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表情

1

什么是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有时却能表达相反的情绪。

假装的表情

人的脸部可以传输信息,它是媒介,是信息传输器。“阅读”一张脸时,有非常多的信息需要人们去发现。其中包括脸部的基本结构和肌肉特性:这张脸很长且棱角分明,还是又圆又胖?通常,看到一张陌生的面孔后,人们会翻阅名片夹,在认识的人里找出脸型相似的人。人们也会通过人们的眼镜、化妆、文身或穿孔等人为装饰来作出自己的判断。

通过“表情”,就能断定自己是不是喜欢某个人。通常人们把这归因于下意识、直觉或是“本能感觉”,但是研究人员发现:眼睛收到的信息更加丰富----微表情。

“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虽然人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人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对别人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就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另外,除了指短暂的表情外,微表情在应用上更倾向于指代那些被抑制的表情。譬如说在明显悲伤的情况下,某人表现出大部分悲痛的表情,嘴角却抑制不住地上翘。这时,这个人明显希望表现出悲伤的情绪,但是却不由自主的出现了微笑的微表情。由于自身理性的抑制,表现的不明显抑或较为短暂。类似这样的差异在微表情分析中更为常用。

“读心术”真的靠谱吗?

“读心术”似乎总是个充满魅力的词汇。仅仅观察一下别人的微表情,或者肢体动作,就能看出他在想什么——啊!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技能!

很多人都觉的,学习心理学都是要了解读心术的。所以也就有了那段经典的开场白:

经过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分析,我们特意总结了一些读心技能:

类似上面这些“读心技巧”,我们随手

还能再举出一堆例子:

托媒体宣传的福,人们很愿意相信这些技巧,并且乐意在生活中应用。

但真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读心术”都严重缺乏依据,出现判断误差的概率很高。

比如,很多人相信,“说话时眼睛向左看在说实话,向右看则是在说谎。”

但根据神经语言程序学(NLP)的研究结果,眼球运动与思维确实存在一些关系,但这个关系非常复杂。眼球向右看时也许是在想象一个“经过思索的事件”,但并非说谎。

那么,真的没有靠谱的读心术吗?

其实有的。

真正科学、权威的“读心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比如下面要介绍的“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

在这套权威的“微表情”读心体系中,每个“微表情”的持续时间都被限定在“1/25~1/2秒”。

FACS的准确性,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心理学家按照人的面部肌肉,将人脸划分成大约 46个“动作单元(Action Units,简写AU)”,再经过大量实验、人工标记录像带上的特征运动点,才总结出的结果。

下图展示了AU1、AU2、AU4、AU6、AU7这五个动作单元的位置。

当人们出于某种心理活动,反映到面部表情时,通常是多个“动作单元”同时发生运动。

想通过一个人的“微表情”读心,就必须非常仔细的区分各个“动作单元”的变化。而一个心理情绪体现在“微表情”上,往往会涉及多个运动单元。

仅仅要判断别人是否“害怕(Fear)”,就要观察至少7个动作单元才能做出判断。

但这还没完,更复杂的是,每一个运动单元的运动幅度,还需要更微妙的被区分为ABCDE五个等级......也就是说,你不仅要判断一个人的“AU 1”是否动了,还得判断它到底动了怎样的幅度。

那有人又问了:如果潜心死磕,完全掌握了这些运动单元的分辨,是不是就能做到精准读心了?

说句丧气话,也不是......

且不说微表情的持续时间如此短暂,正常生活中很难去捕捉,即使你学会并且捕捉到了,也未必是真的。毕竟很多表情细节可以被“后天训练”,有些人的确能做到“内心翻江倒海,表情却毫无波澜”,也就是所谓的“反侦察”......

著名的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演员就精准活用面部肌肉表演了每一种情绪,并且做到了这些被表演出来的表情仍然被观众准确识别。

即使是心理学著名的“读心术”应用,例如犯罪心理学家们的“犯罪侧写”,也必须经过大量、系统的学习,还要结合犯罪嫌疑人的个体性格、行为习惯,才能做出判断。

一旦某些更严肃、更需要“微表情”的情况,还需要采集其他各项生理指标,比如皮肤电、脑电、心率变异性等等生物反馈技术。

微表情的发现

和产生机制

1969年的一天,保罗·艾克曼受一位精神科医生的委托,对一位用撒谎自杀意图的阴郁症患者的录像进行分析。重度阴郁症患者玛丽告诉医生,她想要回家看看自己养的花和猫。她说话时神情很放松,医生并没有察觉到有任何异常表现,便让她回家了,结果玛丽回家以后便自杀了。保罗·艾克曼反复的看了医生和病人谈话的录像,他把视频慢放仔细观看,忽然发现患者在轻松叙述想要回家的过程中,面部出现了一个持续不到1/12秒的强烈而又痛苦的表情。保罗·艾克曼认定这个转瞬即逝的表情才是患者真情实感的表达,并将其称为“微表情”。

经研究发现,一些阴郁症患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状态很差,而实际上是内心竭力压抑悲伤,这样的压抑只会令病情更加严重。压抑痛苦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自己掩耳盗铃的否认,或是不想被人看出自己的状态如此糟糕,再或是不想让周围人为自己担心。当阴郁症患者谈到自己的困扰时,的确会出现保罗·所观察到的那种表情。患者眉宇间会多次出现瞬间的抽动,严重的病人甚至一分钟出现十几次。不仅仅是阴郁症患者才有微表情出现,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有微表情。抿一下嘴,挑一下眉毛,抠一下指甲,抖一下脚尖等,这些微表情和身体语言大都有着明确的内在含义,传达语言之外的重要信息,是我们了解他人真实内心世界的门径。人对表情的控制是半随意的。人可以有意识做出或者隐藏各种表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非常完美的控制自己的微表情。表情可以伪装,微表情却不能伪装。微表情持续的时间很短,通常在1/4秒以内。微表情表达的是人压抑与隐藏的真实情感。微表情只是出现的速度非常快,但是这种转瞬即逝的表情并不微弱。注意,面部微弱而不显著的表情称为弱表情,而不叫微表情。微表情转瞬即逝,一般人难以观察到,当事人往往也并不知晓自己脸上出现了微表情。只有专门受过训练的人,才能轻松自如的捕捉到他人面孔上的微表情线索。

为什么人的面孔会出现微表情呢?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你可以这样去做一下:现在,在你的大脑中可以想任何东西,但就是不要去想大象。下面开始计时一分钟,然后写下这一分钟里你想到的东西。你会惊讶的发现,你写下的东西里通常会有大象。这个小测试因为出现在电影《盗梦空间》里而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早就在1980年就对这个测试做了验证。他们发现这样一条规律——越想忘记的东西往往越忘不掉。当你要刻意忘记某个对象时,你就已经在给予这个对象格外的关注。想要忘记的欲望越是强烈,给予这个对象的注意力就越多,这样不但不能忘记,还会记忆的更深刻。生活当中有很多想象都符合这个规律。当一个经常失眠的人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他会想自己今天晚上究竟能不能睡着,到底要用多久才能睡着。这些想法一出来便已经注定他要失眠了,因为正常人睡觉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自己能不能睡着的。当他不能马上入睡的时候,内心开始急躁,这样就更睡不着了,因为正常人入睡前的心态都是平静的。失眠的人把注意力都放在睡觉这件事上,越想睡觉就越睡不着,这就是他们无法治愈失眠的原因。微表情的产生也是如此。情绪是内心真实的体验,是不能作假的,这种体验会激发面部产生相应的表情。人要做出虚假的表情,首先必然是先行意识到了自己真实的情绪有不妥之处,然后要再把它们压抑下去,随后做出虚假的表情。就在这个过程中,人已经刻意对真实的情绪施加了更多的注意力,结果显示真实情绪的微表情便出现了,只不过这个真实的微表情又迅速被大脑有意识的虚假表情所取代。目前,神经科学家们也在用各种实证方法,去研究情绪和表情产生的神经机制。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们对于微表情产生的神经机理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是,人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实用有效的微表情分析方法。

——纪宇《微表情的发现和产生机制》

面部微表情

面部表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绪。面部微表情是一个通用系统——每个人都有。保罗·埃克曼博士在解码人脸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所有人类至少有7种基本的表达方式都有相同的意思:

惊讶

惊讶表现在上眼睑的抬起。眉毛是凸起和弯曲的。下巴下垂。放松的嘴唇和嘴巴。惊讶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如果眼皮抬得太久,那很可能是恐惧。

恐惧

当上眼皮高高抬起时,就能从眼睛里看到恐惧。眉毛扬起并画在一起,通常呈一条直线。嘴巴张开,嘴唇微微绷紧或伸展并向后拉。

 厌恶

厌恶很容易识别,因为当一个人脸上有厌恶的微表情时,你会看到鼻子周围的皱纹。这种姿势伴随着眉毛下垂、眯眼、上眼睑、脸颊和下唇扬起。在这种表情变化中,牙齿变得可见。

愤怒

愤怒的一个可能迹象是上下眼皮的绷紧。眉毛通常是下垂的,并拢在一起,两个眼睑都是紧绷绷的。眉毛之间出现了垂直线。眼睛使劲瞪着或凸出。在生气的时候,有些人会把下巴向前移动(这通常发生在打架之前)。

 幸福

当一个人的嘴唇两边对称地向上翘时,你可以看到他的脸上洋溢着快乐。两个嘴角同时卷起,而且高度相同。

假幸福感可以通过眼睛的侧边肌肉检测出来——它们不是为假幸福而工作的。

悲伤

当一个人的眉毛内侧翘起的时候,他脸上的悲伤是显而易见的。另一个悲伤的迹象是两边的嘴角都向下拉。下巴。下唇撅起。

鄙视

这种人具有优越感,我们可以通过嘴的一侧的冷笑或假笑来进行检测。

当你的微笑是真实时,你会使用更多的面部肌肉,你可以从被观察对象眼睛周围的皱纹中看到这一点。

下面是一些这种情绪的好例子:

不像普通的面部表情,没有人可以假装微表情。因为当你试图隐藏你的情绪时,它们会在五分之一秒的时候泄露出来。

研究还表明,当人们说话时,我们常常会忽略面部表情。追踪虚假的表情是很重要的——包括虚假的和伪装的表情。观察面部表情的根本重要性在于它必须亲自去做。这有助于与他人沟通,并收集他们的真实意思。

微表情相关书籍推荐:

国内

姜振宇系列

国外

相关的书籍:

1.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英】达尔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英】达尔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格氏解剖学—临床实践的解剖学基础 【英】Susan Standring主编,徐群渊主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年

4. 进化心理学(第二版) 【美】David M. Buss著,熊哲宏、张勇、晏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神经心理学 尹文刚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

6. 认知心理学 【美】John B. Best著,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7. 生理心理学 沈政、林庶芝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8. 医学心理学 姜乾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9. 社会心理学(第8版) 【美】David G. Myers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10. 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英】Ronald Blackburn著,吴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11. 人格心理学(第四版) 【美】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12. 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美】Kantowitz B. H.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 情绪 【美】James W. Kalat, Michelle N. Shiota著,周仁来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14. 说谎心理学 【英】Aldert Vrij著,郑红丽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表情相关演讲

姜振宇,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应激微反应测试研究第一人,今日头条优质心理内容作者。

姜振宇海绵演讲片段:

人的行为其实一共分成三类,最多的一类就是第一类社交行为。

社交行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今天梳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说话的时候用什么语速,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百分百有动机、可控制。你自己可能不觉得,但你今天选择穿这个样子,是因为你判断你今天将要参加什么活动,如果今天是去面试或者和男神、女神吃饭,你还会不会这样穿?

那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社交行为,那么“读人”还成立吗?

成立。但有一个前提是人家没打算骗你。我有什么直接说,我就穿这些裤子、衬衣,把头发梳成这样,我没有伪装自己,暴露在你面前是真实的我,也是我愿意让你读到的我。

但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会把把百分之一百真实的自己暴露给你,多少会有一点掩饰,或者说“加工”。那么怎么才能读到“加工”背后的内容呢?这就要靠下面两类了。一类叫做情绪行为,一类叫做生理行为。

生理行为特别简单,比如说疼、冷、困、饿、性兴奋。当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候你是控制不住的,因为你的大脑不支持这样的管理功能。就本质而言,人是一个动物,不是一个机器。

情绪行为介于两者之间,它会被你的意志干预。比如,有人插队,你很生气,但你只能说“后面排队去”,你不能说上去就打,为啥?因为你先动手警察叔叔会抓你,你脑子理清楚地知道这一套规则,所以你不会去做。再比如说,有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但是你(小姑娘)不能上去就扑倒,这是不道德的,所以你只能用理智让自己淡定。

精彩的影视:

编者:牟露、李文豪、汪晨怡、武艺、赵紫玥、姜皓钰、程雪媛

排版:葛睿  姜萌萌  李瑶

(0)

相关推荐

  • 瑞典心理鬼才教你微表情识人:看穿人心,搞定难搞的人和事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659本书 <读心术>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读心术>一书的共读. 情感是我们性格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我们对事情下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一

    微表情概要 持续时间 普通表情(也叫宏表情,表情)持续时间为1/2-5秒. 微表情持续时间不到1/5秒. 埃克曼贡献 面部表情所要表达的情绪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手势等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文化.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二

    情绪与情感 产生 情绪与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外界事物符合主体需要,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外界事物不符合主体需要,引起消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总结三

    微表情特征 自动连:在情绪和非语言行为之间存在着某些自动动连接,如当人们感到害怕的时候身体会自动的向后躲,脸也变得扭曲,但不会自动地说某些话. 难以控制:人们控制非语言行为比控制语言行为更困难. 显现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 四

    微表情识别线索-身体微反应 冻结反应 表情形态 睁大眼,皱眉,面部僵硬: 深吸气,屏息,放慢呼吸: 身体呆住不动:双手拉住, 背手,插兜,脚并拢等. 表情意义 意外·拘紧 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的第一反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五

    微表情识别线索-非语言行为形态意义 非语言行为识别线索 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行为,是指与说话者言语行为相伴而产生的表情.动作.颜色.姿势以及副语言行为等等. 当没有条件去证实说话内容的时候,观察者会对非 ...

  • 微表情心理学第三课 身体语言-领域从属确认谁是老大

    微表情第三课身体语言部分之领域从属. 动物可以变化身体的大小,使自己具有防卫.应付攻击的能力.都是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的方式,来应付对方的进入.人类也一样. 我们通常会发现政客和领 ...

  • 微表情心理学第二课 身体语言-如何通过距离判断两人的关系

    我们需要空间 以人类势力范围为中心的空间,以眼前为最大,自身的周围和背后则相应缩小.在汽车.飞机上,都采用一致向前的座位,以尽量避免面面相对的座位. 研究发现,人们如何利用空间和人际关系有关,能反映出 ...

  • 微表情第一课 身体语言-不经意流露信息

    第一课 身体语言-不经意流露信息 内容 在这课你将学到,人体空间学及其相关内容, 我们发现,再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再中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35%,剩下的超过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 ...

  • TPAMI2021:基于视频的面部微表情分析综述与微-宏表情数据集发布

    作者丨孙国荃 编辑丨极市平台 极市导读 本文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综述,重点聚焦在微表情检测和识别相关的计算算法,以及用于构建自动检测与识别系统的图像和视频特征,并发布了一个新的数据集,称为微表情-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