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著名的美女政治家邓绥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有人说她救了东汉
邓绥绝对是值得我们后人铭记的杰出女政治家,她二十五岁之前是“小女人”,活得谨小慎微,是汉和帝温室里柔嫩的花朵;二十五岁之后是“女汉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岌岌可危的大汉帝国。
邓绥是谁?
邓绥是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孙女,西羌校尉邓训的女儿。
东汉是一个皇权与豪门士族共治天下的时期,邓氏、马氏、阴氏、樊氏、梁氏、窦氏等功臣家族与皇族,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姻,掌握帝国的核心权力,几大家族会以选秀女的方式,将本家族的姑娘送入宫中为嫔妃。当然,她们中间肯定会产生一位皇后,皇后的家族将成为诸豪门势力的领头羊。
邓绥16岁参加选秀,被汉和帝一眼相中,以“贵人”身份入宫。这个结果一点都不意外,史书说邓绥“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一米六八,姿色甩别人几条街,是男人都会动心。
更重要的是邓绥不是绣花枕头,人家肚子里有货,她6岁读史书,12岁读《诗经》、《论语》,学问比家里的兄弟们都要好,被称为知识分子(诸生),连她父亲大事小情都喜欢跟她商量。
可见,邓绥从小就是“小大人”,有见识,有主见,古人说“从小看八十”,看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邓绥不光脸上有姿色,腹中还有诗书,胸中还有丘壑。除此而外,邓绥还有一个伴随了她一辈子的美德——谨慎自律。正是这个美德,让她赢得了美名,也助她打败了阴皇后。
邓绥是如何登上权力顶峰的?
汉和帝的第一任皇后是阴家姑娘,东汉开国皇后阴丽华的娘家曾孙女。说起这位阴皇后,她跟邓绥其实也是亲戚关系,邓绥的母亲也是阴丽华的侄女,按辈分阴皇后应该称邓绥为姑姑。
姑侄俩都嫁给了汉和帝,为了争夺皇帝的恩宠,两人逐渐走上了你死我活的路。邓绥是气质美女,知性美女,怀德美女,自然汉和帝的宠爱要远高于其她嫔妃。阴皇后忍不住生气:你一个嫔妃,凭啥比我皇后还要受宠?于是她处处给邓绥穿小鞋。
可阴皇后忘了一点,男人喜欢女人绝不是她的强势,而是她的柔弱,她的退让,她的谦逊。所谓女德如水,身处卑下而其势久,女人的弱才是真正的强,邓绥把这个道理诠释得很完美。
面对咄咄逼人的阴皇后,邓绥愈发谦卑,她常常装病让汉和帝换个地方过夜,还主动帮汉和帝寻摸别的美女。她对阴皇后时时刻刻陪小心,只要阴氏在场,她从来都像个仆人弓着身子站立一旁。阴皇后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她绝对不敢穿。
邓绥越谦卑,汉和帝越喜欢,阴皇后越恼火,这个蠢女人发下毒誓:将来等我当了太后,就把邓氏灭族!这话传到邓绥耳朵里,吓得她想自杀,以避免因为自己连累家族。
终于阴氏被妒火烧昏了头,玩出后宫女人的杀手锏——巫蛊。东窗事发后,汉和帝正好借机废黜了阴氏,并改立邓绥为后。
放在别的女人身上,人们可自然地会怀疑:邓绥是不是心机婊?这一切是不是她精心设下的计谋?如果我们通读了邓绥的一生,就会打消这个怀疑。
当上皇后的邓绥,依然保持了低调谦逊,不光在后宫杜绝奢华之风,还坚决推掉对家人的封赏。她的哥哥邓骘,在汉和帝时期也仅仅是个中郎将,大大低于外戚的标准。
邓绥走向政治舞台,源于汉和帝的早逝。元兴元年,时年27岁的汉和帝驾崩,出生才百天的皇子刘隆即位,邓绥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拉开了她艰辛而又伟大的执政之路。
邓绥对东汉帝国有多重要?
后人评价邓绥用了六个字——兴灭国,继绝世!
汉和帝是东汉第四位皇帝,远没有到末世,哪来的“灭国”和“绝世”之患?
首先东汉皇族子嗣不旺,从汉和帝之后,大多皇帝都无后。比如汉和帝,儿子没少生,就剩下一个从小病恹恹的刘胜和出生不久的刘隆。儿子们都保不住,汉和帝吓得将儿子们悄悄养在宫外。
刘胜根本不能当皇帝,奶娃子刘隆也仅仅当了几个月皇帝就夭折了,邓绥被迫从藩王中选择了清河王之子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
其次,东汉是我国历史上天灾最频繁的时期,汉安帝期间尤甚,旱灾、水灾、蝗灾、瘟疫、地震、火灾等连年爆发,还常常一年中结伴而来。国家和皇室拿出所有的库藏,都远远解决不了难民问题。
再者,西域、西羌、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轮番寇边,国力不济的东汉帝国左支右绌难以抵挡,羌人的兵锋常常进入三辅地区,严重威胁到汉帝国的政权。
因此邓绥这个帝国实际掌控人当得非常艰辛!汉和帝的离世,让年轻的邓绥在政治大熔炉里成熟,也让她烨烨生辉。
一,开源节流,拼命解决民生问题
为了补充资金缺口,邓绥首先从皇宫压缩开支着手,《后汉书》花大篇幅记载了她的举措,包括裁减宫中服务人员、压缩所有人员的待遇、变卖宫中珍宝、禁止狩猎、禁止例供、禁食反季节蔬菜、划园林为农田、降低祭祀标准等等,甚至汉殇帝的皇陵费用,被压缩到了十分之一,真的做到了无孔不入。
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位太后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苛刻”到这种程度,这些节省出来的费用每年达数千万钱,为解决民生问题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二,开荒兴农,大力推进农业发展
东汉之前南方尚属于蛮荒之地,人口稀少,农业不发达。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邓绥决定开发南方,将大量人口迁徙到南方开荒,政府在农具、种子、农业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南方有大片的平原,河道纵横交错,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正是在邓绥的主持下,我国开始了有计划地对南方的开发,这个举措的历史价值跨越了当朝。
三,狠抓吏治,加强官场廉政建设
邓绥非常注重抓吏治廉政,尤其重视救灾中的贪腐问题,以及冤狱问题。她曾经多次亲临监狱提审犯人,曾经一次清理出受冤的死囚犯36人。
史书记载了一个故事:洛阳有个人被冤枉杀人,县令营私舞弊,将嫌疑人屈打成招,判了死刑。执行前正好赶上邓绥到监狱检查工作,该嫌疑人当时已经被打得不能行走,被抬到邓绥面前,却失去了开口伸冤的勇气。
就在此人被抬走的瞬间,邓绥隐隐约约看到此人欲言又止的神态,预感有问题,当即决定重申,结果果然发现是冤案,县令因此被处死。
太后多次跑到监狱审案,历史上独一无二!
为了防止自己的家人骄纵犯法,邓绥对娘家人非常苛严,邓骘早年辞官,邓康被免职,侄子邓凤因为接受贿赂,被剃光头发向天下人谢罪。东汉一朝,邓绥和明德马皇后,是对娘家最苛严的太后。
邓绥为了警示邓氏和皇族子弟,特地在宫中请老师给他们授课,她还亲自当老师,多次以经书、历史教育他们。
四,打击异己,牢牢掌控朝政大权
当然,政治家也不可能只有温情脉脉的一面,邓绥后来发展成了强权女政治家。
为了牢牢掌控国家权力,她曾经挫败司空周章的叛乱阴谋,并逼死周章。郎中杜根上疏抨击邓绥不肯归政于汉安帝,被邓绥下令装进口袋打死。行刑人做了手脚,杜根被打得骨碎筋断,扔在那里三天,眼睛里生了蛆,邓绥以为杜根已死,才下令抬走。
因为邓绥久久不肯归政,导致汉安帝对她怨恨不已,也给她去世后邓氏一族遭遇报复埋下了祸根。因此,历史上一直有人认为邓绥太贪恋权力。
不过我不完全赞同这个说法,权利这东西很少有人会主动退让,我们的评价标准应该看掌权者究竟做了什么,倘若是利国利民,她的贪权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事实也证明,汉安帝就是个低能儿,邓绥去世后这家伙迅速把东汉帝国搞散了架。
邓绥留下的几个争议
永宁二年,40岁的邓绥积劳成疾,壮年早逝。执政15年的她,从不谙政治的柔弱女子成长为政治强人,帮东汉帝国度过了一段最艰难的岁月,她的功绩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太后相比,都不逞多让。
不过,也有人指责邓绥犯下了一些错误,给汉帝国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
一、放弃西域、放纵西羌
汉明帝时期重新收复西域,可邓绥执政期间,撤销了西域都护府,事实上再次放弃了西域。面对西羌叛乱,东汉帝国征伐不力,邓绥下旨边民内撤,导致大量人口伤亡,边境大批土地丧失。
这确实是邓绥整治期间的“污点”,不过我认为也不应该过多指责她,因为当时的东汉帝国面临内外交困,根本无力扩充军备。邓骘当时还打了个比方:两件旧衣服,拆了一件补另一件,至少还有一件能穿。
以当时的窘境,作出放弃西域虽然可惜,但也不能算作决策错误。
二、开了重要宦官的恶例
东汉宦官势力的兴起,就从邓绥开始。不过我觉得批评声难免有偏见,东汉宦官势力的崛起几乎是必然的,即便没有邓绥,结果也一样。
宦官本质上是皇权用来对付豪门集团的工具,只要豪门势力对皇权形成威胁,皇帝第一个就会想到培养宦官势力,历朝历代都如此。
三、开了卖官鬻爵的恶例
提到卖官鬻爵大家牙根痒,其实大可不必,中国古代卖官鬻爵就从来没有禁绝过,只是我们被舆论误导了。
首先鬻爵是一种很常规的操作手段,每当朝廷出现经济困难,都会利用这个工具。比如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匈作战的需要,汉武帝多次公开鬻爵。
鬻爵其实没多大危害,毕竟爵位这东西无非就是一个称号,而买爵位的人付出的代价,对帝国的经济帮助往往能解燃眉之急。
卖官则不同,官是要参与到行政管理中去的,买官的人绝不是为了荣誉,而是回报,所以往往滋生贪腐行为。因此卖官的现象并不普遍,我们不能把卖官和鬻爵当一回事看待。
邓绥确实卖官了,但基本都是郎官和吏员。郎官是预备官员,吏员就是办事员,严格讲这二者都不算官,顶多说他们将来可能会成为官。
像邓绥这种卖低级别官职的情况,历史也不算少,其实也没必要太大惊小怪。
考虑到邓绥执政期间,东汉帝国“灭国”、“绝世”的窘境,卖官鬻爵,包括放弃西域,未尝不是断臂求生的手段,虽然痛苦也是迫不得已,还是那个标准,我们要看这个牺牲值不值得,如果卖官鬻爵的钱用来奢侈了,那就该批,否则这个痛苦就该承受。
综上所说,我认为和熹皇后邓绥配得上一个“杰出”的称号,她对东汉帝国的历史贡献值得后人尊敬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