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针”报道被“封”,家长该如何识别靠谱的医疗?

三甲医院通过残忍的“封针”方式治疗脑瘫患儿事件持续了好几天,好多文章都被删掉了。

一切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2017年同样备受争议的“摇头爷爷”通过狂摇头、拧脖子的方式治疗脑瘫患儿,其场面令人震惊,令人愤怒,后来这个事情也不了了之。

“封针奶奶”和“摇头爷爷”分别来自两所医院都是省级公立三甲医院,有了这样的背书,谁会不信任?如果这类医院的某些科室、某些人员作恶,为了创收以治疗名义伤害孩子,一般家长又怎能辩识得出来?

这种情况也许我们不应该去指责孩子的父母,网络科普确实辐射范围有限,不保证所有人都能听到来自主流医学的发声,但我们依然有必要去做点什么。

恰好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知贝育儿班的用户转发的评论,让我触动很大。

育儿班从2016年第1期开班,到今天已经开了33期,为3000+学员带来科学思维的变化着实让人骄傲。图片中这位朋友所说的《如何识别靠谱的医疗》的课程由知贝医事委理事长刘欣医生授课讲述。

完整课程近三十分钟,在这里无法完全展示,所以整理部分课程内容跟大家分享:

所谓医疗,其实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那我们怎么去认识疾病呢?

首先,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其实受限于我们的知识结构,我们很容易受“以偏概全”的影响。就比如当你看到晕厥的人被掐人中之后醒过来,你不能就因此说掐人中能治疗晕厥。导致晕厥的原因很多,但目前没有一种晕厥是需要按人中治疗的。

实践也不一定为真。所谓“实践出真知”,确实没错,但实践是否为真其实需要看实验的方法及分析是否正确。比如,一位老爷爷吸烟几十年,现在活到了八十岁,我们不可以因此就认为吸烟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延年益寿,根据“幸存者”法则,这是个案,缺乏对照,无法确立吸烟与寿命的关系。

所以,“眼见”及“实践”有时候并不能确定事物的因果关系,医学界已有较成熟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科学确立因果关系的方法,对当代医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普通家长,可能没有条件去完全解读这些医疗研究,但我们可以培养识别靠谱医疗的能力,该如何进行呢?

1.学习知识,孕期开始到宝宝2岁是最好的学习时机,学习靠谱的育儿科普知识,先改变自己的育儿观,再辐射亲友。科普的辐射范围再有限,只要通过我们一点点的努力,终有一天会有质的变化。

2.靠谱的育儿知识可通过关注具备科学思维的医生、科普作家、医学或科普网站的微博或公众号获得。打开自己的小圈子,增广见闻。

3.国情化思维和国际化视野。

课程中,刘医生举了大量的例子让学员更容易理解这看似"复杂"的知识与观点,从而让学员更好地去建立“循证”的思维模式。
去年的“权健”事件、近几天的“封针”事件爆出,我们发现了太多的受害者的存在,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悲愤。或许,还有更多类似的事件如暗流般涌动。那么,学习如何识别靠谱医疗的能力太重要,不管是我,还是你们,相信都不想亲朋好友们成为“伪科学”的牺牲品。
所以,推荐大家关注几个网站,主要是各国医学权威机构的网站,里面的文章大多是面向普通家长,简洁易懂,部分网站只有英文版本,大家可以用网页翻译软件阅读,总体上都非常值得收藏使用。
(以下图片可分别点击收藏)  

1

2

3

4

5

6

7

8

关于这次的事件,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区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