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东方:黄鹤楼
李白跟黄鹤楼较上了劲
从李白进出武昌城的那些年
前前后后有15首诗写到黄鹤楼
知名的便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尽管如此
在黄鹤楼此地
李白的名头也未曾盖过崔颢
甚至后世传道李白
「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此话实则为宋时一僧人所作
误传罢了
但若要深究
诗仙还真是十分欣赏
前有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后有他的《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同城却不同台
最终都成了千古佳句
到了后世
黄鹤楼成了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甚至唤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真的是崔颢影响太大
还是此地风光独好呢
武汉
被长江、汉水一分为三
划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
其中
武昌建置最早
公元222年
孙吴定都武昌
因紧邻曹魏
为保安全
223年孙权于江夏山(今蛇山)修筑夏口城
▲
三国时武昌所在位置
为保持自家水军强势
可训练、观察、指挥之用
又在城垣西南角处
面江建一角楼
这便是黄鹤楼
▲
三国时黄鹤楼位置示意
夏口城位于黄鹄山上
居高临下地势险要
汉水入江口与其隔水相对
是长江中游流域的关键枢纽
建城于此即可守东御西 控南据北
▲
汉水入江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
夏口城与黄鹤楼仍一直发挥军事作用
待到隋唐大一统
百姓安居乐业 经济勃兴
武昌因其地理优势得到快速发展
到唐初已成为长江中游的著名商贸都会
往来此地的文人官员、游士商贾有如过江之鲫
黄鹤楼立于山巅
朱栏粉堞 重檐翼舒
放眼望去平阔江面与逶迤青山相映
细眼品来又有急旋回流与浪花飞溅
风景绝胜 楼体气派
逐步从军事用途转变为游览功能
人们纷纷登临于此
或居高瞭望、观赏大江东去
或凭吊三国旧址、一抒心中情怀
形成“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盛况
825-827年(唐敬宗宝历年间)
牛僧孺改建武昌城,黄鹤楼首次与城垣分离
一改瞭望守戍的军事哨楼形制
成为雄美壮伟的独立观景楼阁
到北宋又发展成为建筑组群
曲廊、亭轩众星拱月般环绕于主楼周围
既起映衬作用,又便于游客憩座宴饮
宋朝张咏《登黄鹤楼》诗中曾言
「 重重轩槛与云平, 一度登临万想生」
借此可一睹当日之势
▲
宋代黄鹤楼复原模型
背后为宋代界画《黄鹤楼图》
明朝诗人沈钟曾有诗言
「 武昌形胜雄天下,有此江山有此楼 」
经亡朝之痛与重统之兴
到明清时期
黄鹤楼已经成为
地方百姓的定心之楼
▲
明·安正文 《黄鹤楼图》
与戚继光同为抗倭英雄的刘悫
隆庆五年(1571)曾以都御史巡抚湖广
当时武昌父老向他提议重修黄鹤楼
刘悫本顾虑战乱平定不久
需休养生息
不宜大修这种游赏建筑
然地方父老认为修建此楼
正是彰显太平、鼓舞民心的最好方式
有此楼
以明天时 则观云物
以保地利 则观山川
以察人和 则观谣俗
▲
明·仇英《江汉揽胜图》,黄鹤楼(左)与晴川阁(右)相对而望,也反映了当时武汉的繁荣景象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清朝黄鹤楼损毁最为频繁
历经三次毁灭性火灾
八次重建与修葺
屡建屡毁 屡毁屡建
于地方知府来说
修葺黄鹤楼已是一项善政
盖兹楼一兴一废
而国家之兴败、人心之悲愉系焉
▲
清黄鹤楼复原模型
千百年来楼城相伴
黄鹤楼于武昌于百姓
已具有不同于普通楼宇的空间政治意义
▲
黄鹤楼建筑史
一座楼在岁月流逝中
必然与人发生关联
这些因楼而生的
诗文与传说
不仅激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更赋予这座楼独特的文化和品格
说起黄鹤楼
就不得不说这黄鹤
黄鹤之名虽据考证推测
是因古音“鹄” “鹤”相近
黄鹄楼传久了
也就成了黄鹤楼
但楼名之由的另外一些说法
尽管难证为实
却更为历代传诵
▲
黄鹤楼前的龟蛇鹤雕像
对应传说:大禹治水,上天体恤,派龟蛇鹤三神相助,龟蛇化为龟山、蛇山两山锁住长江,仙鹤变为黄鹤楼镇住长江
早在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就有记载
黄鹤楼之名源于曾有驾鹤仙人到访
该仙人“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
着羽衣虹裳
秉短笛横吹
仙灵黄鹤悠悠立于身侧
这位仙人传名为子安
又传为费炜
两宋还传是全真祖师、八仙之一吕洞宾
《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中言:
鹄(鹤)生五百年而红,五百年而黄,又五百年始苍,又五百年而白,寿三千岁
此外宋朝还广传另一版本:
黄鹄山上曾有一辛氏妇人开的酒楼
有道士受其善意
无偿获饮千杯
离开前道士以橘皮为笔
画仙鹤于墙
每逢宾客把酒言欢
仙鹤便翩然下墙 舞蹈助兴
此等奇景使得酒楼宾客大兴
为酬谢道士
辛氏于黄鹄山上建一高楼
取名黄鹤楼
无论哪种说法
这些逸闻传说都满足了
人们对神仙的浪漫想象
而鹤在传统文化中高洁、长寿的寓意
更塑造出黄鹤楼在人们心中
祥盛、高雅的象征形象
好景好楼
又有仙人踪迹
自然引得各路文人登楼赋咏
唐宋时期恰是诗词的黄金年代
不少古建
在此时获赋诗文美名千古
尤其是崔颢《黄鹤楼》一诗
一举夺得七律第一
引得各方文豪来此
▲
雕刻:崔颢与《黄鹤楼》
大唐盛世时期
白居易、王维、刘禹锡等文人
均登临此楼
借着眼前的大好河山
一表心中抱负
注:白居易、王维、刘禹锡分别作了《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送康太守》、
《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皆与自身政治抱负有关
▲
三楼中的《人文荟萃》壁画,上有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宋之问、杜牧、白居易、刘禹锡、岳飞、陆游、范成大等人及其诗词
承平之世人们在此抒情言志
待到战乱四起
武昌险要军事地位再次凸显
一代仁人志士纷纷为国出力
在这个城市、这座高楼之上
留下他们的热血与豪情,愁苦与抗争
岳飞镇守武昌长达七年
一生最辉煌的业绩——三次北伐都以武昌为基地
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道出他那浩然正气与赤子诚心
▲
图中岳飞铜像位于黄鹤楼公园
近代百年间
尽管鹤楼实体暂时缺席于黄鹄岭顶
其故址仍作为精神象征
鼓舞着近代爱国人士一次次前往
第一次国内革命面临失败
又遭党内压制
毛泽东怀着苍凉与苦闷登鹤楼故址
一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是一代伟人对革命前途的担忧与坚守
▲
公园中的毛泽东词亭
石碑南面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
抗日战争时期
周恩来、郭沫若、田汉、冼星海等
均来此地进行抗日宣传
号召群众团结一心 救亡图存
无论盛世与乱世
繁华与灾祸
黄鹤楼早已成为
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空间象征
光绪十年(1884)
一场大火将清同治楼化为灰烬
之后百年间国家动荡
迟未有余力修建
直到改革开放
重修之事提上日程
黄鹤楼在1985年终于又重现于世
▲
清黄鹤楼旧照 图源:黄鹤楼官网
因1957年修建长江大桥时
占据了其旧址
只得往后撤移千米
但仍居蛇岭之上
并形成了以主楼为中心的景区公园
整个公园东起大东门
西至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
北临京广线
南靠武珞路和武汉长江大桥引桥
体量颇大
▲
黄鹤楼公园
重修的黄鹤楼以同治楼为蓝本
但更雄伟高大
高5层 共51.4米
飞檐5层
底层边宽30米
顶层边宽18米
整个由72根贯通楼体的圆柱支撑
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
所以现今看来仍有古韵
每两层之间设有跑马廊
外看五层
内夹四层
形成“外五内九”的建筑结构
楼体设有宽大廊道环绕
于每层可远眺美景
各层大小屋檐交错重叠有致
呈现出层次美感
▲
重檐
楼檐翘角又有惊鸟铃悬挂于上
随风响动
增添意趣
▲
惊鸟铃
全屋面铺设有金琉璃瓦十多万块
远远看去
犹如楼面上无数黄鹤展翅欲飞
顶部仍采用攒尖顶
荷花座基上
葫芦宝顶向天空延伸
配合整个楼体
营造出四望如一的效果
楼层内外皆绘有以仙鹤为主体
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五层各有主题
自下而上
分别为神话、历史、人文、传统和永存
一楼大厅
迎面的 “白云黄鹤”的巨大壁画
呈现出驾鹤仙人与世人共乐的祥和景象
二楼有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
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
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
分别为“孙权筑城”和“周瑜设宴”
三楼大厅的壁画则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
如李白、崔颢等
(具体见前文“人文荟萃”图)
四楼为当代名人字画及古黄鹤楼图
顶层则为《江天浩瀚图》的长卷壁画
展现黄鹤楼之永存气势
▲
《江天浩瀚图》其中一部分
层层往上
沉淀的历史鼓荡心中
登楼远眺
立感何谓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
改革开放以后
武汉经济飞跃发展
是中部地区最早GDP超万亿
也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而黄鹤楼也一直立于长江之滨 蛇山之巅
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腾飞
2020年初疫情汹涌来犯
武汉承受巨大冲击
整个城市按下暂停键长达76天
各地医疗人员纷纷赶赴武汉支援
各地人民皆心系武汉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
刻进了这座城市、这里的人民
同时也刻进了黄鹤楼的记忆里
如今国内疫情大势退去
城市运转如常
黄鹤楼也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它和湖北省其他A级景点一起
5年内都将对援鄂医护人员免费开放
4月8日正逢武汉解封一周年
黄鹤楼和其他名楼一起点亮夜空
祈福国泰民安
缅怀抗疫勇士
▲
重回喧嚣的武汉夜市
再临黄鹤楼
这座浴火重生
在变局中开新局的英雄城市
尽收眼底
这座楼将一如既往
陪伴着这座城市
经历暂时的低谷
提档加速
再现恢弘
出品人:胡鹏飞
编辑/监制:肖鹏
模型/动画/剪辑:童冲 李文伟 黄剑
制图:陈璇 李斯伊
校对:符峰、吴宝善
录音:符峰
摄影:张维升
特别鸣谢:黄鹤楼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