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学习柴胡桂枝干姜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提要】论误治后太阳病邪传入少阳证治。
【简释】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系小柴胡汤化裁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合用和解少阳之邪,加桂枝以散未尽之表邪;加干姜以助误下所伤之阳;加栝楼根以复汗下所伤之津;加牡蛎以消胸胁之结。因不呕故去半夏,胃气不虚故去人参、大枣之壅补,仍用甘草调和诸药。此亦疏利少阳之方,故初服正邪相争而见微烦,复服则表里之阳气通,汗出而愈。
【大论心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有无水饮内停辨
古今注家有的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证兼水饮内停。如唐宗海说:“已发汗,则阳气外泄矣,又复下之,则阳气下陷,水饮内动,逆于胸胁,故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水结则津不升,故渴。此与五苓散证,同一意也。”(《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此说似乎有理,实则无据。
第 96条小柴胡汤方后注加减法曰:“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仲景凡是治疗水饮内停之小便不利,皆用茯苓而不用黄芩。此方用黄芩,不用茯苓,说明无水饮内停。
再者,原文所述“渴而不呕”与第 74条五苓散证之“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者不同。此为汗下伤津之口渴,彼为水不化津之口渴,故此方不用半夏之止呕吐而用栝楼根甘寒生津止渴,亦小柴胡汤加减之定法也。
【验案精选】
1. 腹胀(慢性肝炎)
刘某某,男,35岁。缘患肝炎住某传染病医院。突出的症状是腹胀殊甚,尤以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法可解,遂延余会诊。切其脉弦缓而软,视其舌质淡嫩而苔白滑。问其大便情况,则每日两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之证。
辨证: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故大便虽溏而腹反胀。此病单纯治肝、治脾则无效,须肝脾同治,方可对证。
治法:疏利肝胆,兼温脾寒。
处方:柴胡 10g,黄芩6g,炙甘草6g,桂枝6g,干姜6g,花粉12g,牡蛎 12g。连服 5剂而腹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后用调肝和胃之药而善后。(《伤寒论十四讲》第 108页)
原按:本方由小柴胡汤减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干姜、桂枝、牡蛎、天花粉而成。治胆热脾寒证。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肝胆余热未尽而又伴有太阴脾家虚寒,症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而见少阳病证者,本方亦极合拍。
2. 乳癖(乳房纤维瘤?)
王某某,女,39岁,干部。1975年 3月 21日初诊。患者自述乳房胀闷不适已半年余。近 1个月来发现乳房有肿块,经前乳房胀痛加剧,肿块明显胀大;经后乳房胀痛减轻,肿块明显缩小。情绪郁闷时,胀痛加重,心情舒畅时,则胀痛暂缓。伴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经期、二便正常。
检查:六脉弦滑,舌体偏胖、边红如锯齿状、苔白有津。左乳房处上方有一肿块如核桃大,触之质坚韧,略有痛感,推之可移,边界不清。肿块近处,有黄豆大数粒小肿块。右乳房中上方稍偏外侧,有一肿块如大枣状,触之有痛感,质略硬。两腋下淋巴结不肿大。
证属:肝郁气滞,痰湿凝结,而成乳癖。
治宜疏肝清热,温化痰湿,软坚散结。
方宗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黄芩各 9g,桂枝、干姜各 4. 5g,天花粉21g,生牡蛎15g,炙甘草9g。每日 1剂,水煎服。服上方 20剂后,两侧乳房肿块全消,自觉症状消失而痊愈。3年后随访,未见复发。(乔保钩 . 《新医药学杂志》1979,1 ∶33)
【临证指要】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少阳病兼见“阴证机转”的胆热脾寒证。
本方可辨证治疗外感病较久与内伤杂病如慢性肝炎、胆囊炎、胃肠病、糖尿病、疟疾等及妇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