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振兴,制度先行!人才不出,创新为零!

一些人动不动就把创新挂在嘴上,仿佛嘴上喊一喊,再砸些钱创新就能够来!创新的动力在哪?在人才!没有人才,创新都是一句空话。可人才如何才能够脱颖而出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否则庸才当道,人才让道,中医的命运堪忧!

很多人总是借口中国缺乏人才而为自己的无能辩护!中国真的缺乏人才吗?当然不是!人才的核心是什么?是思想,而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哲学积淀,有着产生人才最肥沃的土壤,因此,中国从来就是人才济济的,只是这些人才难以在这个环境中脱颖而出,才造成了创新能力的缺乏。最显明的例子就是华人在国外的成功,中国人在国内是一条虫,到了国外,一下子成了一条龙。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个华人,都是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可他们却是在国外取得了成功。

我们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国的人才制度确实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当然,这也是历史的原因,中国历来就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人才的脱颖而出靠的是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使中国大量人才被埋没,造成了中国科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峰之后就再也没有大的创新,尤其是在近代,这种人才的匮乏直接造成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

中医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可看看它的基础理论,至今仍然停留在三千多年前的《内经》时代。中医为什么在今天沦落到几乎灭亡的地步?是中医不科学吗?当然不是,中医经过了人类历史上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实践检验,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可到了今天,还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懂得《内经》的精髓,要知道,中医最核心的理论仍然在《内经》当中,不懂《内经》,就等于把中医的灵魂弄没了,中医没有了灵魂,就成了行尸走肉,它的衰亡就是一种必然了。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当代真的没有领悟中医基础理论的人吗?当然不是,而是这些人根本没有机会脱颖而出。让我们看看那些大学里教授中医的人吧!他们当中有几个懂得运气学说,有几个能够说清楚阴阳五行,又有几个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让他们教中医,中医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最终使中医走向灭亡!

在毛泽东时代,大量民间中医走上大学教育的舞台,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式使中国的中医还保留了一丝生机,而与之同步的日本、韩国的中医则彻底地衰落。在那之后,日本、韩国的中医则异军突起,而中国的中医则持续地走向灭亡,到了今天,日本和韩国在世界中药市场占的比重远远超过中国,日本以占有率90%遥遥领先,而中国只有3%左右。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惨状!当然是管理上的问题,制度上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科学走上了西化的道路,中医学界也被少数西医化的中医所主导,他们根本不懂真正的中医,让他们制定政策,其结果就是中医教材整体西化,真正懂中医的人没有机会再去教授中医,导致了中医人才的整体断层!更可气的是中医资格认定制度,使大量民间中医被卡死,很多民间中医技术流失,到了今天,中医基本上已经走向了灭亡!

中医药是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唯一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现在却远远落后于日韩,让我们这个中医的发源地情何以堪?为了中国的经济转型,为了使中医药这个未来核心的产业能够发展壮大,领导层下大力气来发展中医。但是,发展中医不是简单地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让真正懂中医的人来掌舵,并由它来建立一个中医人才的竞争制度,因为只有他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人才,什么是假的中医人才,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中医人才才能够大量涌现,中医才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中医的发展来说,振兴之前,制度先行。没有制度,一放就乱,没有制度,一管就死。这个制度必须是能够让中医药人才真正脱颖而出的制度,可以这样说,这个领头羊的选择至关重要,选对了人,就能够制定出一个适合中医发展的制度,选错了人,还让那些不懂中医的当道,恐怕中医就真的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