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门晓锁响朱扉
宏伟坚固的城门,华贵壮丽的宫门,森严肃穆的衙门,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之门的重要类型。与纷繁多样的民间建筑之门相比,其承袭定制,表现出更为浓厚的伦理色彩和鲜明的等级观念。
《黄帝宅经》云:“宅以门户为冠带。”在这些冠带之中,最为大气的当属官式建筑之门。其中,又以城门、宫门、衙门为代表。在这些门的构建过程中,维系社会秩序的礼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门的大小、颜色、数量、形制与装饰。
内九外七皇城四
如果我们乘坐北京地铁,便会看到许多以“门”命名的站名。尤其在2號环形线路中的18个站中,含有“门”的站名即有11个。这是因为其走向与原北京内城墙基本重合。线路中的西直门、阜成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前门(即正阳门)、宣武门,加上积水潭附近的德胜门,就是曾经老北京的内城九门。它们各有不同的用途:正阳门是内城正门,为皇帝出入和使臣朝觐之门;宣武门走囚车;阜成门走煤车;朝阳门走粮车;崇文门走酒车;西直门走水车;东直门走进京货物;德胜门为征战出兵之门;安定门为征战收兵之门。
早在先秦以前,我国就有了城池与城门。作为城市的防御建筑,其不仅具有抵御敌人、野兽入侵的军事功能,还有防洪排涝之效。城门作为城池防御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城市交通的出入口,也是战时攻守争夺的主要目标,因而结构多重且复杂,一般由城楼、城台、城门洞组成,有的还增设瓮城、箭城、闸楼、护城河等加以防护。在一些大城市或地处战略要地的城市,常建有双重或三重城墙,宫城之外又有内城与外城,其间的距离增加了防御进深。多层、复合的城门体系体量宏大,坚固凝实,集阻挡、据守、掩蔽、攻击、防洪、御沙等功能于一体,默然驻守着城市,维护百姓生活的安宁。
北京旧城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这与其城市区域布局有关。明清北京城依托中轴线而呈现对称分布,从外至内依次划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外城七门,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和西便门,这些门构成了北京城的外围,是百姓出入之门。皇城四门指的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是文武百官进出宫廷之门。如今,这些门中,有的我们仍可看到它们的遗迹,更多的只能从名字中窥见过往。它们构成了北京作为巍巍古都的沧桑历史,也向我们展示了恢宏的城门作为一道道坚固的屏障,显现出的城市威仪与民族风采。
九五之尊
汉儒郑玄为《周礼·天官·阍人》作注曰:“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五门指的是皇帝所居宫城出行的五道大门,从外到内依次为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皋谓远,雉寓文明之义,库谓藏,应意为“居此以应治”,路取大之义。《古今图书集成》中的记载与郑玄记述的顺序略有不同,将库门列为第二门,雉门列为第三门。
此五门之制长期为后代帝王所遵循,在宫城营造中充分运用。明清更是将其发展到了极致,在北京的脊梁—中轴线上,规模宏大的紫禁城被分割成五段,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在清代时分别对应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层层院落递进,尽显威严。每一重宫门的规格、形制、命名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出入制度严明。如午门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五个门洞各有用途:当中的正门为皇帝专用,此外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由此进入,另殿试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由此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进出;左右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朱色是宫门以示皇室尊贵的重要特征。据《明会典》记载:“(王宫)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朱户还被纳入“九锡”之列,九锡即天子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以表彰其殊勋茂绩,是天子对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
除颜色外,门钉和铺首也是区别宫门与其他建筑等级的重要元素。门钉源于加固门板的工艺需要,后逐渐被赋予更多装饰意义。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以九为尊,因而宫门门钉通常为九横九纵共八十一颗。金色的门钉固定在朱漆大门之上,既保坚固,又壮观瞻。与此相对,亲王府纵九横七,世子府纵九横五,公门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
铺首,是具有驱邪意义的建筑门饰,常作虎、螭、龟、蛇等形,造型精美。宫门多用龙头、铜质,取真龙天子之意。与其相对,亲王和公王则用兽面、铜环,公侯及一二品官员用兽面、锡环。三品以下官员不能使用兽面铺首,仅以素面底座添加门环,三品至五品用锡环,六品至九品用铁环。朱门、龙头铺首、铜钉,成为当时社会最高等级的象征,封建礼仪秩序被凝固其上,尽显帝王之尊。
衙门六扇开
衙门,为古代官署称谓,本作“牙门”,原指在军营门外放置猛兽的爪牙,后用木刻或牙旗代替,以象征武力,后移用官府。“牙”字逐渐讹变为“衙”,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自宋以降,则彻底取代牙门成为官署代称。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人们用六扇门代指衙门。这一称谓的由来,实则与衙门的大门设置有关。衙门外墙唯一的出入口是位于正南方位的大门,谓头门,其形制为屋宇式,无论州县,皆为三开间,每间各安两面黑漆门扇,即为六扇门。门前有照壁,两侧有八字墙,门口放置一对石狮,有的州县还将门屋升高为两层或三层的门楼,兼为全城报时的鼓楼或谯楼。
从大门走进衙内,其第二道门谓仪门,仪取威仪肃穆之义,其内即为处理政务的大堂院落。仪门亦为三开间,平时紧闭,待高级官员视察时才会打开以示欢迎,平时即从左右两侧便门进出,自东侧入,由西侧出。
继续向前至衙门北端为官员住所,其出入之门位于府衙的最北侧,谓宅门,通常守卫森严,亦常年关闭。这里仅限官员与其家眷及自带奴仆居住,衙役等皆禁止出入宅门,以防私相授受。宅门的形制被限制在三开间以下。东侧门扇上有望孔,设转桶。转桶一半在门外,一半在门内,如有客来访或有公文、信件需要递送,要在宅门外将文书放入转桶内,由看守宅门的皂隶敲响梆子,再由宅门内的门房将转桶转向府内,取出文书呈送给官员。除大门外,衙门的外墙上禁止另开门洞,院落内则可根据需要自行增减。
河南南阳内乡县衙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衙之一。县衙大门前有一青砖照壁,其上雕有犭贪,传说其为天界的一个神兽,生性贪婪,用以警示官员戒除贪念,清正为官。照壁对面有牌坊,名曰“宣化坊”,为知县宣讲圣谕、教化百姓之所。大门为黑色三开间,其屋檐以青砖铺就,装饰押鱼、天马、海马之瘠兽,寓意兴云作雨、镇火防灾。
门者,幕障卫也。对于城门、宫门、衙门等官式建筑而言,门除了原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了昭示礼制等级的重要作用。在中华文化数千年的浸润下,门已不仅仅是建筑艺术,更是我们可以触摸到的历史,是厚重而辉煌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触摸长安城冷硬的门墙,触摸紫禁城朱门上的铜钉,触摸一县之衙斑驳的黑漆门板,好似完成了与历史的联通,让我们得以望见昔日门的巍峨与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