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大家吃才香

东西大家吃才香

申天亮

我从小顽劣,再加上弟弟、妹妹的拖累,很早就被父母寄养在离县城很远的偏僻的乡下和奶奶相依为命。

记忆中,奶奶是个坚强、聪慧、慈善的小脚老人。她身上时有补丁,却总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打小时候有记忆时起,我耳畔总是听到奶奶唠叨“东家的刘寡妇可怜,该送几个红薯”、“天凉了,邻居张大爷的老寒腿该加衣了”……这些絮絮叨叨的话,她总是惦记着左邻右舍的冷暖。

奶奶是个坚强的老人,听父亲讲,他六岁丧父后,奶奶没有沉浸在眼泪中,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打倒,没有被“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苦日子压垮,而是很快用她柔弱的双手接过了爷爷的担子、用她柔软的肩膀撑起了全家人的天空,她像家里的太阳和月亮,白天黑夜操劳着,喂鸡、喂羊,满山打猪草……她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很少向别人张过口,硬是咬着牙、吃尽苦,把喜欢读书的父亲送进了中专的大门。

奶奶是个勤快人,从我记事起,她每年总是喂两只羊,一只卖掉,为家里换回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须品。另外一只赶在每年的年根里杀掉。这个习惯一直保留下来,尽管后来父亲成家后家境好转几次劝说奶奶别再这样,可倔强的奶奶总说习惯了,有点事做着她心里踏实。其实我心里明白,这是奶奶爱父亲的托词,她不想成为父亲的累赘。为了不拖累父亲,她还是把这个习惯保留下来,直到去世的那一年。

每年杀羊的日子可是我小时候一年里最期盼的一天呀!因为这一天我不仅可以吃到一年都难以见到的羊肉,更惬意的是可以受奶奶之托,兴奋又小心地用两只小手捧着一碗碗香喷喷夹杂着羊腥的羊杂,为本就不大的小山村挨家挨户地送上热乎乎的羊杂。在那个物资贫瘠的年代,一大碗混杂着萝卜、白菜、粉条的羊杂,对于乡下人来说算是一顿美味佳肴了。记得第一次为街坊送羊杂的时候,我不明事理地抬眼问奶奶:“我家的羊杂为什么要送给别人?”奶奶笑笑,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这在村里就算好东西了,好东西大家吃才香!”

奶奶的小院有一棵苹果树,三棵梨树,还有六七棵高大的枣树,这些树木是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的天堂。顽皮的我们时常爬上爬下,在树上、树下捉迷藏、在树丛中“打鬼子”,找蚂蚁树下的洞穴、找虫子树上的家。一年四季这个小院总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乡下的秋天是美丽的,然而最美的景色,莫过于奶奶的小院。深秋时刻,红绿相间的苹果压弯枝头,枣仿佛是一片片红云飘在稀疏的绿叶间,个个娇艳欲滴,煞是惹人。其间偶有小伙伴忍不住“馋虫”上树偷摘几个,奶奶从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吩咐“小心,别摔着”、“等枣熟了,奶奶请你们一起来打枣吃”。慢慢的,小伙伴们不再摘枣,反倒成了看枣人。

最热闹的是打枣时的场面呀!奶奶早早让我把全村的小伙伴们请来,大一点的孩子上树用竹竿击打高处的枣树枝,稍小一点的则拿着竹竿在树下击打,每一竹竿下去,哗——,雨点一样密集的红枣从天而降,继而地面便铺上了一层红枣织成的红地毯,小一点的孩子们则在树下跳来跳去捡枣,不时有枣砸在小脑袋上,换来的是开心地笑,这笑声引来了更多的小伙伴,好像被砸到是一件幸福而光荣的事情呢!我们都笑成一团、闹成一片!奶奶呢,则拄着拐杖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喊呀、叫呀、说呀、笑呀……,那个热闹劲,几乎快要超过了大年初一响鞭炮时的喜庆。等所有的枣打下来,照例,小伙伴们都会无一例外地分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战利品,带走两大碗红枣。没有来打枣的孩子的人家,奶奶还是嘱咐我亲自把枣送到各家各户,偶有人问奶奶为什么要这样做,奶奶还是淡淡送上那句老话“东西大家吃才香”。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奶奶的慈善,不仅赢得了亲戚们的爱戴,更赢的了全村人的尊重,在奶奶九十岁寿终发丧的那一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为奶奶送别,其间的感动,我至今都难以用语言表述。

岁月沧桑,如今,善良的奶奶早已仙逝了,但那句经常挂在她嘴边“东西大家吃才香”的朴素的老话,早已浸淫在我的血管里,定格在我的脑海间,流淌在我的血液中。今天,已为人师、为人夫、为人父的我,每每看到我的两个孩子能为一起读书的同班同学在端午节回不了家时主动送去几个粽子,在中秋节为没娘的邻居孩子主动送去几个月饼时,我倍感欣慰和自豪,我觉得,这是对天堂里善良奶奶最好的礼物。我知道,奶奶的朴素语言早已在我的传递间,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了孩子们的自觉行动,内化为了一种人世间最需要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而这种精神财富又恰恰是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用多少金子都卖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每年的清明节,我总要抽空带着我的孩子们去乡下为已故的奶奶扫墓祭奠。其间,总也忘不了和孩子们去看看那棵依旧枝繁叶茂的枣树,因为那棵枣树承载着这个静漪、和睦的小山村“送羊杂”、“打红枣”的美好记忆,保留着一个乡下极平凡、却又及高尚老人的精神痕迹。

(作者系繁峙县教科局普教科科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