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养废一个孩子,其实早有预兆!
结尾曲:蔡健雅 - 无所谓
前两天带孩子去附近餐厅吃饭,才坐下就听见隔壁桌传来一阵“哗哗”声。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正站在椅子上撒尿。
爸爸在一旁鼓着腮帮子给他吹口哨,妈妈拿着垃圾桶接着,一家人配合得“轻车熟路”!
旁边桌一位大哥实在看不下去了:
有你们这么教孩子的?让孩子在饭桌前小便!
别人怎么吃饭?旁边又不是没有厕所!
那对家长,也不示弱,竟嚷嚷了起来:
“孩子憋不住了,不尿咋整?你跟个孩子较劲?”
“谁家没个孩子啊?矫情什么?”
......
看着小男孩旁若无人地转悠着转盘,我突然咸吃萝卜淡操心地生出一丝隐忧来。
孩子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他的未来会怎样?
的确,孩子小,不懂事,但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孩子的未来是否可期,童年其实已经可见端倪。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早期教育做得越好,孩子将来出现各种问题的几率就越小。
那些在孩子早期教育路上偷过的懒,都将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坑。
01
管教孩子,是有关键期的
李玫瑾曾经在讲座中就说过:
我遇到过许多无助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们无奈向我诉说孩子问题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
因为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为,管教孩子,是有关键期的。
知乎上,有位妈妈曾经发帖提问:“儿子被奶奶惯坏了,脾气大怎么办?”
原来,在她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她就和老公去外地打工,把儿子留在老家让奶奶照顾。
奶奶总是无原则地宠溺,导致孩子骄纵任性、脾气暴躁。
等到儿子上小学,动不动就和同学打架,她才意识到——孩子再不管,真的就晚了!
孩子生命最初的这几年,是性格、习惯的养成期,而这些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方向和高度。
“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
在英国,有一部拍了60多年的纪录片《7UP》,每一集都以这句话开篇。
1964年,拍过007的英国大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开始记录14个7岁的英国小孩,每隔7年就会找到这些孩子,拍下他们的最新状况,结果发现——
那些在7岁前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拥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有着不错的发展。
而缺乏早期教育,亲子关系匮乏的孩子,成年后的生活往往更加颠沛潦倒。
孩子的人生前七年为何如此重要?
因为促使孩子面向世界的所有内在力量,几乎都在生命早期形成。
很多人认为,孩子不懂事,等他长大就好了。
可事实上,孩子小时候犯了错误,大人不及时管教,一旦孩子的脾气性格形成,后期想要调整就很难了。
越是有远见的父母,越懂得管孩子,要趁早。
02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的是什么
很多父母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奥数、拼英语、拼重点小学、拼学区房……
其实,七岁之前,孩子认了多少字,会做几道题,会背几首诗,真的无关紧要。
比起成绩,我们其实更要关心的是孩子的性格。
因为,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这是李玫瑾教授多年从业经验得出的结论。
孩子早年性格的培养,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看过一部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
讲一对亲兄弟,他们之间相差一岁,一起长大,然而人到中年,却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人生路。
哥哥伊万,是成功的企业家,身价千万,住联排大别墅,心态积极乐观,是成功人士的典范。
而弟弟大卫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住在破旧的卡车里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没有固定收入靠打零工勉强养活自己。
明明是亲兄弟,为何会过得大相径庭呢?
人生的巨大差异,伏笔早就埋在了两人的童年里。
哥哥伊万,从小被母亲严格管教,“穷养”着长大,什么事都要做。
八岁起就帮别人遛狗,每天早上送报纸,晚上去超市打工。
很小的时候,哥哥就明白了需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成果,养成了独立自主、勤勉乐观、上进自律的习惯和品格。
再反观弟弟大卫,因为年纪小,一直被家里人溺爱,不必为家里做任何事。
渐渐地养成了衣来伸手的习惯,无法控制情绪,对生活处处充满了抱怨,懒惰、傲慢、消极的性格也刻进了骨子里。
一个夸夸其谈,一个脚踏实地。
一个总是在抱怨,一个一直在努力。
一个不停在索取,一个一直在独立。
后者越来越成功,前者越来越落魄,两人过上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
孩子早年教育里,养成的品质和习惯,有着贯穿时间的力量,在漫长的岁月里,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03
孩子7岁前
有远见的父母从不在这三件事上偷懒
李玫瑾教授曾把人的一生分为了几个阶段,其中,孩子7岁前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父母抓住这个黄金期,帮助孩子塑造好性格,培养好习惯,才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有远见的家长,绝不在这三件事上偷懒——
①给足陪伴,建立依恋,攒足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
加拿大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说过:孩子很多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很多孩子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后,隐藏的是对父母依恋关系的缺位。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中讲过一个案例,珠海有一个父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拼,短短几年,就挣下了了百万家产。
可是,当他回到家时,却发现儿子总是逃学、惹是生非,想要开始管孩子,却发现根本管不住。
因为早期情感的缺失,已经造成亲子间的隔阂。
要知道,依恋才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心理资本,也是教育的基础。
孩子年龄越小,依恋感越强,和父母建立了依恋,父母的管教才会有效果,孩子才愿意听你的。
作为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建立依恋,才能攒足管教孩子的心理资本,拥有引导孩子的力量。
②克制任性,学会对孩子说“不”
真正的爱,是在适当满足孩子的同时,教他学会隐忍和克制。
在孩子7岁之前,当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常常会哭闹和满地打滚。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可以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克制任性训练”,坚定而温柔地对孩子说“不”。
孩子就会慢慢知道:任性的哭闹是没用的,父母并不会每一次都满足他。
③防止自私,培养共情,让孩子眼中有他人
“自私”是人类的本能,因为那是自我意识地觉醒。
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慢慢培养孩子共情,让孩子眼中有他人。
比如吃饭时,我们要和孩子立好餐桌规矩:不能只顾着自己,喜欢的饭菜不能都端在自己跟前,也要顾及他人。
孩子一开始可能会不开心,但“人只有自己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也才能学会感同身受,培养共情。
04
教育专家林格曾经说过:
“父母在该教育和照顾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陪伴。
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种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
早期教育中的陪伴和引导,是一切教养的起点,更是孩子一生行为习惯的根基。
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
父母在孩子身上的付出和养育,早已在暗中标好砝码。
只有不缺席孩子的成长,才能不遗憾孩子的未来。
共勉。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分享转发到朋友圈(文章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