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从弯腰割麦到坐等收粮】◆张庆余

作者简介

张庆余,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人。1975年被满硐公社聘为“半脱产干部”,1982至1999年任满硐乡文化站长兼报道组长;2000年至2001年任嘉祥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文字编辑;2003年至2013年任《今日嘉祥》报编辑兼记者;2014年至今任县级文化刊物《祥城祥韵》杂志执行主编。
多年来一直喜爱并坚持写作,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新闻通讯、散文、诗歌、小小说、戏剧、曲艺、杂谈评论、县域民俗、民间传说等作品多篇。其中部分作品获奖。现为嘉祥县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年初,文学作品集《乡情乡音》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从弯腰割麦到坐等收粮

“小满椹子黑,芒种要割麦”——这是我们鲁西南一带的农事谚语。不知不觉,再有半个来月,芒种节就要到了,我们这里收麦也将陆续开始了。

说起收麦,今昔两种情景,差别“天上地下”,让人感慨万千。过去收麦,乡亲们主要依靠手工来割,弯腰撅腚,累个半死。为了“抢收”,当小麦成熟后,生产队长便在头一天就提前安排好劳力,并让各人磨好镰刀,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打铃集合,赶到地里,催着大家趁天气凉快抓紧时间割麦;大家也明白,早晨割麦秸秆潮润,容易捆扎,不折穗头,少掉粒儿。于是都下劲地割。但是,秸秆潮润也有它的不好处,就是麦秆儿发轫,割起来不“脆”,镰刃不一会儿就由利变钝,还得在专门带来的磨石上再磨。割到日出三竿,太阳的火舌便“舔”得人们身上发燥,再加上麦芒的刺扎和叶穗上被弹震下来的灰尘的侵染,更感到浑身刺痒,鼻孔干呛。连擤出来的鼻涕和咳出的痰都是黑的。一些人还很容易鼻出血。第一次鼻出血的青年人,往往有些害怕,不知所措,有经验的年长者便马上告诉他,不用怕,用七七芽的叶子塞上就好。七七芽在田间随处可见,用来止鼻出血有神奇之效。

人们大都厌烦中午割麦,因为此时阳光最毒烈,晒得难受。但是为了抢收,中午还得照样割。生产队时期除了集体有大面积的小麦外,每户的自留地里大多也种植了小麦。有一年的麦收时节,赶上夜里有好月亮,我为了白天能多挣些工分而照样参加集体劳动外,便在月光下加班割起自留地里的麦子来。睏是免不了的。割到深夜,实在睏得支撑不住了,就躺在割下的麦铺子上眯瞪一会儿,精神稍一恢复就爬起来再干。有一次我为了夜里割麦能提神,还特意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清凉油,有睏意时就往眼皮上抹一点;另一样是小型收音机,像扑克牌的盒子那么大,装在褂头上的布兜里,一边割麦,一边收听。脚下割麦的“嚓嚓”声,也压不倒收音机里各个节目的声音,以此驱除着渐欲袭来的睏意。

前年,又到了麦收时节,真没想到,“过麦”竟变得轻松之极,前前后后仅用了俩半小时!

说来话长——大儿子家的那块二亩半责任田,种植的小麦已经成熟,而儿子在千里多之外的南方打工,离家太远,不能回来也值不得回来收麦,我就和孙子坐着儿媳在县城做生意用的货车,共同回老家收麦。因为头天晚上已经提前联系好了家有联合收割机的机主,确定次日上午10点开始收割,所以我们也没有太慌张,才于当天上午9时半来到老家,找出一些准备装麦子用的旧胶丝袋扔到车上,马上赶往田间。

几分钟后,机手开着联合收割机过来了,还跟来一个副手。机手娴熟地把收割机开进地里,隆隆的响声荡漾在田野。机车顺着南北向的麦田,从右侧割起,一趟过去就是两米多宽。金黄的麦穗连麦秆经过脱粒、碎秆过程,麦糠和碎秆吐出机外,麦粒存留在储备箱。收割过程中,我、儿媳、孙子根本用不着插手,只是坐在地头上等待装粮。收割机来回四五遭,仅半个小时的样子,就把整块地的麦子割完了。机手把机车开到紧挨麦田的公路,停在一旁,在机子的出粮口下边铺上专门带来的塑料编织大包片和簸箕,然后让我们拿口袋接麦子。撒下的麦粒掉在大包片上,兜起来用簸箕撮,再装入袋子。最后我们把全部装入二十来袋的麦子又装上儿媳开来的货车后,却一时为这些鲜麦子怎么晾晒犯起了愁——放在老家的房顶上晾晒吧,得留个专人伺候五六天,但家人现在都在县城里住,且都有事干,留专人伺候不容易。机手见我们这样犯愁,建议我们干脆卖给鲜麦收购点。儿媳问,人家收了鲜麦子咋办?他噗嗤一笑:“人家有烘干机呀。”我和儿媳都眼前一亮,忙问鲜麦收购点在哪儿?他告诉了我们地址。也该着顺心——来到收购点里,那里正好有个儿媳娘家门前的人在帮老板收购,双方见了十分亲近。他让儿媳把车开到电子地磅上,过磅后把麦子卸到指定地点,然后过车皮。最后,儿媳喜滋滋地到结算处领钱。

回城路上,我们算了算,这整个的“过麦”时间,从收割、装袋到卖鲜麦子,前前后后总共才用了两个多小时,感觉像做梦一般就过去了。要是在上个世纪,一家人收割这些小麦,从手工割、一抱一抱地捆、一地排车一地排车地拉,得用三天;拉到打麦场以后还不能马上打轧,必须晒上两三天;打下来粮食以后,还要拔到房顶上或摊到场面上,一遍一遍地翻晒。在外翻晒期间,夜里必须睡在粮堆旁,一防被盗,二防天气突变。这样,不连麦秸“合垛”程序,前前后后还得十多天。“十多天”与“两个多小时”相比,这是什么概念?这种时间上的巨大差别,全归功于机械化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啊,怎能不令人万分感叹新时代的先进和美好呢。

(0)

相关推荐

  • 【汗滴化雨伴笔耕】杨勃//山脚下的小屋之收麦(小说连载)

    山脚下的小屋之收麦(小说连载) ‌      山脚下的小屋之收麦(小说连载) 文/杨勃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逝去的爷爷和快乐的童年,并致激发我写作的可爱女儿.文中故事一部分为作者亲身经历,一部分是上一辈 ...

  • 王镜宾丨颗粒归仓的日子

    大火干炒熟了一大锅黄豆和玉米粒,用石磨磨出一堆细沙般的干炒面,被一阵风扬在空中,吹散开来,变成了三伏天的热空气,张嘴呼吸一口,炒面粉尘呛到鼻孔和嗓子眼,钻进五脏六腑里,又热又痒,不呼吸憋气,呼吸一口呛 ...

  • 【灵璧禁烧】回忆起那些禁烧的日子

    回忆起那禁烧的日子 文/秋冬之韵 踏上摩托全村绕,红帽流动劝禁烧,巡逻守护麦茬地,不辱使命响号召.前两年,我被抽到乡里,由一名教师变成了一名禁烧监督员,回想起那段时光,我觉得我们是在太阳下寻找&quo ...

  • 【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难忘当年割麦忙》

    [郭进拴原创]难忘当年割麦忙 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那个苏格兰高原的少女! 独自在收割,独自在唱歌; 停住吧,或者悄悄走过去! 她独自割麦,又把它捆好, 唱着一只忧郁的曲调; 听啊!整个深邃的谷地 ...

  • 山东作家‖【何日再见群鸟欢】◆张庆余

    作者简介 张庆余,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人.1975年被满硐公社聘为"半脱产干部",1982至1999年任满硐乡文化站长兼报道组长:2000年至2001年任嘉祥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文字编 ...

  • 山东作家‖【姥娘家的陈年旧事】◆张连勋

    作者简介 张连勋,笔名那慕汗.退役军人,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钱币学会理事. 姥娘家的陈年旧事 一 姥娘家和俺家同住一个村,两家离得近,住在同一条大街的南北两头.童年的时光里,我最喜欢跑到姥娘家玩 ...

  • 山东作家‖【两次助农活动的回忆】◆张庆余

    作者简介 张庆余,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人.1975年被满硐公社聘为"半脱产干部",1982至1999年任满硐乡文化站长兼报道组长:2000年至2001年任嘉祥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文字编 ...

  • 山东作家‖【父亲的梦想】◆吕方平

    作者简介 吕方平,男,1971年出生.济南市莱芜区汶源学校教师.爱好读书.写作.旅游.养花.     父亲的梦想 女儿考研成功上岸.在获悉被深圳大学"拟录取"后,我让她立刻电话告知 ...

  • 山东作家‖【春雨】◆唐永亮

    作者简介 唐永亮,日照市遨游车件有限公司.普通打工族,文学爱好者.热爱工作和阅读,在<黄海晨刊><作家地带><易稿><日照小小说><渔舟唱晚> ...

  • 山东作家‖【那棵垂柳】◆路明

    作者简介 路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90后文学爱好者,章丘区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和摄影,喜欢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来记录生活.诉说情感.热爱生活,写下的是文字,记录的则是人生.  那棵垂柳   春风拂面 ...

  • 山东作家‖【山在那里】◆闲云落雪

    作者简介 闲云落雪,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江山文学网逝水流年社团编辑.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微型小说月报><星星·散文诗><西南作家>& ...

  • 山东作家‖【触摸那片麦田中的风景】◆张英

    作者简介 张英,莘县张寨镇实验小学教师,我热爱这份工作,更愿意尽我最大的努力用快乐的音符,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触摸那片麦田中的风景 曾有一位作家说:"麦子 ...

  • 山东作家‖【一颗红心永向党】◆孙林凤

    作者简介 孙林凤,女,56岁,山东省乐陵市税务局退休,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有作品收录到<青年文学家><精短小说><山东散文><诗词世界><齐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