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奉贤区.崇明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奉贤区.崇明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批次  公布日期  所在街道  地点  年代  类别 
柘林古文化遗址 保护地 1977.12.7 柘林镇 冯桥村奉贤盐场 新石器时代 古文化遗址
奉贤华亭海塘 第七批 2002.4.27 柘林镇 奉柘公路南侧 清雍正年间 古建筑
沈家花园 第八批  2014.4.4 南桥镇 解放中路502号 20世纪20年代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崇明学宫 第三批  1984.5.4 城桥镇 鳌山路669号 明、清 古建筑
唐一岑墓 第六批 1992.6.1 城桥镇 鳌山路 明嘉靖三十三年 古墓葬


1.柘林古文化遗址

主要分布在方竹港西侧,沪杭公路以南约300米处,为柘林乡冯桥村所在地。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70米。距今三四千年,出土遗物有黑衣陶残器、夹沙陶丁字形鼎足、长方形穿孔石斧、有段石 、柳叶形石镞等。系良诸文化遗址。对研究上海地区古海岸和成陆年代有重要意义。


1977年12月7日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奉贤华亭海塘

位于奉贤区柘林镇奉柘公路南侧,原长近二十千米,暴露段长约4.5千米,高2.5---4米,该石塘在1996年春公路降坡工程中被发现。


石塘始建于清雍正三年,竣工于雍正十三年(1725---1735年)历时整整十年。先由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轼设计并建造了鱼鳞石塘,其余的为土塘。雍正五年,雍正帝想到“波涛日夜冲啮,土石连接处历史不坚”,逐派巡抚陈时夏前来查勘,经过回报,雍正帝亲谕将华亭海塘全线该为石塘,并委任太仆寺卿俞兆岳总理海塘工程,余兆岳在技术上做了改进,采用铁笋、铁销把条石连成一体,使其异常牢固,在施工中先筑60丈(约200米)的石塘样板,令全线仿效。严格管理工程质量,直至海塘全部竣工。石塘面海处已发现监造及施工碑记五处,其中二处碑记分别刻有“长庆安澜”、“屹若金汤”等字样

石塘为奉贤人民造福了二百年,民国以后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奉贤人民没有遗忘它。1996年,石塘被批准为县(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6月3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沈家花园

位于南桥文化广场北侧,区人大常委会大门(解放中路502号)大院内,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奉贤全县留存至今唯一的一座园林。园主沈梦莲本是一名船夫,靠走私贩盐发迹,后受清廷招抚,先后任水师缉私营管带、松江军政分府统领、江苏省水上警察厅厅长等职。


民国末期所编《奉贤县志稿》记载,此园系“沈梦莲游宦归后建,北为宅舍,凡三重,为新型西式建筑;南为园,花木繁茂,石凳并列,为游览胜地”。沈氏为营造此园,当时觅地24亩,建造专窑烧砖自用,奉贤民间有山歌传唱此事。沈在上海帮会中有一定势力,因此,花园住宅落成不久,其女儿结婚,在园中大设酒宴,杜月笙等上海阔人也来祝贺。1937年“八一三”抗战中,国民党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坐镇南桥,主持浦东防务,常常在卫兵的伴同下,前往沈家花园洗澡,因沈家自备有小水塔供水,据说抽水的马达即是杜月笙所赠。同年8月下旬,郭沫若、夏衍、田汉等结伴到南桥时,张发奎又特意向郭沫若作了推荐。对此,郭老在《到浦东去来》(见1958年版《郭沫若文集》第八卷)一文中有明白的记述:“向华(张发奎)有意留我在他那儿多住一下。他说,有一家宏大的西式房子可以供我住,设备一切都完全,洗澡间不用说是有的。”这儿所谓“有一家宏大的西式房子”即指沈家花园中的主楼。这座房子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布局奇特。一般园林中的亭子通常建造在地面或山上,唯独沈家花园中有两座歇凉亭,却建在主楼三层楼的东南和西南两只角落,从而使整座主楼乃至整个园林显得新颖灵秀。


1937年11月5日,日机曾对这座建筑进行过轰炸,所幸一颗炸弹只炸毁了主楼北侧的几间平房,另一颗炸弹也只将主楼西侧的祠堂屋顶炸穿。1939年间,国民党忠义救国军曾放火烧去主楼屋顶,只得用稻草覆盖,因此民间有“塌皮当老爷(指日伪时南桥镇伪镇长徐晋三),楼房盖稻柴”之谚,但整座主楼基本无损。


解放后沈家花园成了中共奉贤县委和奉贤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虽屡经修缮、改建,但仍基本保持原有的园林特色。园中遍植腊梅、雪松、玉兰、月桂、柑橘、芭蕉、牡丹、月季、芍药等花卉树木,成了镶嵌在整个县城建筑群中间的一颗绿色珠宝,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时时驻足观赏。2014.4.4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崇明学官

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南门码头。崇明学宫是现今上海仅存的三座学宫之一。现址又称崇明博物馆,学宫基地原东长144.2米,西长148.3米,南北各阔80米,有殿、宫、堂、厅、祠、阁等建筑群,建筑艺术精湛。清代曾10次重修。民国以降,崇明学宫曾被小学和其他单位使用。经过近年来的三次整修,逐渐恢复了当年的格局,占地面积扩大至23.21亩,成为上海地区面积最大的孔庙。学宫主要建筑有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大成殿、东西庑殿、尊经阁、崇圣祠等明清建筑群,气势恢宏,规模壮观,徜徉其间,令人流连忘返。目前,古建筑明伦堂、仪门等修复完毕。


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庙学合一的建筑群。自宋、元至明代中叶,崇明诸沙饱受海潮侵袭,州、县治城被迫五迁六建,学宫也随之屡建屡圮。今之崇明学宫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知县唐世涵在城壕外东南隅重建,其后又经历多次修缮。民国初,学宫建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登云阁、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拜亭、敬一亭;儒学有大门、仪门、土地祠、洒扫会所、明伦堂、瀛洲书院、文昌宫、魁星阁、学海堂楼、教谕署、尊经阁、训导署、博文斋、约礼斋、斗级公所、训导署、博文斋、约礼斋、斗级公所等建筑。1913年起,学宫内开办学校,崇圣祠、尊经阁等均作校舍。1942年,日寇强占学宫,将儒学署改作营房。学宫大成殿和东庑西庑毁于战火。1946年后,学宫曾先后作校舍,古建筑被改成教室、宿舍和办公用房。1966年起,学宫又被县社队工业局、县科委等多家单位使用。


1981年5月,学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5月,又被列为上海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5.唐一岑墓

位于崇明县城桥镇东,鳌山路中段南,东门果林场西南处。占地面积2亩。墓台面积144平方米,用青石铺地坪。墓冢直径3米,高0.9米,墓冢前立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手书“明唐一岑墓”的石碑,石碑前置有一青石供桌,墓后建一座盖墙眉的照墙。墓台前有一条长20米、宽3米的青石甬道,甬道两侧分竖四块石碑,分别是清乾隆、同治年间以及1957年和1990年刻凿的碑记。在甬道入口处,另建一座高6米的花岗石石碑坊,两旁站一对石狮。墓地四周植有青松、黄杨、翠柏等常绿乔木,气势雄伟、庄严。

唐一岑,广西临桂县人。明嘉清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以举人荐任崇明县令,忠爱为政。时值县治新迁,土城刚筑就遭倭寇犯境,唐率军民奋起抵抗,击退来敌。次年5月,倭寇复至,千户高才私通敌人,引寇入城,唐率众与敌巷战,不幸以身殉职。为表彰其功绩,明嘉靖帝敕赠唐一岑为光禄寺丞,筑墓建祠于平洋沙旧城西南隅。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大学士樊鎏见烈士墓遭海水侵坍,尸骨暴露,出资以石棺盛殓,迁葬于吴家沙蟠龙镇。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知县曹文焕在墓地植树建祠。


195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57年,被列为省二等古墓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明县划归上海市后,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年动乱中,墓地建筑及绿化环境悉数毁坏。1981年5月,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县人民政府在城桥镇东门果林场西南征地两亩,1989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10万元,并负责新墓地的设计和施工。工程从1989年11月20日动工。1990年3月23日竣工。新墓地前有石牌坊,后有甬道、基石、风墙、墓穴和历代碑文,两旁植常青松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崇明藉书画家施南池分别题写墓碑和牌坊匾文。1990年1月17日,将烈士棺从大同乡迁葬于新墓地。同年4月12日举行竣工典礼。


1992年6月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