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要远离这种“心理主义”,否则你会活得很累,而且很难快乐

先来看一看,你做人做事有没有以下这些特征:

一旦觉得自己做不好或做不来,就不愿意去冒险,生怕任何细微的瑕疵都会打击到自己的自信心。

固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当中,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因为只有待在舒适区里,自己才能够表现得“完美无瑕”。

经常害怕自己遭遇失败,而神经紧张得连一般的工作都做不好,从而让自己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对自己诸多苛求,总是以最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却又生怕自己没有能力达到;总是对别人吹毛求疵,希望对方各方面都完美,导致不知道怎么和那些“普通人”打交道。

看到这些特征,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是的,这就是“完美主义者”。那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吗?

先不要急着否定,说不定在某些时候,在某些地方,你不知不觉地就成为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

如果你不确定,就先来弄清楚什么是“完美主义者”。

什么是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是对自己或者对别人所提出要求的一种态度。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心理倾向和需求。但正常来说,这种追求只是属于一种“自我激励”或者“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从而让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而已。

但是,“完美主义者”就不仅如此了,对任何事情都坚持那些“不切实际的完美”的目标,从不结合自身的能力、环境的条件,以及他人需要等不同情况进行考量。

只是一味地要求完美无缺。自己做不好,就责怪自己,贬低自己;别人做不好,就嘲笑别人,呵责别人,每天都在巨大的情绪起伏中度过。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做中学老师的,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的人。

刚入职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轮不到自己去做,但她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留给别人一个“完美”的形象,所以不属于自己责任的事,都包揽去做。

诸如学校公众号宣传文案稿子的撰写,教案PPT的制作等,无不在告诉别人:她是一个很优秀的能人。

确实,她的能力真的很优秀,不仅教学方式让学生很喜欢,而且教学质量也很高,其他的老师都对她赞叹有加,才二十岁出头,本领就这么高强了。

既然这么有能力,于是学校有什么事情,都交给她去做,学校的公开课每个老师都推荐她去上,学校的艺术展让她负责做监场和做主持人,甚至还派去其他学校做指导。

为了维持自己完美的一面,每件事她都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去完成,一旦觉得自己做不好,就茶饭不思。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好。

后来,有一段时间她吃什么都呕吐出来,肚子疼得不得了,实在无法工作,于是去医院检查,居然得了“胃穿孔”。

这是真事。

当时我就劝她,不要这么苛求自己了!有时候我们人啊,不仅要接受自己的厉害,而且还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就好比我写文章,业余时间在网上写了几年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认真去写,但有时候有些文章怎么努力都写得不够别人好,没有别人的阅读量大,我也没办法。

我就是这样的“不完美”,正因为这种不完美,才促使我不断学习,慢慢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已。

而不是用不切实际的方式,去强求自己把任何事都做得完美,一旦做得不完美,就痛恨自己的无能,就怨恨别人,让自己的情绪大起大落。

过度完美主义的人,除了会因为苛责自己和别人而导致情绪不好之外,还很容易因为所定的目标过高,又怕无法完成所带来的不完美感,从而导致自己做什么都思前想后、畏首畏尾的感觉。

这就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了。

完美主义的“害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完美主义”是对完美的一种极端要求。

那种倾向于自我完善、健康地追求完美,并且尽自己的努力达到高标准,从而体验到快乐的人,并不是完美主义者。因为这些人失败了,只会一笑置之,然后下一次再去挑战。

正如你给自己定一个“赚大钱”的目标,正常的人努力过后都无法赚到大钱,尽管会失望,但也知道自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而已。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修正好目标的方向后,又继续出发了。

完美主义者不是这样,他们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得非常高,完全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衡量的,而且明显带有一种强迫的倾向,要求自己去做那些很难做到的事情。

一旦做不到,就各种自我怀疑,各种意志消沉,最终否定了自己。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也就是说,完美主义者表面看来是非常自负,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是非常自卑。总是希望不断通过对完美结果追求的反馈,来证明自己的“能耐”。

他们很少会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而且总是不会感到知足,甚少去肯定自己。而这些特征,都只是做事上的表现。

在人际交往上,完美主义者为了维护自己“光鲜亮丽”的完美形象,他们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表现得非常小心谨慎。

他们不仅不喜欢别人对他们开玩笑,而且也不喜欢开别人的玩笑,因为这种行为,会损害到他们“伟光正”的形象。

跟别人聊天,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会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会给自己制定很多“条条框框”,以完美的准备去要求自己。生怕一句不恰当的玩笑,一句不得体的搭话,就让自己“颜面扫地”。

相反,那些在社交活动中放得很快的人,就很少关注自己的颜面。

不是说他们不在乎自己的形象,而是他们对于自身形象的塑造,不是那种“完美无缺”的样子,而是只要做好一些基本的礼仪准则,懂得尊重别人,不说一些低俗的话语,那么其他的行为就随意一点吧!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要求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开始的时候,他们担心失败而辗转不安,导致自己迟迟不去行动,总是在等待“完美”的机会和日子。

可是一旦遭遇失败了,他们就会异常焦虑、沮丧和压抑,想尽快从失败的境况中逃避,却从不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免失败后被人知道的尴尬。

可以说,这种心理倾向,导致自己每时每刻都活得很累,很难感受到外界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那怎么改变这种心理呢?

消除你身上的“完美主义者”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他们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跟自己在童年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贬低他们,而从不加以赞美,导致他们从小就在心里留下一个思想倾向:一旦做的事情不符合外界的某些要求,就是不好的,就会受到惩罚的。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我挑剔和自我苛责的习惯。

想要改变这种可怕的性格,就需要给自己重新树立评价自己的标准,改掉原来那种完美的、苛刻的、倾向于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的高标准。

而是用一种更为合理、更为宽容、更为积极的标准去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那怎么做呢?以下分享四个“处方”:

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相信你肯定会认同一个事实: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都是完美的。即便如“钱”这么厉害和受欢迎的东西,也一样解决不了世界上的所有难题。

所以,盲目追求一个虚幻的“完美感”,只会徒劳无功的。任何事情,只要符合我们当前的情况,就已经足够了。

例如你想成为明星,赚到很多钱,但你的外表缺乏明星的气质,那么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调整角度,从其他方向努力提升自己。

而不是执着自己的外貌,让自己陷入无法成为明星的消沉情绪当中。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会获得“第二次生命”。

二,正确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知你自己”。我一直以来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么一句话就被称为“名言”,太儿戏了吧!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才慢慢发现,认识自己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一个开着豪车的女人,穿得光鲜亮丽,但闯红灯后跟交警胡搅蛮缠,她认识自己吗?她不认知自己,她只觉得自己开着豪车很厉害而已。

一个有权势的人,仗着自己的权力,不断吸取别人的钱财,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满,最终让他锒铛入狱。他认识自己吗?他不认识自己,他只是觉得自己有权势很厉害而已。

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的人,会知道自己的缺点,会知道自己的品性、能力、兴趣爱好等,然后就会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从而让自己远离是非。

一个人明知道自己自制力不足,在努力工作的时候,就会远离手机、游戏这些诱惑,而不是觉得自己可以控制到自己,最终被外界的引诱拖累到自己。

这就是正确认识你自己。

第三,设定短期合理的目标;

事实上,当你不追求完美,而是只希望自己表现得不错时,反而往往会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成绩。

寻找一件跟自己能力匹配的事情,然后努力把它做好。然后在“做好”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挑战,再次努力把它做好。

这样一步一步地挑战自己和完成挑战,你不仅能够积累到自信心,而且还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种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做法,才是正确而健康的做法。

第四,学会排解自己不良的情绪;

情绪过分紧张和焦虑,都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我们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所以,当你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应当学会自我调节,通过积极的方式去排解身上的不良情绪。

只有这样,保持生活的规律和充足的睡眠,你才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一遇到不爽的事,就充满消极、负面的情绪,不断去抱怨。

总之,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现实,不要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同时学会排解失败带给你的负面情绪,用健康的方式“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当你做到这样子,你自然就能够摆脱“完美主义者”这个身份,积极快乐地过好每一天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