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盐多的孩子长得丑?真正该担心的是这些啊!
前几日,有朋友给我转了篇“科普爆文”。一看标题,果然很吸引人:《吃盐多会让人变丑!》
点进去一看,才知其中玄机。原来,这篇文先是用了一个“4岁女孩因平时吃菜口味重,妈妈认为其脸上长雀斑与吃盐多有关”的案例作引子,加上亚硝酸盐的各种危害等等“科普知识点”,让人在生活中对“吃盐多”的产生危机感。
但较真的讲,第一,吃盐多少与长不长雀斑、雀斑会不会变深,真的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第二,亚硝酸盐和食用盐,完全是两个概念。
比起纠结“会不会让人变丑”,更值得咱们重视和担心的吃盐问题远不止此!
图片来源:blog.chw.org
爆文里对“孩子吃盐多导致长雀斑”的逻辑深信不疑,“医学解释:盐吃多了会长雀斑,是因为吃盐过多,体内水分减少,黑色素容易沉积在皮肤表层,脸上就会长黄褐斑、雀斑。”
“医学解释”个鬼哟!对此我只想说:这是一派胡言。
事实是,人体内有一套完备的机制维持自身的内平衡,保障身体中的水分会被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我们之所以会有“吃盐多体内水分会减少”的错觉,是因为吃盐多了,自然会觉得口渴,人本能地会通过多喝水来保持血液浓度(渗透压)稳定。但即使不能喝到足够的水,那肾脏也可以通过浓缩尿液来排除多余的盐分。
总之,要想通过饮食改变身体的内环境那是相当不容易的,等要让身体水分减少了,也快折腾出人命了。
图片来源:www.worldwidefamily.org
说回到4岁孩子长雀斑这件事。
雀斑是一种小色素斑,最常发生在皮肤白皙的个体。最早出现在儿童早期,累及日光暴露皮肤,夏季雀斑的数量、大小及色素沉着深度增加,而冬季则变小、变淡及减少。
肤色浅的人容易受日晒伤害,也更容易生雀斑,所以那个孩子可能原本就皮肤白皙,而“觉得雀斑越来越深”的根本原因,估计是没有注意防晒吧……
所以,单就长雀斑来说,家长与其纠结有没有多吃盐,不如给孩子从小就做好防晒工作。
至于怎么做好防晒,今天我就不详细展开了,感兴趣的妈妈可以点击《不要以为只涂防晒霜就够了,5S防晒法更靠谱!》一文探个究竟。
既然吃盐多不会让人长得丑,那是不是就可以随便吃了?当然不是!
吃盐多最大的问题在于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而高血压又是心血管和肾脏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
而且,高盐摄入对儿童的危害远不止此!
不仅仅是血压问题,还包括血管、心脏、脑和肾脏问题。
高盐饮食会损害血管内皮,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吃过多的盐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对压力的反应过度,经常处于高应激水平对身体恢复不利。高盐摄入量,即使血压升高幅度很小,也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长此以往,慢性肾病的风险就增加了。
也许这样的伤害在儿童期不太明显,但从小高盐饮食的习惯会持续到成年,这埋下的“炸弹”可真不少啊……
儿童的高盐摄入量还可能使个人患上多种疾病。
包括高血压、骨质疏松症、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胃癌和肥胖症。这些都可能在儿童期就爆发啊,我就问你一句:意外不意外,惊吓不经吓?
高盐摄入会导致尿中钙流失。
换句话说,吃盐多易缺钙啊!研究表明,盐对钙代谢的影响可以在儿童身上发现,并在成年后继续存在,这增加了以后的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尤其是女孩。
因此,我们建议宝宝1周岁之前的饮食不要额外加盐,1周岁之后孩子的饮食应该逐渐融入家庭饮食,这时不反对加盐。
WHO对成人饮食中每天摄入的氯化钠的建议是不超过5g(过去是6g),因为将盐的摄入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并降低成人心脏病和中风风险。孩子的食量比大人少一些,相应对氯化钠的摄入要求也要相应调低。
一般来说,当家庭里大人的盐的摄入符合WHO的健康建议之后,孩子和大人一起吃家庭食物,那他的摄入也是健康的。
由于我们国家饮食习惯普遍摄入盐都超过了WHO的健康饮食建议,所以,通常来说,给孩子做饭不能以成人口味判断,成人觉得味淡的食物,对于宝宝就已经咸了。
最好的办法是全家一起调整饮食习惯,将氯化钠的摄入降低到健康的水平,而不是仅仅让孩子搞“特殊”。
图片来源:home.southcn.com
我们反复强调,1岁内的婴儿食物中不需要额外添加盐。这并不是说宝宝不需要钠,而是因为宝宝可以从奶等饮食中摄取到足够身体所需的钠,所以不必额外添加。
1岁后仍要限制食盐的摄入,只要宝宝能够接受就不必可以添加盐。如果宝宝对食物兴趣下降了,可以稍稍加一点儿食盐,切不可按成人口味给儿童食品加盐加酱油加味精,培养出“重口味”的宝宝——重口味的危害,请参考本文。
那么,宝宝一天究竟需要多少盐呢?
可以参考由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关于食盐的每日推荐量:
2~4岁:每天少于2克;
4~7岁:每天少于3克;
7~11岁:每天少于4克;
11~18岁:每天少于6克。
同时,来自WHO的建议是:
1岁以内的婴儿不需要额外吃盐;
1~3岁的幼儿每天需要 700 mg 钠(相当于 1.8 g 食盐)。
但通常情况下,3岁内的孩子也完全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钠,如奶类、主食、肉类、绿叶蔬菜、水果等。
然而,即便我们密切关注和控制每日食盐的用量,钠的过量摄入却依然存在。这是因为,“隐形盐”在很多商品化食品中无处不在,如加工的肉制品、方便食品、市售零食、调味料等。
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含钠的食品添加剂,如果谷氨酸钠(味精)、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钠、枸橼酸钠、苯甲酸钠等,这些都会增加加工食品的钠含量。
图片来源:shilpsnutrilife.com
所以,要避开“隐形盐”的坑,咱们得学会查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也就是营养成分表。
钠含量是营养标签上的强制标示内容之一,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常见儿童食品中的钠含量,是不是超出你的想象?(见下表)
名称 |
钠含量 |
薯片 |
185mg/30g |
培根 |
640mg/20g |
方便面 |
2780mg/碗 |
话梅 |
2400mg/5颗 |
热狗 |
504mg/根 |
三明治饼干 |
285mg/100g |
腰果 |
243mg/100g |
儿童酱油 |
160mg/180ml |
拌饭酱 |
398mg/15g |
运动饮料 |
252mg/600ml |
蚝油 |
955mg/15ml |
值得注意的是,当用“份”标示时,每份的含量可大可小,不能简单看营养成分表中的数值,而应按照大多数产品每100克所标注的营养含量换算。
以表格中的培根为例,每20克含钠640毫克,嗯,大概就是这么薄薄的一片。
图片仅供参考,与品牌无关。
医生妈妈写在后面
我们用科学来指导饮食实践,是为了更健康、愉悦地生活。
当我们知道吃盐多的没好处还有风险,就认真参照建议做饮食调整就好。而那些想要通过造谣的方式来引发家长的重视,让人徒添焦虑,可以说是很坏了。
也许有的家长会担心,以前我给孩子吃得太咸怎么办?会不会有危险?
我想要对爸爸妈妈说的是:
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往往是长期风险暴露的结果,一小段时间没做好,并不会有多大危害,更不用整天担忧焦虑,以后改过来就好了。毕竟没有谁生来就是育儿专家,永不犯错,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