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顶级消费中心城市:上海样本(下)
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知名购物天堂的主要成功经验做法,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参考:
——拥有引领潮流时尚的风向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向全球消费者,国际化外向程度高和全球影响力强是重要条件。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东京的银座与纽约的第五大道被称为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因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的极高知名度,而成为消费者在全球购物时的首选地。
此外,国际消费中心的知名度也不仅体现在消费购物方面,也会从金融、文化、时尚等多个方面进行影响力输出,如东京的动漫产业、巴黎的时装周,从方方面面吸引全球消费者。
——活跃的商业环境,重视时尚创新投入。国际消费中心具有活跃的商业环境,一流的艺术人才和大量的创新投入,是众多国际大牌的诞生地,也是拓展品牌旗舰店,新品发布会的第一选择。
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896年,为国际顶级时尚学院之一,为LV打响服装设计名号的Marc Jacobs、Tiffany的首席艺术官Reed Krakoff、Gucci前首席设计师Tom Ford等都是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校友。同时,纽约拥有约全国10%的创意部门工作岗位,其对艺术创新投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伦敦有成立于1837年的皇家艺术学院、米兰有成立于1935年的马兰戈尼学院……资源配置能力、文化价值认同、顶尖时尚学院、一流设计人才等决定了一个城市在时尚消费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发达的交通网络,是沟通世界的枢纽。高效、全球化的交通网络是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商业繁荣的重要条件。“国际”两字决定了消费服务功能的空间尺度,面向全球消费者,拥有全球人流、货物、资金的集散能力;“中心”两字决定了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要有较强的影响力,那么这个城市的全球枢纽度就成为关键要素。
新加坡、迪拜并非传统的全球消费城市,但依赖在全球城市网络的中转作用和枢纽地位,逐步扩大了全球消费的吸引力。同时,在旅客抵达后,以上城市的市内交通同样发达,基本实现列车班次实现2-3分钟的高密度开行,在主要商业街区,通过建设相互连通的地下廊道,人流可以便捷地穿梭于不同消费场所。
——多样化的消费选择,延长消费时间。国际消费中心是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多行业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是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知识消费、文化消费的融合联动,从而发挥消费生态优势、实现协同规模效应。
纽约第五大道后街群由与长约4公里的纽约第五大道商业街相交的20余条支马路组成,与华尔街近在咫尺,最终形成了众创空间、创意书店、咖啡店、酒吧、精品餐厅、健身房等组成的完整创新工作生活生态圈。
东京银座大街的两旁有4家顶级百货公司、500多家特色商店、2000多家餐厅、1600多家酒吧和歌舞厅、30余家剧院和100余处画廊。
东京港区中的六本木将商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有效提高整体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引入东京电影节、森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等,在艺术、社交、潮流、网红场景等多种元素合力铺垫下,带来年均4000万人次的客流量,购物消费则成为众多业态“皇冠上的宝石”。
——实行有利于消费集聚和实现的税收政策。从目前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所在国都制定了有利于消费聚集和实现的税收政策,其目的更多在于引导特定的消费行为,而非筹集财政收入,以此来保护相关生产者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及居民消费减轻税负。
例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免税购物和离境退税制度,人们可在免税店购买全球著名的高档消费品,以及独具当地特色的国产商品。有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免税店的国产商品销售份额甚至能占到30%~40%,不仅有助于扩大本国商品出口,还能提升当地品牌知名度。
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还早早实行了离境电子退税,入境游客购物时只需一张信用卡作为支付媒介,离境时可在3分钟内完成退税流程,极大地便利了国外消费者。
国内消费中心城市最新趋势和做法
北京、深圳、成都、杭州等GDP排名靠前城市均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对标这些国内典型城市,我们梳理了其最新趋势和做法。
(1)北京:打造临空国际免税城
从综合实力来看,北京在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际旅客吞吐量、常住人口等方面具备了较强实力。“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推出系列重点举措,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是大力引进品牌“首店”、旗舰店,汇聚全球高端知名品牌,支持国内外一线品牌总部机构在京落地;二是加快布局一批市内免税店,促进境外消费回流;三是打造一批国际博览会、购物节、时尚周、消费展和世界级赛事活动,增强三里屯、望京、五棵松、麦子店、亦庄等国际消费社区吸引力,扩大入境消费;四是建设一批购物小镇、体验式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加快颐堤港二期、亮马河-坝河国际风情商业街等建设,发展有品质的夜间经济,支持发展“夜京城”地标,打造必到必买打卡地。同时,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建设。
(2)深圳:打造以科技创新消费为内容的国际消费城市
近年来,深圳也多举措促进消费增长,连续出台《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措施》《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征求意见稿)》等多个文件。更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提出具体措施:
一是培育时尚消费、信息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发展有特色、有品质的专业市场上发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二是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型,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三是实施“设计 ”工程,推动设立面向全球的创意设计大奖,助推黄金珠宝、眼镜、钟表、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此外,深圳还提出建设国际化核心商圈,提升东门、华强北等商业步行街的环境和业态,繁荣夜经济。
(3)杭州:强化数字赋能,壮大新型消费模式
互联网发达的杭州,正致力于打造直播电商发展高地、打造新零售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市。通过加快推进“网上菜市场”“网上餐厅”“网上课堂”等数字生活新服务,推广“不见面”交易、“零接触”服务新模式,满足群众便利的消费需求。同时,杭州正着力强化跨境电商发展优势,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与电子世界贸易平台杭州实验区建设有机融合。
文化自信度是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底气。杭州拥有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杭州于2020年设立首个首个世界遗产联盟,通过文化产业以及文创产品带动文化旅游,通过注入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商圈,升级杭州这座城市的城市特色,提升国际能级。
近日,杭州出台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全球智慧消费体验中心、时尚消费资源集聚地、知名休闲目的地,推动杭州城市商业知名度显著提升、数字生活新服务全面领先、国际化消费环境日臻完善、消费方式创新多元,建成立足国内、面向亚洲、辐射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4)成都:打造融入“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服务链
成都是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两个机场的城市,这为打造国际性消费城市奠定基础。成都加快建成充分体现天府文化特色和国际时尚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提出打造国际消费品牌展会、建设开放型消费平台等举措推动融入全球之外,还提出要打造融入“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服务链:
一是强化国际消费通道建设,实施国际客货运航线拓展计划和实施国际班列提能计划,加快建设亚蓉欧陆海联运大通道,增强国际消费服务和货物组织能力。二是实施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建设。依托基于国际航线、国际班列的全球物流体系,将成都打造为面向全球的消费品制造企业配送枢纽和面向泛亚的全球区域分销运用能力。三是深化国际消费货物和服务贸易,积极扩大消费品进口,支持每年新开设离境退税商店40家以上,推动建设免税商品中心和世界进口商品超市。
(5)西安:建设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消费中心
根据《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引领潮流的消费中心。即大力发展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的文旅经济,重点打造曲江盛唐文化产业聚集区、临潼秦唐文化产业聚集区、古城国际文商旅聚集区、大唐西市丝路文旅聚集区,推动西安建设“世界文化之都”,培育国际文创消费新高地。
此外,西安提出优化城市商业布局,打造以“钟楼—大南门”国际消费中心和“大唐不夜城—小寨商圈”双引领,浐灞国际会展商圈、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商圈等区域商圈为支撑,曲江中央文化商务区(CCBD)、高新中央创新区(CID)等国际高端商业服务配套为延伸,大唐西市等特色商业街区为辐射网络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尚矩阵。依托大唐不夜城、北院门、书院门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大唐西市等文旅商综合体,发展集观光、休闲、消费、购物的城市商圈。
“十四五”时期,上海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把握消费提质升级大趋势。本文建议从提升品牌集散度、消费创新度、时尚引领度、环境便捷度、服务贴心度和人文体验度的“六个度“重点举措:
一是持续提升品牌集散度。不仅要做高端品牌的进口集散地,吸引奢侈品牌到上海投资,还要做品牌消费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快消品的物贸总部基地和本仓。在境外旅游受阻的背景下,建议抓住高端消费回流扩大内需市场的窗口期,加快制定促进消费回流的政策, 加快集聚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迎合国内升级版消费需求,引进一批有特色、优质的进口产品,同步建立进口消费品展示交易直销平台。
打造“首店”“首发”新高地。把黄浦、静安、浦东、徐汇等打造成为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举办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首发活动。汇集更多旗舰店、首店、体验店,引进一批国际著名的商业企业、商品和服务品牌,培育具有“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定制品牌。
二是持续提升消费创新度。加快发展在线消费,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同时,要加快推进数据安全建章立制,加快推进上海数据条例立法计划,完善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加快商业转型升级,创新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打响“上海云购物”品牌,举办更多云走秀、云体验、云展览活动。比如,2020年上海第一次举办“五五购物节”,吸引了众多在线新经济企业参加,实现电商(线上)和实体零售(线下)融合发展,大大激发了消费活力。
三是持续提升时尚引领度。一方面,要整合城市消费资源,举办上海时装周和国际化妆品节,进一步办好中国国际零售创新大会、上海酒节、双品网购节、天猫年会等一批重点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要打造集发布流行趋势、推广原创设计、贸易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际时尚消费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传媒品牌,促进时尚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时尚消费风向标。
四是持续提升环境便捷度。提升设施便捷度,推动上海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要成为超级跨境电商中心,成为国内外品牌电商平台中心。
在自贸区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北外滩等重点区域,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兴消费创新发展示范区,推进产城融合,推动网点建设、品牌集聚和业态创新。
加快街区环境、街区改造和业态调整的步伐,提升街区商业环境的“颜值”,从而扩大“一带”“多圈”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影响力。强化购物场景的智能化、数字化、情景化,推动智能定位系统、智能影像分析、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消费者提供创新性、智慧化的体验服务。还要将绿色服务、节能减排、资源循环等概念充分融入到消费环境中。
五是持续提升服务贴心度。进一步完善商业服务标准化体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维护公平、公正、健康的零供关系,构建“信用” “商圈”管理模式,充分保障跨境消费消费者权益。要建立品牌消费品国际比价体系,尽可能实现与国际市场同质同价。
加快发展免税经济,支持免税品经营企业增设市内免税店,加快推进重点商圈离境退税商店全覆盖,扩大即买即退试点范围。
可在上海临港地区试点海南的国际购物退税政策,比如口岸进境免税店免税限额从目前的8000元,提高到每年每人3~10万元,增加市内免税店布点,扩大市内免税店销售对象等。
六是持续提升人文体验度。培育特色鲜明的海派商业街区,建设集历史风貌、高端商业、人文艺术和休闲体验服务于一体的、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商圈商街。
挖掘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将商业步行街打造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塑造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步行街,改善消费者购物休闲体验,实现城市现代化和人文特质的和谐统一。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