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为何安徽一个州城要迁到150里外,甚至借来邻府一个县当州治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距离江苏省的洪泽湖直线距离近50公里,如果说泗县之所以改成“泗”县,是和洪泽湖有很大关系,恐怕没有几个人相信。而真相却是泗县恰恰从距其70多公里、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城淮河对岸仅1公里的地方迁到现址的。
泗县和洪泽湖的位置
在泗县县城迁到现址之前,泗县还是安徽省的泗州直隶州,而今天泗县县城则被称为虹县,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还得从泗州最开始的所处位置说起。
泗州城在迁到现址之前,和盱眙隔淮河相望,相距仅2里。泗州城始建于宋朝,旧有东西二城,均为土筑。明朝初年在土城上覆盖砖石,并合为一城,汴河横贯其中,周围长约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有东南西北四门,角楼、敌台各六座,警铺四十五所,月城六座。
明朝泗州和盱眙两城仅一河之隔
泗州在隋唐北宋时是南北交通孔道,商贾云集,户口殷繁,有“南北会要”天下“名都”之称。据明朝《凤阳府志》记载: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萃,形胜之区也。
无论是从唐宋还是明朝的描述来看,泗州都是一个交通便利、物产丰饶之地。唐宋的大诗人、文学家白居易、李绅、陆龟蒙、韦应物、朱庆余、皮日休、苏轼、王安石、梅尧臣、张耒等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但是这一切的美好却在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河入黄海之后,划上了休止符。
宋、金以淮河为边境,泗州、盱眙分处两国
黄河本来流经山东、河北等地,并不经行泗州。由于宋、金时两朝的对峙、战争,黄河无人治理,甚至还有宋人“以水代兵”阻止金兵南下,1194年黄河一改之前入渤海,而夺淮河入海口入黄海。多泥沙的黄河淤塞了大小河流,众多湖泊、陂塘被淤废。正常的水系被破坏,泗州变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明朝的泗州城是在不断地被水淹、修复中不断渡过的。
盱眙县北侧河道里的“旧州城”
万历时,动用各府州宫库银八千多两刚修好城池,就被淮水溢灌,城根长期被水浸,城墙上的砖、石也慢慢掉落,城墙之外壕沟水内的水高于城内,为防止水进城,东、西、北三门被堵住,只留下南门能到达州署。宋时来往于汴河上的漕船,在明弘治间也不能通过北门水关进入城内。崇祯四年,水灌州城。为此,州民先是在城内排水,然后把街巷填土垫高,随后再封堵城门,还在外城修建护堤。但人力手段终归有尽,而洪水之患却无穷,水位年高一年,终致城门常年不开。城外的农田,则早已一片汪洋。终年的潮湿,又孳生出蝗灾与疫病。
虽然泗州的洪涝灾害严重,但是自明朝开始,为了维持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朝廷对黄河实行南分北堵的方略,即在黄河下游南岸听任黄河分道南下,循淮河入黄海,借以分流洪水、削弱水势,不采取任何筑堤挡水措施。另外为防止运河被泥沙淤塞,采取了“筑堤束水”、“蓄清刷黄济运”的措施,人为利用淮河来水扩大洪泽湖的面积和高度,想用洪泽湖的水冲刷黄河泥沙,保证大运河的通畅,但实际上黄河流量远超淮河,致使淮河的清水非但不能冲刷黄河水,反而黄河常常倒灌。
如此一来,泗州城的覆没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了。清朝的康熙十九年(1680年),因淮河水势过大,洪泽湖水位创下新高,泗州城终于被淹没,人们被迫放弃了苦苦抵御洪灾几百年的家园,州治迁到了一河之隔的盱眙县。
清朝泗虹疆域图
盱眙县毕竟在淮河之南,位于整个州境偏南区域,而且原来泗州旧城与盱眙仅隔河面二里,用船只交通极为方便。但是自泗州城入水之后,淮河与洪泽湖相通变得极为宽广,风浪较大,只有在顺风时才可以渡船,和过去已大不一样。造成“官吏稽查缉捕、堪验催征,及小民之诉状纳粮、守风待渡,往往守候需时,或有远从定远、凤阳、五河绕道五六百里,始得达者。”等情况,官员办事、州民告状、交纳税赋极为不便,最远的要绕道5、600里才可到达。官员隔着数十里的水面“遥控”治理,极为不便。
清朝泗州总河图
并且随着官员管理不便,借助于盱眙、天长、五河三县之间的险要水路,盐枭也出没其中,因此,在雍正二年总督查弼纳奏请升泗州为直隶州,管辖盱眙、天长、五河三县。
州治长期在盱眙县也不是个事吧,于是就有了在双沟或者包家集两地建城设治所的设想,但双沟虽然地势广阜,还有面积广阔的水面,便于交通,只是居民太少,不及万户,还达不到建设州城的标准。
乾隆四十二年,巡抚闵鹗元以《裁虹并泗奏疏》建议:
今查有凤阳府属之虹县,本系邑小事简,与泗州壤地毗连,以臣愚见,将虹县一缺裁去,一切版图民赋均归并泗州。管理即将虹县之城改为泗州直隶州之城,则衙署仓库、坛庙一切可不改移,而且通计两州县合并为一,其地方之广袤,田赋之多寡,较之安属六安、凤阳、合肥等各州县亦属相等,并无鞭长莫及之虞。如此一转移间,则该州管辖地方并无河湖阻隔,一切公事均得气脉相通,官民两得其便。该州本系繁缺,向系在外拣选升调,其向隶之盱眙、天长、五河三县仍归该州就近管辖均毋需要另议更张。
清朝末年的泗州直隶州
大意是,在泗州的北方是凤阳府的虹县,面积不大,事不多,所以建议将虹县裁撤掉,和泗州合并,虹县的县城作为泗州直隶州州城,城内的设施也不用重新建设,直接就可以用了。并且泗州、虹县合成一个,地域面积增加、人口增多,和安徽省的六安、凤阳、合肥等府州相比也差不多,这样一来就可以管理起来顺畅,官民办事也方便。
朝廷同意了这个建议,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虹县被撤,成为泗州的虹乡,泗州州治迁到原虹县。至于迁州治之后的效果,知州张佩芳在《移泗州治记》这么描述:
乾隆四十二年巡抚闵公以治隔淮湖控驭不便,虹最近泗,请裁虹为泗,版图民赋一并于泗,而以其城为州治,四十五年,余由寿迁泗,士民请曰移治三年矣,两地之人称便,皆抚军之赐。
光绪年间的泗州州治,也就是以前的虹县县城
张佩芳于乾隆四十五年到泗州当知州时,州治已迁了三年了,两地之人都称方便,并且感叹是巡抚所赐。由此可见,这个结果是皆大欢喜的。从此泗州州城也远离了洪泽湖和淮河的侵害,到民国初年,泗州成为了泗县,直到今天。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