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利湿退黄:茵陈的功效与应用

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的幼嫩茎叶。刚生长不久,很柔软时采收的叫绵茵陈。茵陈采收有严格季节性,以初春采收的绵茵陈质量为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言:“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从中可知,若是过了季节还采收,就不能叫茵陈了。

《本草拾遗》:“因旧苗而,故名因陈。

张锡纯言:“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

一、茵陈的功效:

茵陈味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能清利湿热,利胆黄疸。被誉为“利湿退黄之要药”。

常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本草正义》: “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

《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长沙药解》:“茵陈通达经络,渗泄膀胱,性专去湿,故治发黄,并浴疮疥瘙痒之疾。”

《本草备要》:“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为治黄疸之君药。”

二、茵陈的配伍应用:

1.用于黄疸。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而退黄疸,凡湿热熏蒸而发黄者,常为主药。可单用一味,大剂煎汤内服。若见烦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难者,常配伍大黄、栀子,即茵陈蒿汤。若小便不利明显者,则常与五苓散配伍应用,即茵陈五苓散

黄疸之证,有阳黄与阴黄之分。

黄疸兼热证者,即为阳黄。如湿热黄疸,可用茵陈蒿汤;若是燥热黄疸,则可用栀子柏皮汤。湿热与燥热,犹如地之涝与旱,皆可令禾苗发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此即可分辨。

黄疸兼寒证者,即为阴黄。治寒湿黄疸,常以茵陈配伍附子、干姜等温中之药,即茵陈四逆汤、茵陈理中汤等方。

汪昂言:“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橘子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湿发黄,身熏黄而色暗。大抵至以茵陈为主,阳黄加大黄、栀子,阴黄加附子、干姜,各随寒热治之。”

《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

2.用于柔肝。茵陈得初春少阳升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可泻肝热兼舒肝郁,有“以柔克刚”之妙。张锡纯用镇肝熄风汤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证,常重用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板等平肝潜阳之药,同时再配伍白芍、玄参、天冬等养阴清热之药,再配伍茵陈、麦芽等柔肝之药,可谓“围点打缓”,多角度对症用药,实为组方之经典,值得学习。

张锡纯言:“茵陈禀少阳初生之气,原与少阳同气相求,性凉而能散,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其性颇近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3.用于湿疮瘙痒,流黄水等证。茵陈有清湿热之功,可煎汤内服,也可外洗。

三、茵陈的用法用量:

茵陈常入煎剂,少做丸散。一般常用量十余克。若做柔肝之用,剂量不用太大,几克至十余克即可;若为方中主药,利湿清热退黄,用量可用至几十克以上。

四、茵陈的应用注意:

若长期大剂量应用茵陈治疗黄疸,停药时应渐渐减量,过度一段时间,不可突然停掉,防止反弹。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非茵陈主治之证,医者须辩证仔细。

~

你向世人倾诉衷肠

为孤独品尽忧伤

你却从未发现

我在你身旁

~

——中医实战笔记20.7.21傍晚

#中医实战笔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