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记硬背——学好语文的根基

对任何一个人来讲,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死记硬背。但是,这个观点可能有许多人不太同意,在他们看来,死记硬背乃是旧式私塾教育教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早已过时了,早已落后了。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

1.从语文的性质上讲,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所以,学语文就是学语言文字。那么,语言文字如何去学,才能很好地掌握它呢?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学好语言文字,关键是要积累丰厚、积累厚实,而积累的最佳途径就是背诵,就是死记硬背。对此,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在谈到自己早年的语文学习经历时,十分赞同。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回想起来,不是从当时的语文课本而来。基本上完全是在家庭的督促,环境的熏陶,从硬着头皮,死背硬记开始,渐渐发生兴趣,然后到接受,到受益,到深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矢志活到老,学到老的。”

2.我国三千多年的语文教育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背诵是学好语文的最佳途径,这里连“之一”都没有。比如,拿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存在时间很长、对我国古代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私塾教育来说,其教学的科目只有一种语文,其基本的教学方式就是背诵。这一点,我国著名美学家及文学理论家敏泽曾在他的那篇回忆他的语文学习经历的文章《私塾教育与我》中有过详细记叙。敏泽先生是这样说的:“私塾和后来出现的小学虽然性质上相近的,但课程和学习方法却有极大的不同:前者只学一种课程:古书,学习方法主要是背诵;后者却要分成语文、算数、体育、音乐等科。进入私塾之初,首先要学的是《百家姓》和《千字文》,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背熟之后,接着就进入了《四书》、《五经》的学习。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做到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

那么,这种背诵有没有用呢?是不是像时下那些根本就没有上过私塾,却大言私塾教育是落后的、腐朽的人说的那样,毫无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可以从敏泽先生的下面这一段话中得到证实。他说:“这之前的5年的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并且给我终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语文和文化教育。这5年私塾所学到的东西,说实在的,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4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由此可见,少年时代的背诵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

3.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它几乎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漫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前人总结出来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是经过历史的反复检验、反复淘汰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它自然也绝对比今人的方法要管用得多、有效得多,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它。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不难看出,死记硬背实乃学好语文的基础、根基。明了这一点,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背什么,何时背、怎么背。

先说背什么。从文学史的角度讲,值得背诵的内容主要是古代诗文名篇,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再到唐诗宋词,最后到元曲;散文从《左传》开始,到两汉政论文、史传类散文,再到唐宋古文,再到明代小品文,最后到清代的桐城派古文。我想,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只要有计划、有选择的组织学生这样一路背下去,语文教学想不提高质量都难。

再说何时背。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小学、初中阶段正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背下的东西,学生会记一辈子。错过了这个阶段,即使学生很努力,能记下的东西也很容易忘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背诵,笔者以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组织学生背诵古诗文,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如果能把这个任务完成好,就等于给学生终生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底子,学生以后的发展自会有强大的后劲。

最后说说怎么背。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人类的背诵活动基本上可分两种类型: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前者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后者其实就是死记硬背。就中小学生的实际的智力状况而言,要想把背诵的东西全部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的意见是,引导中小学生开展背诵,应当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为辅。这样做,既符合中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也符合人类理解能力的发展规律——即年龄越大,理解力会越强。因此,学生在背诵古诗文时,即使有许多地方不理解,但只要他们记住了,以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会融会贯通,这一点,无数前辈学人的经历就是明证。

最后,我们抄录一段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对语文学习中背诵的作用的看法,权当本文的结尾吧。李国文先生是这样看待背诵的:“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从做学生开始,背诵我们这个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这样持之以恒,不仅仅构成一生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你要是能背诵出一百首唐诗,比一首也背不出来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据科学家研究,人脑,只是不大的部分被使用着,更多的部位实际是闲置着的。因此,强记硬背,是增强激活开发脑细胞的再好也没有的手段。更何况古汉语的音节,言简意赅,古汉语的语法,短句多,长句少,复合句更少,是最适宜于记忆和背诵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