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故事——康家巷里的故事
康家巷里的故事
刘述涛
在吉安城众多的巷子之中,有一条叫做康家巷的巷子。康家巷因有康文卿住在里面居住而得名。人们都知道康文卿是一位大富商,也是一位慈善家。如今,在吉安,人们提起康文卿,仍会树起大拇指说,康文卿可真是吉安城里的大善人。只要有人求到他的名下,他都会伸出援手,给予钱财。
现在还流传着省立吉安六中的校长向康文卿求助修建校舍,康文卿问校长,你要多少银元?校长说,能给3000块,那是再好不过了。康文卿问,你难道是就少这3000块银元吗?校长摇摇头说,哪里呀,我是怕说得太多,你会觉得我狮子张口,而不肯给我。康文卿说,你尽管开口,到底需要多少银元。校长说,要5000块银元。康文卿说这5000块银元我如数给你,也省你再四处化缘了。
有人同康文卿计算过,说他这一辈子送出的银元有228110元,施舍出去的衣服有550多件,他还受到当时的南京政府授予的“义举仁风”的巨匾一块,以赞扬他的乐善好施。
许多人只看到康文卿的有钱和好助人为乐,却不知道康文卿其实吃过很多苦之后,才拥有了后来的家业。尤其是在康文卿的父亲离开人世,开始的那段日子里,家里只能靠康文卿的母亲与人做针线活,到田里帮人掼稻、牵砻、舂米才免强能挣下半升的糙米。回到家,在糙米中加入糠菜煮给康文卿四兄弟吃,康文卿是老大,每每见到母亲累得走路都摇摇晃晃,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家里的命运,让母亲和三个弟弟过上好的生活,能天天吃上饱饭。
怎么改变,又拿什么来改变?家里要什么没什么,穷得只见地灰。怎么办?康文卿站在家门口看着赣江发呆。在赣江上有来来往往木排,康文卿心里想,要是自己也能够做木材生意就好了。
木材生意哪里有这么好做,需要那么多的本钱。康文卿一穷二白的,谁又会借钱给他?
有位经常将木排停在康文卿家门口的“排老大”,见康文卿年纪轻轻却是整闷闷不乐,就问康文卿,你小小年纪,怎么心事这么重?康文卿叹口气说,我想做生意,可惜却没有本钱,也没有人肯借钱给你。排老大听了,笑着指着这些木排说,这些木排都全是你的,谁会不借?康文卿苦着一张脸说,你就别取笑我了。排老大不高兴了,对康文卿说,你怎么这么傻,还说要做生意。做生意可不就得学会“无中生有”?康文卿一听,眼前一亮,自己可不就是这么傻吗。
一天,康文卿出现了一家钱庄的里面,他派头十足的对钱庄的襄理说,我要向你们钱庄贷一万银元应急三个月,利一分也不会少你们的。襄理见康文卿派头十足,还真的以为康文卿是个有钱人,就把康文卿带到了总经理面前。总经理见是襄理引见过来的人,就说,只要你让我们看到你的实力,这一万银元就贷给你。康文卿说,这有何难,你让襄理跟着我去赣江边看看,那些停着的木排可都是我的。
襄理跟着康文卿来到赣江边上,康文卿朝着江边上停着的木排一指,说你问去吧,我站在边上,反而不好。襄理来到木排前,问排工,这些木排是谁的?排工指着岸边上站着的康文卿说,这些木排都是康老板的。
就这样,康文卿通过“无中生有”的办法,成功的从钱庄贷出了一万银元,凭借着这一万银元,康文卿在赣江边上开起了一家“隆昌木行”,然后到处放风说,康文卿的生意做得多大,多好,木材不断地运往江苏、上海。他还在做生意的时候,有意无意的透露,他是有钱庄在后面做支撑的。
不过两年,康文卿又在木行的旁边开起了旅社,专门接待各地来的木商。到后来,赣不莲上一条街都是康文卿设立的饭馆,旅社,木行,钱庄,米行、银店等,康文卿也成为了吉安数得着的巨富,但康文卿的生活却仍然十分节省,唯有捐赠他人的时候,康文卿才会显露出他的大方。这也就不奇怪吉安如今仍然流传着,有困难到康家巷找康善人。只不过拂去历史的尘埃,康文卿已经不在,康家巷也只留其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