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石斛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甘,平,无毒。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
《饮片新参》王一仁:“色青,直梗有节。苦清香寒。养肝胃津,清热复液,解口臭。”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补虚羸,暖水脏,填精髓,强筋骨,平胃气,逐皮肤邪热,疗脚膝冷痹,久服厚肠胃,定志除惊。去根,酒浸一宿,曝干酥炙用。
石斛入肾,则专主下部矣。而又入胃者,盖以其味甘能助肾,而不伤于热,平胃而不伤于燥之故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甘,气平,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降冲泻湿,壮骨强筋。石斛下气通关,泻湿逐痹,温肾壮阳,暖腰健膝,治发热自汗,排痈疽脓血,疗阴囊湿痒,通小便淋漓。”
《药性论》:“主治腰脚软弱。”
《名医别录》:“无毒。主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惊。”
《药性歌括四百味》:“石斛味甘,却惊定志。壮骨补虚,善驱冷痹。(去根。如金色者佳。)”
《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
《得配本草》:“清肾中浮火而摄元气,除胃中虚热而止烦渴。”
《本草备要》:“甘、淡入脾,而除虚热,咸平入肾,而涩元气。益精,强阴,暖水脏,平胃气,补虚劳,壮筋骨。疗风痹脚弱,发热自汗,梦遗滑精,囊涩余沥(雷斅曰∶石斛镇涎。昂按∶石斛石生之草,体瘦无汁,味淡难出。置之煎剂,猝难见功,必须熬膏用之为良)。”
《本草新编》:金钗石斛,味甘、微苦,性微寒,无毒。不可用竹斛、木斛,用之无功,石斛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尤能健脚膝之力,善起痹病,降阴虚之火,大有殊功。今世吴下之医,颇喜用之,而天下人尚不悉知其功用也。盖金钗石斛,生于粤闽岩洞之中,岩洞乃至阴之地,而粤闽又至阳之方也,秉阴阳之气以生,故寒不为寒,而又能降虚浮之热。夫虚火,相火也,相火宜补,而不宜泻。金钗石斛妙是寒药,而又有补性,且其性又下行,而不上行。若相火则易升,而不易降者也,得石斛则降而不升矣。夏月之间,两足无力者,服石斛则有力,岂非下降而兼补至阴之明验乎。故用黄柏、知母泻相火者,何如用金钗石斛之为当乎。盖黄柏、知母泻中无补,而金钗石斛补中有泻也。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味甘,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厚肠胃。(酒浸晒)
石斛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土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甘平为金土之气味,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气降味和,阴也。
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则伤中。甘平益阴,故主伤中。痹者闭也,血枯而涩,则麻木而痹。甘平益血,故又除痹。肺主气,肺热则气上。气平清肺,所以下气。
五脏藏阴者也,阴虚则五藏俱虚,而不胜作劳,劳则愈伤其真气矣。五脏之阴,脾为之原,脾主肌肉,故五藏虚劳,则肌肉消瘦也。甘平益阴,所以主虚劳而生肌肉也。
阴者宗筋也,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石斛味甘益脾胃,所以强阴。精者阴气之英华也,甘平滋阴,所以益精。肠者手阳明大肠也,胃者足阳明胃也,手足阳明属燥金,燥则肠胃薄矣;久服甘平清润,则阳明不燥,而肠胃厚矣。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石斛碱、毛兰素、石斛酮碱、鼓槌菲等,尚含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成分。《中国药典》规定:金钗石斛含石斛碱不得少于0.40%。鼓槌石斛含毛兰素不得少于0.030%。
作用:本品有促进胃液分泌、延缓衰老、抗肿瘤、抗突变、抗骨质疏松、镇痛、解热等作用。
药理:石斛碱有一定的止痛解热作用,与非那西汀相似而较弱;石斛浸膏能刺激实验动物小肠平滑肌的收缩,促进胃肠蠕动,但高浓度反呈抑制;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其抑制能力似与刺激副交感神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