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郭沫若,群星璀璨的时代中创造文学的新天地

导语

“天才就像每一个人,但没有一个人和他是一样的。”

二十世纪的时候是文化繁荣的又一个时代,在这100多年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的文化巨匠,如鲁迅,老舍,郭沫若,巴金等等文坛匠人。其中郭沫若算的上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的优异程度不仅仅表现在了小说创作的研究中 , 还表现在历史,考古学等方面,并且都取得了累累硕果。可以说郭沫若的重要不仅仅在于他所写的小说,考察,更为重要的是在他对于文学的开垦上。他创造出了的一方新的文学天地,同时又对古典文化小说进行了发扬与传承。

郭沫若小说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他将中西文学相结合的同时又把古今文学的特点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来了西方流行的表现主义,还有我国古典小说传统浪漫主义的特点。我国的古典浪漫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浪漫主义文人以及作品,如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浪漫主义诗句,当然浪漫主义作家以及作品自然少不了郭沫若与他的著作。

一,郭沫若与浪漫主义小说

(一),古典浪漫主义的发展

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重点,在中原地区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别是在文化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古典浪漫主义文学浸入了诗歌的发展之中,产生了大量被称之为经典的诗集,除此以外还影响到了古今文学创作之上,给其他文学形式注入了新的灵魂,浪漫主义小说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浪漫主义小说是魏晋风度里开辟的一种的浪漫文学流派,在那时候就出现了一本叫做《搜神志怪》的浪小说,后来唐宋时期演义形式的小说兴起,再到明清时光怪陆离,想象奇异的神魔小说都为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不断开辟方向。

如果对于中原的浪漫主义文学进行追根溯源,那么屈原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在屈原的作品中,上可以同皓月争辉,下能畅游与天地之间,任何美好的事物的成为了他歌颂的对象,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不过文学的道路本就生生不息,文学的改革与发展本来就“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即使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浪漫主义文学依旧在不断的开垦新的方向。郭沫若对古典文学十分喜爱,这也使得他深受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这种影响是那个时期任何一位文人都具备的,毕竟屈原,李白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试图将其超越,却只能高山仰止,只不过郭沫若所受到的影响在那个时代中是最大的,或者说最受益匪浅的。

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对于郭沫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诗歌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重点,在文学中的地位是极高的,在我国的文化巨匠身上你都会发现,他们除了创作文章之外,写诗似乎好像也是共同的特质。郭沫若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诗歌中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色彩,此外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18世纪到十九世纪是中原对西方进行模仿学习的时代,科技是这样,文学也是这样。从梁启超倡导的小说改革开始,小说在国内的地位上升,大量国外文学的思潮就涌入中原。郭沫若在这样的环境中,却认为浪漫主义在我国延续千年,有着自己特有的魅力,不必再重新从外国输入。

(二),郭沫若的继承与发展

郭沫若并不是没有受到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只是在外国文学思潮的冲击下,他保持了中原传统浪漫主义的特点 ,并且在此基础上再度把浪漫主义小说创作发扬光大,再现昔日的辉煌。在郭沫若的小说作品中的古典浪漫主义小说体现在了很多的方面,归结起来就是梦境幻境上的描写,加上丰富的想象以及大胆的夸张。这些要素构成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容,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式。

在古典文集中,这样的创作方式随处可寻,即便是作为《左传》这样的史传依旧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的描写,在对帝王的生平记述中就含有中就许多,他们是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来表明主人公的平凡,从手法上来看这本就属于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而《搜神记》中也有着类似的描述,到了后来的小说之中出现的“黄梁一梦”、“南柯一梦”等词都是由于对梦境的描写从而为小说创造出成为了独特的美感。比如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就是写的对自己的想象。发展到了元杂剧 中 的《蝴蝶梦》、《庄周梦》等,后来的明清小说中的最为出名的便是《红楼梦》。通过梦境的虚拟反映生活中的情况,这是中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

到了郭沫若的作品里,梦境更是成为了他小说的一大亮点。在他笔下的主人公现实之中,难以实现的梦想都通过梦境来表达,梦境的寄托成为了对人物形象的一大烘托点。梦境也被用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进行表达,并且梦境中的画面都给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是郭沫若刻画的人物下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像在《月蚀》之中“我”的现实状况的凄凉促使下,梦见了自己了住在一所漂亮的西式房屋之中,但这所华丽的房子是用白骨堆积起来的, 通过描写这个梦境 , 将现实中资产阶级的对人民的剥削体现了出来。

在想象上面,浪漫主义作家从来都不会局限于自己的想象,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联想来对自己想表达的事务进行联想与幻想。郭沫若的小说中也对于这种手法进行了传承与创新, 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到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小说中主人公从自身到陶渊明归隐,再到贝多芬的联想,郭沫若“思接千古 , 视通万里 ”。他的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联想的引用都十分的细腻。在古代,文人喜欢非现实的想象这也是神魔小说的中流行以及兴起的原因,在非现实的想象中诞生了多少的令人喜爱的角色,腾云驾雾的孙悟空,《聊斋志异》中的各种富含人类感情的鬼怪,郭沫若的小说在这种基础上增加了现实色彩,将古代神话和与现代色彩的完美结合。

“夸张”作为其它一种表现手法,自然也是郭沫若小说不可缺少的。在他的笔下,人物以夸张的方式表现着自己的性格,其中并不是他过多的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是为了凸显人物所具有的性格进行的夸张描写。在《的塔》中的教授就是一个夸张的人物描写,在他身上有着许多人都有的癖好,然而他的癖好却严重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程度,在这点上郭沫若的任务是现实的,描写是夸张的。与古代小说中浪漫主义文学的显著表现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却也具有差别。

二,一脉相承的“发愤”

“惜诵以致憨兮,发愤以抒情。”是屈原在作品中对“发愤”的形容,到了后来司马迁的“圣贤发愤”成为了一种写作时候的一种精神。在我国中原文人的笔下,这种传统被确立,后代文人对这种精神的继承,出现了“发愤托志”“ 物不得其平则鸣 ”“悲愤积于中而始发为诗”。而在小说上也出现了“哀穷悼屈”“不愤不作”“孤愤之作” ,这就使得“发愤 ” 精神成为了中原文人内心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也是中原古代小说的重要特征。

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中,这种精神的继承者与传承人。文学是反抗精神的象征 , 是生命穷促时叫出来的一种革命。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郁郁不得志,小人不断陷害自己的时候出现的,《周雅》的出现是先秦诸子意图在周幽王是重建礼乐制度诞生的文学。而郭沫若时候中原内有分裂外有强敌,等等这些人的作品都是在受到压迫是的一种呐喊。这便是一种“发愤”精神,在郭沫若的《司马迁发愤》小说中,司马迁的隐忍与不屈就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体现。郭沫若小说中对这一人物的表现是想借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

郭沫若还以李白的同名诗《行路难》创作了一篇小说,在小说中以李白的诗句“大道如 青天, 我独不得出”抒发行路之难的同时,把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抵抗与抗争也加在了其中。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爱牟是一个经济拮据,备受欺负的人,因为经济问题选择搬回乡下,却不曾想房东言语羞辱,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爱牟直接把自己的帽子踩平,这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一种无声的“激愤”。到了《月蚀》中这种情感更加明显 , 小说中在各国租界各出现了“ 狗与华人禁止入内”的牌子,郭沫若把自己的民族愤恨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小说在郭沫若的作品中还有许多,这是一种文学的愤恨之情,更是民族的愤恨之情。

三,物以托志,言以抒情

物以托志,言以抒情,这是我国文人所注重的,中原文人的作品都蕴含着极大的抒情色彩,与外国文学不同的就是我国文学的抒情色彩极为强烈。这是我国文学的特征所决定的,诗经算是我国文学上最早的抒情作品,诗经中的作品是大量的诗歌,诗歌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就是抒情,这也是为何诗歌作为中原文学的一种主体,持续了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原因。抒情色彩充分的影响到了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的发展。

(图八,《诗经》图片)

诗歌之中的抒情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乐观,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仇家恨,到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人生坚 定执着的态度,到了郭沫若“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爱,以及试图冲破当时束缚的豪情。

而在小说之中抒情的运用虽然没有诗歌中的言简意赅,但是抒情的格调却不减分毫。就以四大名著来说,《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细致刻画,以及围绕它们之间发生的事情都在传递出封建社会下们的真实状况,以此来表现封建社会后期的腐朽;《西游记》我国神魔小说的巅峰,看似奇异鬼怪的人物确实构建在真实的人物之上,从逞强好胜的孙悟空,到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吃苦耐劳的八戒,以及敦厚善良的唐僧等等,映射出来的正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看似精彩纷呈的神话故事却反映的是人生百态;《水浒传》的108位英雄好汉的刻画里,他们都有人性上的瑕疵,但是却敢爱敢恨,反映出的不仅仅是英雄人物不畏强暴的精神,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这种特质。《三国演义》以其他不同,是根据完整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小说,但他同样也反映出了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图九,《三国演义》图片)

小说中为了传递出自己的抒情特点,在小说中会有大量的人物描写,以及一些诗的使用。到了郭沫若的小说里抒情通过文字的诗化来实现,《月蚀》中的 “温柔敦厚的古之人你们的性情真是一首好诗,你们的生命充实,把一切的自然现象都生命化了”诗化性的语言结合着郭沫若强烈的自身感情,使得情感在不经意间自然的流淌。这样的描写方式在郭沫若的小说中占据了许多的篇幅,将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郭沫若构建自己的文学框架的一个重要方式。

四,承前启后的郭沫若小说

(一),史传文学

文学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或者说文学的发展是人背人的形式,是通过后人对前人的文学进行总结吸收之后进行的传承与创新。郭沫若的小说与古典小说的关系就是如此,史传文学,思想探索等对郭沫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特别是史传文学,作为小说素材与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的,不断的影响着小说的发展。比如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三国演义》,还有根据隋唐五代史的改编的《隋唐演义》,诸如此类的还有许多。 提及历史传记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史记》, 历史与文学的合二为一,使得这部纪传体通史在在我国文学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特别是他的叙事文学,为后来小说中的叙事提供了经验的同时还提供了素材。

(图十,鲁迅画像)

历史传记也是20世纪时所有作家必读的经典,其中鲁迅作为郭沫若一辈子的对头,也曾给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崇高评价。郭沫若自然也对历史传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历史传记这种继承与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点是在郭沫若的小说中模仿历史传记模板十分明显,其次就是历史传记追求真实,而他的小说体现的恰恰就是这种精神。

(二),继承与创新

个人传记是郭沫若的小说中的重要描写方式,在他的小说中郭沫若喜欢对人物的整个经历,以及生活状况,生活中所发生的事都详细的写出来,这就如同历史传记之中,对于每个人物的记录与描写一样。这是郭沫若对于历史传记的继承,同时郭沫若在对个人进行叙写时,出来第三人称描写外,他还采用了“我”这一视角,对小说中的“我”进行自我称述。这就使得与他同代人的许多知名作家,在读了郭沫若的小说之后都说,郭沫若的小说是自我的小说。他在小说中将“我”的爱情路,生活史,描绘的精彩动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体现现实主义上,也就是史家所追求的真实,郭沫若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历史传记对真实性的要求不必多言,他是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进行记录,郭沫若的作品中许多的素材就是他自身经历的写照。郭沫若青年时期便远赴日本求学,思乡心切日加深切,后来在日本他便写下了 小说中的一首“阿母心悲切 , 送儿直上舟。泪枯惟刮 眼,滩转未回头。流水深深恨,云山叠叠愁。难忘江畔语,休作异邦游。” 这首诗以及说写的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心态,不如说写的就是他自己。另外在对历史人物所发生的过得故事上,郭沫若也力求真实,在《漆园吏游梁》中的庄 子任漆园吏是已经考证过的,这也是为何在郭沫若的小说读起来有一种读历史的感觉。不过历史就是历史,郭沫若的小说与历史的真实还存在这一定区别,这也是两者本质上的区别。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无论是取材于真实的史实, 或是虚构的故事 , 都具有逼近社会本质的特点。

结束语

郭沫若在对古典小说的传承与发展上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他的小说中既有古典浪漫主义色彩的高度还原,同时还融入了现代色彩。既有历史的高度还原的真实性,同时又不失诗化美。郭沫若对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为后人树立起来了一个标杆,是19世纪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有人说郭沫若是排外的,但其实不然,作为一个文学的先驱者,一个想着振兴民族,发扬民族文学的作家,他的高度必定是世界的。这正如郭沫若所说“艺术家总要先打破一切客观的束缚,在自己内心中寻找出一点纯粹来”,郭沫若做到了,他在无数的文化经典中,开辟了自己的航路。

参考文献

郭沫若短篇小说集·前言

论郭沫若的浪漫抒情小说

周振甫文心雕龙 选译·夸饰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批评史略

郭沫若小说简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