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属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为何会苦大仇深?

在苏联时代,这两个中亚国家都是加盟国,苏联宪法规定,各个加盟国享有主权国家地位,可以独立行使国家权力。

但是,随着后来苏联国内和国际形势变化,各加盟国共和国主权地位从未得到真正实现。

所以,苏联时期,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不是主权民族国家,而是苏联的两个行政区。

这样一来,两国的边界,实际上也是一般意义上国内行政区之间的划界限,并不具备国界的功能。

两国之间的边界诞生于1924年10月,在此之前,两国都属于沙俄时期在中亚建立的突厥斯坦总督区,后来苏联在经济发展计划中将中亚视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电力、天然气、灌溉、交通等网络。这样一来边界的划定同样也没有对人员的往来和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往来造成影响。

虽然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但还是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民族观念开始产生和发展。

1920年,列宁指示突厥斯坦政府绘制当地民族地图,标明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后来的哈萨克人)和土库曼人的分布情况时,由于没有提及卡拉-吉尔吉斯人(后来的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和突厥人,从而引起了这些没有提及民族的不满。

在划界之前,吉乌两族之间差异更多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吉尔吉斯人主要在山区以游牧为生,而乌兹别克人主要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其他绿洲过着定居生活。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和通讯方式落后,人们主要与生活在周围的人产生社会关系,所以人们更多的是对自己所属部族的认同,而民族观念淡漠。

但是1924年划界后,当地的部族领导开始用“民族”这个词来描述人们之间语言、经济和族群上的差异,再加上官员、学者、作家和当地精英的宣传,“民族”一词知名度越来越高,民族意识也随之增强。

其次,边界的人为划分造成了边界的争议和“飞地”的产生、边界的划分本来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但划界前没没有认真细致的准备,且在短时间内就匆匆完成了。

这使得两国之间的边界与传统居住区并不一致,乌兹别克人的费尔干纳盆地边缘地区划归给了吉尔吉斯人管辖,形成了跨界民族。

划界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产生了“飞地”。乌兹别克在吉尔吉斯境内有4块飞地,索赫、沙溪马尔丹、塔什捷帕以及乔卡拉加恰。而吉尔吉斯在乌兹别克也有一块飞地:巴拉特。

在苏联时期,由于边界属于内部行政区之间的分界线,所以“飞地”的存在并未对吉乌关系造成多大影响,但是吉乌独立后,边界和“飞地”成了两国争议的焦点之一。

当然不止这个问题,更严重的是水资源的争端。

吉尔吉斯斯坦93%的领土是山地,海拔也比较高,所以导致约有8100平方公里的山区别冰川和终年不化的积雪覆盖,占总面积的30%,这些冰川蕴水量大约为5800亿立方米。

大量高山积雪和冰川孕育了很多河流,所以吉尔吉斯斯坦的水资源相当丰富!

乌兹别克斯坦严重缺乏水资源,领土内有大约60%的区域为沙漠或者严重沙化,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和主要山脉和丘陵的地貌决定了它是一个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国家。

吉尔吉斯斯坦有丰富的水,但又缺乏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没水的乌兹别克斯坦,却又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苏联时期,两国之间共享水资源,经济发展统一规划没有问题,但分家之后,各自之间的短板就凸显了出来,严重制约了双方之间的经济发展。

2007年1月,乌兹贝克斯坦将供应吉尔吉斯斯坦的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55美元涨到100美元。天然气价格的大幅上涨迫使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不得不加大托克托古尔等电站的发电量来尽量满足冬天居民的用电需求。

而2007年夏天干旱,造成乌兹别克斯坦两国间就水资源分配上的争端,两国关系瞬间恶化。到了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把天然气价格从100美元涨到了220美元,为此吉方决心在纳伦河上修建更多的水电站。

这意味着乌兹别克斯坦的水更少了,于是乌方以停止天然气供应威胁吉方,乌方停止天然气供应后,吉国内天然气上涨到了240美元,自此之后双边关系不断恶化,陷入恶性循环。

因为资源、边界的问题,双方之间经常发生武装人员渗入的情况,边界冲突不断。

总而言之,本来大家百年前属于同一区域——突厥斯坦,但苏联划分行政区域,以及强化民族概念的原因,使得最终独立成两个在资源上相互依存,却又无法因利益走到一起而冲突的国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