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乌梅
1、《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誌,恶肉。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誌,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
3、《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酸,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生津液,解烦热,止吐逆,除疟瘴,止久痢,消酒毒。又主皮肤黑点,麻痹不仁,去核用。
乌梅入肺者,《经》所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是也。肾则其所生者也,宜并入之。
4、《药性歌括四百味》:“乌梅酸温,收敛肺气。止渴生津,能安泻痢。”
5、《药鉴》:“气平,味酸,无毒。收敛肺气,扫除烦热,安心调中,治痢截疟,生津止渴,消痰益精。如恶疮肉出,烧灰敷上,恶肉立尽。”
6、《汤液本草》:“乌梅,能收肺气,治燥咳,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7、《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瘌,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8、《名医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
9、《本草拾遗》:“止渴……止吐逆,除冷热痢。”
10、《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蛔厥吐利。”
11、《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
12、《得配本草》:“酸、涩、温。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兼入足厥阴经血分。敛肺涩肠,生津止渴。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虚劳骨蒸,霍乱劳疟,蛔厥吐利,止血涌痰,醒酒杀虫。去黑痣,蚀恶肉。解鱼毒硫黄毒。
去核煅炭,敷疮蚀恶肉立效。其核中仁,能清妇人子脏风气积滞。病宜发散,疟痢初起者,禁用。
13、《本草新编》:乌梅味酸,气平,可升可降,阳也,无毒。收敛肝气,固涩大肠,止血痢,安虫痛。乃止脱之药,备之以敛滑脱可也。
按: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功。然效速者,取快于一时,往往有变生久病而不能愈,不可不慎也。世有夏日将乌梅作汤以止渴者,腹中无暑邪者,可以敛肺而止渴。倘有暑邪未散,而结闭于肠胃之中,及至秋冬,不变为痢,必为疟矣。乌梅治蛔厥,蛔上入膈,故烦而呕,用之即定矣。
14、《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味酸,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乌梅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肺主气,气平则降,所以下气。肝属木,木苦火炎,逆于胸中,则热而烦满;乌梅味酸,能收浮热,吸气下行,所以止烦满也。心者火也,木之子也;味酸气平,能平肝木,木和心自安也。
肢体属脾,脾为土,肝木克土则痛;味酸则敛,所以止痛;肝藏血,血枯则偏枯不仁死肌矣;味酸益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愈也。去青黑痣及蚀恶肉,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与肉也。
15、《长沙药解》黄元御:“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下冲气而止呕,敛风木而杀蛔。”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苹果酸、枸橼酸、琥珀酸、酒石酸、齐墩果酸,谷甾酸、熊果酸、芦丁、油菜甾醇、豆甾醇及胆留醇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构橼酸不得少于12.0%,乌梅炭不得少于6.0%。
作用:本品有收缩平滑肌、镇咳、止血、止泻、驱虫、抗菌、抗肿瘤、抗生育、抗过敏、抗氧化等作用。
药理:水煎剂有抗菌作用。对豚鼠的蛋白致敏及组织胺休克有对抗作用。此外,乌梅尚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