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生 | 落单

总第1377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二十年前的一个冬日,雪后新晴,阳光正好。我到天门会发源地东油村采风,遇到一个农村老汉,人称老田。

老田年约七十,中等身材,面目清癯,头发花白,但精神很好,披件破旧军大衣,蓝洋布的棉鞋棉裤,和其他几个老汉坐在街口喷闲话。听人说他当过兵,打过仗,于是混在人堆里,和他攀谈起来。

您哪年当的兵?

四七年,我十八岁。

当时咱县刚解放吧?

俺这儿已经土改了,我家分了六亩地。

您家以前没地?

往上推三辈,都是赤贫。像我爷爷那辈,本来弟兄俩,二爷三岁时,被他爹也就是我老爷爷领着出门,正赶上望仙桥庙会,俩人到了集上,老爷爷买个烧饼塞到二爷手里,然后拉着他上了桥,到桥中段时,趁人不注意,突然用力一推,二爷从桥上掉了下去,那桥三丈多高,河水两米多深,当时就找不到人了。

天啊,他亲手把孩子害了?

穷,养不起了。

一条活生生的命啊!

可不是。他觉得没路了。

弟兄俩留下一个,你爷爷。

我爷当了几十年长工,到我爹这辈还是不景气,我五岁时就跟着他逃荒,上了山西,在长子县一住七年。不是打工,就是要饭,直到土改才回来。

您当兵时,应该是解放战争后期了。

是哩。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在征兵。有送夫的,有送子的,敲锣打鼓,骑马戴花,还编成曲儿来唱呢。

唱的啥?

“好男去当兵,乡亲们齐欢送,保家卫国当英雄,全村都光荣……”别的不记得了。

这叫一人参军,全村光荣。

那是,军属的地有人帮种,优待得很。

当时正是国共交战的节骨眼上。

是哩,墙上到处都是标语:“保卫新成果,解放全中国。”

你报了名?

那还用说?不能让刚到手的土地弄没了。我加入的是陈庚的兵团,十五军四十三师。我们从山西长治打到焦作清化,又打到武陟木栾店,一仗接一仗,是从死人堆里趟过去的。

您属于步兵?

先在步兵连当战士,后来当通讯兵,再后来调到骑兵排,有一段,还当过张现阳师长的警卫员。

这经历,用咱林县话说,叫楔的硬。

必须硬。当兵就要当好战士,不能当孬种!

打了这么多仗,遇到过危险吗?

多了。在云南剿匪时,一颗子弹把我的帽子打穿了,再低半指,脑袋就开花。还有一回,腰间的水壶被机枪子弹钻了俩窟窿,再往里偏一点,也就没命了。在骑兵排时,我牵马渡河,敌人的炮弹打过来,一颗碰巧落在马屁股上,马被炸得血肉横飞,一块弹片飞入了我的背包里……

这叫九死一生!

说的不差。上了战场,谁的脑袋不是挂在裤腰带上?冲锋号一响,人人争着往前冲。我腿快,打的又凶,因为这,立过两次二等功。

来之不易啊,是披着血布衫换来的。

其实也没啥。打仗就要不怕死,怕死还打什么仗!

是这个理儿。

全国解放后,还没消停呢,抗美援朝来了。我是五一年到的朝鲜,当时是班长。有次师里开干部会,我看到讲话的是张现阳师长,便偷偷迂回到他身边,向他行了个军礼。他高兴地问我:“小田,什么时候赴朝的?”然后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好干。”几天后,我被提成了排长。

您真幸运,遇到老首长,官升一级。

我给他当过警卫,他了解我。

是给您表现的机会吧。听说您后来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我参加的是攻打“三九一”高地,是上甘岭战役的前奏。当时,我们奉命潜伏在敌人阵地的下方,结果被发现,扔下上百颗燃烧弹,战斗结束时,全连丢下五十多人,我们排的战士全牺牲了,只剩下我和一个副班长。

惨烈啊!

惨烈。之后不久,上级派我回国,到石家庄军校学习。

这是要提拔的信号吧?

不知道。但在学习期间出了一些状况,我和队伍从此失去了联系。

怎么回事?

先是牙疼。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了命。

真不差。他娘的,疼得吃不好睡不好,住进了石家庄和平医院。

地方医院?

是十五军的野战医院。治了一个月,差不多要好了。

可以归队了?

正准备回军校,又有了状况。家里来信,老母亲病重,因为慌忙,我直接从医院请的假,回来了。

这得回来,咱老家习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给你说病重的。

探亲一个月,母亲病情好转,我赶忙往回赶。结果到了石家庄,又有状况了。

啊?

和平医院变成了三十八军司令部,我们的部队转移了,去哪了,不知道。这里的首长答应帮我联系,说有了消息给我写信。就这样,我又回来了,等信。

让部队找部队,应该好找。

是啊。回家后,我三天两头往区里跑,问来信。区长说:“你甭来回跑了,有信来我派人给你送去。”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家里开始张罗我的婚事了,结了婚了,要生孩了,那信还没来。我没了耐性,归队的念头也渐渐打消了。

是不是那个首长把这事给忘了?

有人也这样分析,谁知道呢。

您应该出去找,不能坐等。

咱人生地不熟,哪里去找?

就这样落单了?

落单了。

太可惜了吧?

也没觉得有啥。当时的想法是,反正和平年代了,全国都在搞建设,我留在地方,一样做贡献。

当农民,大材小用了吧?

我当了村干部。红旗渠大会战,我参加了,而且是带着全村的民工参加的。大渠通水后,我又带人参加了三支渠的配套建设,干的也不赖,被评为先进。三年困难时期,林县到连池的公路动工,一个公社组成一个连队,我是小店连的连长,受到了县里的表彰。工程竣工后,组织上安排我到交通局工作,因为老伴有病,就没去。还是回来吧,我这后半辈子的命,就是土地。

您不简单,无论在哪,都能干出点名堂。

毕竟当过兵,不能让人笑话。

表面看落单了,实际上并不孤单。

农村也是个大集体啊。

不过,作为部队干部,本该有待遇的。你没有,不觉得遗憾?

遗憾啥?不就是生活上的问题?困难再大还会有打仗碰到的大?和那些牺牲的战友比起来,我幸运多了。

说的也是,新社会的新生活,他们永远也享受不到了。

有时做梦都会想到他们,像演电影一样,一个个出现在你眼前。特别是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些战友。

那场战争,据说损失了几十万人。

我们排有个战士,四川人,个子不高,文文气气的,打起仗来却像小老虎一样。我十分喜欢。攻“三九一”时,他就潜伏在我左前方的草丛里,五六步远的地方,我是眼睁睁看着他死去的。大火在他周围熊熊燃烧着,为了不暴露目标,他趴在地上纹丝不动,那火从头发着到衣领,从胳膊着到大腿,连枪托都烤焦了,噼噼啪啪烧了半个多小时,他愣是一动不动地挺着,就那样静静地去了。后来总攻时,我们是喊着他的名字冲上敌人阵地的。战役后,他成了全军学习的榜样。

这人是谁?

他叫邱少云。

讲到这里,老田眼含热泪,已哽咽难言。

周围一片唏嘘。

老田,全名田用才,民国十七年生,虚岁七十二,系林州市桂林镇东油村村民。

后记

本文撰写,参阅了郭布舜先生《邱少云生前排长田用才》一文,特以致谢。

作者简介

陈才生,林州人,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女性作者写作的奥秘》《李敖这个人》《李敖思想研究》《李敖评传》《才女之路》《用生命种诗的人——王学忠评传》《地摊上的诗行——王学忠诗歌研究》《红粉三千,我只爱一点点——李敖情爱纪》《我的江湖越来越小——李敖师友纪》等。

RECOMMEND
(0)

相关推荐

  • 【灵璧美文】老黄哥

    老黄哥 文/晏金福 老黄是我的堂哥,比我大一岁,属龙. 老黄哥的大名叫金盘,因自小家境贫寒,脸色蜡黄,所以村里人都叫他老黄. 老黄哥老诚持重,虽然只大我一岁,但是我自小就很听他的话,他也是我的保护伞. ...

  • [口述沂蒙抗战史]王培瑞:嫁给打鬼子的战士,我很自豪

    王培瑞(左)与王济海回顾革命生涯. 口述:王培瑞 整理:车少远 录制:<沂蒙风采>摄制组 麦地里躲避鬼子扫荡 亲眼见证鬼子的暴行 我的老家在葛布口村(现属安丘市石埠子镇),老伴王济海的老家 ...

  • 从头再来

    拥挤的地铁,人头攒动,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杀出重重包围,脑海中恍恍惚惚出现去年在朱日和的荒漠上开着坦克飞奔的场景,那股子杀气腾得又回来了,只不过从铁流滚滚变成了人海汹涌. 可这杀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因 ...

  • 陈才生 | 故乡的河渠 朗诵:申勇

    总第1365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故乡有河,也有渠. 河如带,渠如藤,它们是故乡的魂. 村南有桥,名愚公桥,桥下之水,叫母猪河.那是故乡唯一能称得上河流的河.桥南不远,有座石坝,长百余步,高 ...

  • 陈才生 | 双龙洞探奇 朗诵:胡劲松

    总第1357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民间传闻,林州宋老峪村有溶洞,美如宫阙,甚奇.己亥岁处暑日,偕友同往,一探虚实. 自采桑景色岭北去,穿红旗隧道,东行四里,即宋老峪.环围皆山,峰岭相衔,梯田 ...

  • 【好看短小说】陈才生丨傻子五常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傻子五常 □陈才生 /  文   五常是五保户,今年68岁,矮个,兔唇,跛脚,喜欢抄手站着,笑嘻嘻的,一副袖手旁观状.由于脑子不大灵光,人称"傻子五常". ...

  • 陈才生 | 唐晟农庄小聚之二十六不亦快哉(附《谷雨七续》)

    总第1406期 图|陈才生 版权©️归原作者 其一:夏五月,骄阳似火,大地生烟.梅子有旨,午时出发,赴林虑山果园小聚.想到要牺牲午休,昏沉赶路,顿感恐慌.乃要求推至三点.梅子闻之不悦,大谈光阴似箭人生 ...

  • 陈才生 | 古城逸事(小说) 朗诵:张诚

    总第1322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一座城市的记忆往往是从一个胡同一条街巷开始的,它的兴衰与浮沉,演化与变迁,就是一个又一个王朝政权的地标与印记,其中的喧哗与骚动,生死与悲欢,血泪与痛苦,迷茫 ...

  • 陈才生 | 伴山•石庐会饮记 朗诵:申勇

    总第1415期 图|曲海庆 版权©️归原作者 大峡谷西北有石庐,曰伴山.临峭壑,依青峦,悬于平湖之上.辛丑夏,五月既望,余偕友登太行屋脊,访林虑山房,品茶赏画,谈艺问玄,不觉日暮,下榻于此. 石庐石壁 ...

  • 陈才生 | 山中匪事

    总第1317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林虑山流传过一句谚语:"一升一斗一杆旗,圪娘锅滚满临淇集."说的是民国年间,此地匪患严重,其中为害最大者,有王奎生.牛光斗.阎多旗.张圪 ...

  • 陈才生 | 林虑山房藏石记

    总第1313期 图|郭运红 版权©️归原作者 吾闻斋号林虑山房者,安阳有二:一为南太行之孟新宇,一为洹上之郭运红,皆同道也.前者以画胜,后者以石名.往岁访孟君,为其丹青所撼.今春观红兄藏石,方知造化之 ...

  • 陈才生 | 常万能轶事

    总第1294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疫情刚过,常万能就死了.食道癌,六十八岁. 村里人说,这和他常年吃咸菜有关. 也是,每到秋末,他都会腌一缸萝卜,就米粥,就面汤,就黄糊涂.窝窝头--刚好吃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