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葫芦巴
一、典籍摘要
《嘉佑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茴香、桃仁治膀胱气。”
《本草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饮片新参》王一仁:“性辛温,微苦。温肾阳,暖脾胃,治寒疝脚气。”
《得配本草》:“苦,大温。入命门。壮丹田之元阳,除冷气之潜伏。得茴香、川楝,治奔豚。(寒热气。)得荞麦、茴香,治疝瘕。得破故纸、木瓜,治湿脚气。配桃仁,治膀胱气。酒蒸用,或炒熟用。阴血不足者禁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性温,无毒,入肾、膀胱二经。葫芦巴,虽入肾与膀胱,考诸《本经》,无佐使不能独成功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苦、辛,气温,入足阳明胃、足少阴肾经,泻湿驱寒,破瘕消疝。胡芦巴苦温下行,治水土湿,腹胁满胀、寒疝冷瘕、囊坠脚肿之证。”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胡芦巴碱、龙胆宁碱、番木瓜碱、胆碱、薯蓣皂苷、槲皮素等,尚含脂肪油、水苏糖、挥发油、苦味素及酶类等。《中国药典》规定:含胡芦巴碱不得少于0.45%。
作用:本品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止痛、镇咳、祛痰、能调节植物体内激素含量平衡等作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