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衣冠:琅琊王展中的鲜卑鸡冠帽与风帽
鲜卑衣冠:琅琊王展中的鲜卑鸡冠帽与风帽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索发
南北朝时期,鲜卑人成为中国北方的统治者,鲜卑帽随着鲜卑族的内迁而传入中原。到东魏、北齐时期,鲜卑当政者掀起提倡其民族特色,这使得鲜卑帽更加风行,汉族人也戴鲜卑帽,连武士所穿戴的胄也近似鲜卑帽的形式。 鲜卑的无帽编发形式反而不容易发现。而鲜卑多被南朝称为“索虏”,因其披发下垂,如绳索状。
山西博物院的鲜卑骑兵形象
据《本事诗》嘲戏第七:国初长孙太尉见欧阳率更姿形么陋,嘲之曰:“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狝猴。”询亦酬之曰:“索头连背暖,漫襠畏肚寒。只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太宗闻之而笑曰:“询此嘲,岂不畏皇后闻邪?”
因为长孙无忌为鲜卑人,所以欧阳询讽刺他“索头连背暖,漫襠畏肚寒”。可见连长孙无忌这么位高的唐代大臣,都不免存在可能蓄编发,而且很茂盛,以至于连背暖的地步。自然,很可能欧阳询并非指长孙自己索发,而是以索发这个鲜卑最显著的历史特征来强化自己讽刺的针对性与效果。
鲜卑帽
鲜卑帽是鲜卑族常见样式,它是一种帽身方中带圆,两侧及后背都有垂裙至肩的风帽,常见的分为大头长裙帽、高顶长裙帽、十字长裙帽、垂坠长裙帽。
风帽,也称鲜卑帽,是驰骋在北方草原上的鲜卑族特有的服饰。鲜卑帽的顶部呈圆形,帽的前沿位于额部,脑后及两侧有垂至肩部的披幅(下垂的部分被称为垂裙)。这种帽子可以保温和抵挡风沙,适宜鲜卑人在北方寒冷地区生活之用。鲜卑人有编发的习俗,据说垂下的披幅可以很好地掩盖住辫子。
学者研究认为,北周时期,周武帝宇文邕将鲜卑帽后部的披幅用带子勒起来,成为后世盛行的幞头雏形。到隋代,幞头样式基本定型,在鲜卑帽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幞头影响了中国千余年,成为古代男子头饰的典型标志,从早期的软脚幞头慢慢发展成硬脚展脚等多种形式。孙机先生就认为鲜卑披巾,就是后来幞头的滥觞。
鸡冠帽
鸡冠帽也是鲜卑常见帽式,在这次南京博物院“琅琊王”展中得到显著表达。彩绘鸡冠帽骑俑是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陶俑的一种,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釉陶俑阵数量之庞大,在同时期的墓葬中极为罕见,总数超过360件,大同市博物馆经过修复整理,挑选相对完好的陶俑238个,还原出了当时的盛况。从士兵的服饰装备来看,垂裙帽、窄袖长袍、窄腿裤和靴是其基本装备,只因兵种不同而略有差别。
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展中的鲜卑帽
“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举行。
本内容展览图片均为乐艺会图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