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爱的能力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反思
课文每教一遍,都有一遍的不同体会,也会有不同的教学调整。虽然达不到王君那种思想深刻、教学艺术独特的境界,但对于自己来说,也算是一个进步,心里还挺有成就感的。
今天在七班讲得不太成功,原因是备课没有充分地备学生,教完初四,再教初一,我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对于本课的概括故事内容和复述内容这两个要求。在七班是先复述,后概括,发现学生复述得不太好,耽误了很长时间,后来概括内容,发现这个对学生来说,更容易些。所以在八班,我调整了这两个教学任务的顺序,先概括后复述,学生完成得较好,尤其是复述。
对于父亲这个形象的理解,学生还是用一些比较空泛的词来介绍,比如沉着稳重等之类,我显然不太贴切。父亲这个形象主要是体现在教育子女上,应该从这个角度看说,但是以学生以往的经验,他们很少从这个角度评价人物,所以他们不知道从这个角度评价。
于是,我引导学生读了读父亲的话:“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可以想象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态度是轻描淡写的,对比一下如果父亲很紧张的话,孩子的心理会有什么不同?学生能领会到父亲这种态度可以缓解孩子的紧张心情,但是孩子的紧张心情并没有得到缓解,他哭着说:“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始指导孩子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鼓励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教育智慧和教育能力的父亲,他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既教给孩子方法,又给孩子信心。
分析至此,我忽然想到现实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我们经常说,为人父母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或是我们不要打击孩子,要给孩子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等等。但是生活中,不是光给孩子摇旗呐喊,孩子就能所向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就如同文中的“我”一样,别的孩子在悬崖上爬上爬下就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对“我”来说,却如同登天一样难,光对他说:“你能行!加油!你是最棒的!”他就能能力大增吗?这显然是不解决问题的,所谓的“鼓励”也只是“隔靴搔痒”!
班上的孩子成绩差异很大,有很多像《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的“我”一样,先天资质一般,不聪明,各方面的能力也不强,或是存在偏科问题,这些都是硬伤,这种差距会自然而然地生长成孩子内心的自卑。这种从能力到心理导致的落差,不是光靠鼓励,或是拜托老师多提问多关注,就能解决问题的。这需要给孩子实实在在的帮助,需要一点一点地补齐他跟别人的差距,才能让他真正地自信起来!
女儿数学学习能力弱,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我多方“寻医问药”,很多朋友都批评我:“不能总把孩子数学不好挂在口头上,应该多鼓励……”我当然也明白朋友们的好心,他们遵循的是“不给孩子贴标签”的教育理念,并不过错。但是我也试过,每当我在辅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她有进步,我都大肆表扬,但依然提不起来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现在我明白,教方法比鼓励更重要!我给孩子提供的帮助还远远不够,这当然也缘于我的能力有限,如果我是数学老师,我指导女儿学数学就有四两拨千斤的能力,她的数学成绩怎么会差?看看我身边的数学老师家的孩子,哪个不是数学成绩顶呱呱的?!
我们平时常说爱孩子,其实爱孩子也是需要能力的!你在对孩子爱的教育中有智慧、有方法,你的爱就有力量、有温度、有质量!你的孩子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爱,还有聪明、自信和强大!
回家路上,我和女儿讨论我们的课堂,女儿对我说:“妈妈,我都举手了,你怎么不叫我回答问题啊?我的答案跟你说的一样呢。”我说:“你说说看。”女儿说:“我想说父亲的形象是聪明。因为他不像普通的父母一样,自已把孩子救下来,而是教给孩子方法,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她又得意地说:“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吗?这是我从你们学校的一块宣传版面上的话得来的灵感,它上面写的是'愚蠢的老师只会给学生传授真理,聪明的老师会教学生发现真理’。”
哈,看看,这就是语文老师家的孩子,语文思维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