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总是对自己的父母发脾气, 对外人却很礼貌, 这是为什么? 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是原生家庭

我有一个朋友,前几天向我讲了一件事,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活了四十多年,那是我第一次感觉与父亲的距离是那样的近。”

朋友十五岁就独自一人出来打拼,因此性格也跟个男人似的,看起来大大咧咧,但心思却极为缜密,重义气,更看重感情。

朋友离过两次婚,上一次离婚的时候,她父亲在旁边教训她,说她应该怎样怎样。她当时的心情很难过,凝视着父亲说,“我十五岁就出来赚钱养家,这么多年来我让你操过心吗?现在我只是想要一个拥抱,仅此而已。”

结果她父亲说,“拥抱?拥抱有个屁用。”

点击加载图片

朋友与她父母吵了几十年,从她十五岁离家开始就一直争吵,一言不合就会对父母发脾气。但朋友对我们,却又诸多包容。

朋友说,“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你们比我父母更为重要。”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而朋友,显然是后者。

前段时间朋友的父亲去做体检,后来医院直接给朋友的父亲打电话,说是有可能是肝癌,但是需要进一步确定,做一个筛查。

那天朋友下班回家,知道了这个消息,本来是想着安慰安慰父亲。结果话到嘴边,变成了嘲讽。

后来朋友告诉我,“我本来是想安慰他的,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也许是这几十年来,我已经习惯了那样同他讲话。”

点击加载图片

后来朋友给她父亲买了一个按摩椅。要是在平日里,给她父亲买东西,一定会被她父亲臭骂一通。但自从朋友的父亲被体检出可能是癌症后,那天很出奇的是,她父亲没有骂朋友,而是默默地接受了。

朋友的父亲身高178,当过兵。“就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他老了许多,背影看起来也不再那么挺拔了,那一刻,我感觉离他无比地近。”朋友说。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自己的父母发脾气,对外人却很礼貌,有两点原因:

一、父母溺爱惯了,在亲子关系上,本能地向父母索取蛮横

过去的独生子女家庭有很多很多,这也导致了一批又一批地巨婴。

说实话,我也一直认为,目前的社会整体偏向巨婴化、低龄化。这与我们的教育和原生家庭是息息相关的。

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渴了要问孩子渴不渴;饿了要问孩子饿不饿;只要孩子愿意,就可以帮助孩子做任何事情。

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更不会体谅父母,自然就会对父母发脾气,只会一味索取,这样的不对等关系,其实不利用孩子长大后的人格形成。

点击加载图片

在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经过社会的捶打后,还是能够懂得基本的礼貌,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围着自己在转的。

但是一回到家,依然可能回到过去的那种不对等的亲子关系上。

因为他们知道,在社会上乱发脾气,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在家里发脾气,父母会无限包容我。

二、原生家庭的影响,与父母不和,或者有心结

原生家庭对长大后的自己影响到底有多深?

心理医生会这样问你一个问题,以便判断原生家庭在你的认知或者潜意识中,到底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如果现在让你回想起童年,对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让我来回答,我会想到这样一个场景:

当年我还在读初中,一次饭后我问父母什么是创业;当时父母听到我这么问后,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随后转化为一种嘲笑。

他们好像发现了十分可笑的东西,那眼神里带着轻蔑、不信、以及嘲讽。他们是这样说的:“就你?就你还想着创业?永远不要去想,这辈子都不可能。”

点击加载图片

多年后的今天,尽管这一场景我早已经抛在脑后,刻意不去回想。但每当我想起的时候,我总是心如刀绞。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创业如此执着的原因之一吧。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尽管我从未对父母发过脾气,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与父母的距离,也同样地疏远。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如同一张白纸降临到世间。对于父母而言,这张纸的底色是什么,是白还是黑,都由父母来决定。

当然了,有的人能够在后天的自我成长中,慢慢去疗愈;但不能否认的是,有的人,真的需要用一辈子去疗愈。

毕竟,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感同身受这个说法。

痛苦,是双向的。孩子对父母发脾气,也许孩子本身并不能察觉到痛苦,也许能够察觉到痛苦,但不管怎么说,父母一定是痛苦的。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