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夜间猝死,女多于男
夜间猝死,女多于男
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周 炜
夜晚的急诊科总是特别繁忙,除了外伤,心脑血管病、哮喘、慢阻肺急性发作以及急性胰腺炎等患者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心源性猝死因发病突然,睡梦中难以察觉,最让人防不胜防,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而且,它对女性的杀伤力更大。
在美国,每年约有32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我国发生率为41.84/10万,据此推算,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约54.4万人。以往研究发现,由于女性冠心病发病晚、男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较女性多等原因,导致男性猝死的发生率更高。比如著名的弗明汉研究中,55~64岁年龄组中,男女猝死发生比例为6.75:1,65~74岁组为2.17:1;发生时间多在凌晨6时至12时,17%~41%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22时至凌晨6时。
随着更多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发现女性猝死率虽然比男性低,但夜间发病的猝死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美国雪松西奈医学中心斯密特心脏研究所近日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分析了4126例心源性猝死病例后发现,男女发生比例为1.96:1,有22.3%的人猝死发生在22时至凌晨6时,而其中女性夜间猝死发生率为25.4%,男性为20.6%。
虽然目前造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从临床观察来看,夜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吸烟、慢阻肺、哮喘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率均高于白天猝死者。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小支气管收缩,肺泡通气量减少;睡眠状态下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对轻度缺氧反应迟钝;仰卧位膈肌上抬,肺活量减少,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夜间相对缺氧。据此推测,吸烟和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肺功能受损,在夜间更易出现低氧血症,是诱发夜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女性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其肺活量和呼吸功能均弱于男性,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性更高,由此导致女性夜间猝死风险较高。另外,女性较男性服用安眠药、抗抑郁和焦虑药的比例更高,这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易产生嗜睡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可导致夜间低氧血症,可能也是女性夜间猝死风险高于男性的原因之一。
超过80%的心源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引发的。因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其中公认的有年龄、性别(男性、绝经后女性)、吸烟、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久坐、A型性格等。这些危险因素中部分存在性别差异,比如左心室肥厚、吸烟、肥胖和室性心律失常是男性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肺活量降低、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则是女性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半数以上心源性猝死发病突然,无明显诱因。从复苏成功的病例中统计出的常见诱因有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饱餐、饮酒、大量吸烟、寒冷等,部分患者有近期加重的心衰、心绞痛、慢阻肺、哮喘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因此,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避免诱发因素,定期体检,积极治疗相关心血管和肺部疾病。另外,女性高危患者在服用安眠药、抗抑郁和焦虑药时应非常谨慎,一定要遵医嘱。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出现心脏骤停,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采取心肺复苏,能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