症状也有不同程度减轻。

6.

【经验分享】

1、失眠的诱因较多,治疗时要注意中医辨证分型,根据脏腑虚实来调补阴阳气血。
      2、治疗中用穴要准,手法适中,贴压后使患者感到有胀、热、麻等感觉为宜。
       3、治疗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型的失眠效果较好,心虚胆怯、肝郁气滞型的失眠多有精神创伤引起,治疗时间较长。


附载:半夏秫米汤
怎么使用?且看《黄帝内经》记载,“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