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七十一首《青青水中蒲三首》(韩愈)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青青水中蒲三首
【中唐·韩愈·乐府诗】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其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拼音版
qīng qīng shuǐ zhōng pú,cháng zài shuǐ zhōng jū。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青青水中蒲》三首,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将其列于无年代可考的作品内,而方世举的《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则列为元和二年(807)分司东都(洛阳)时作。陈迩冬收藏的《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并有李宪乔批语:“三诗不过思妇之词,不知寄托所在。”以上这些记载与评语,可供鉴赏这三首诗时参考。
这三首代言体的诗,以一个妇女的口吻,采用比兴手法,借蒲、鱼与蒲萍之密切关系,以兴起思妇对其夫的怀念之情。
第一首以蒲鱼起兴,抒写思妇因夫君离家远去、在家独居的愁苦。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是化用《诗经·小雅·鱼藻》中“鱼在在藻,依于其蒲”句意。这两句意思是说,那鱼在什么地方游来游去啊?是在水草里面,依附于那水边蒲草住着。水中蒲草与游鱼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作者又摹仿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青青河畔草”与《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等诗句,对水中的蒲草作了描写。就在这青青蒲草之下有着两条鱼自由自在地戏水。作者是要用游鱼与蒲草之亲近,来比喻征夫与思妇之关系。可是,“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陇,是地名,在今甘肃省一带。此处代指西部边疆。在作者写此诗的前五、六年,即贞元十七、十八年(801、802),唐军与吐蕃在盐州、雅州、维州等地(盐州治所在五原,今陕西定边;雅州治所在严道,今四川雅安;维州治所在薛城,今四川理县东北),屡有战争。诗中所说的“上陇去”,或许是指此时远赴西部边疆、与吐蕃作战之事。如今丈夫远征,思妇独自在家。“与谁居”? 道出了思妇内心的孤寂悲愁。
第二首,以蒲草长居水中央,有着浮萍紧相随从起兴,抒发思妇形单影只的感慨。蒲草与浮萍,都是水生植物。蒲草居于水中央,浮萍逸荡于水面,与蒲草形影相随。思妇羡慕它们,所以寄语浮萍:自己与丈夫分离而不相随,命运还不如你。
与上二首不同,第三首直接以蒲草因叶短不露出水面为喻,形象地叙写思妇独处于堂屋,而其夫远征于万里之外。“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此处的“妇人”,即诗中的女主人公。堂,是正屋。“不下堂”,是说妇人不出堂屋,即是说她独守空闺。行子,出行之人,这里指出征的丈夫。堂屋与陇地,相隔万里;见面之日,遥遥无期,怎不令人愁肠寸断,泪痕沾衣!
三首诗都紧紧围绕思妇独居的愁苦,反复吟咏,然而又相互关联,前后照应,如第三首的“妇人不下堂”与第一首的“我在与谁居”呼应,第三首的“行子在万里”与第一首的“君今上陇去”呼应。每首诗前二句都以物起兴,后二句都抒写思妇。而三首诗都以“青青水中蒲”为起句,反复吟诵,这颇似《诗经》中的联章复沓。复沓(也叫重叠),“原是歌谣的生命”(朱自清《经典常谈》),歌谣的节奏,主要靠它传达。
由于联章复沓和比兴手法的运用,表情真挚坦率,语言清新质朴,因而使这三首诗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这在以奇险冷僻著称的韩愈诗歌中别具一格。
蒲是一种很美的水生植物。关于蒲,王维有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堪盈把”;关于鱼,卢照邻也有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韩愈这首的“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也是类似的意思,春日风光宜人的河边水浅处,一双鱼在绿得透明的香蒲下游来游去。这意象令人想起《诗经》中一些诗句,简单、透明,充满幸福美好生活的气息。第一首可以理解为丈夫要远行陇上,留守的妻子触物感心而发出“我在与谁居”的叹息。
第二首别出机杼。这个不能跟随爱人远行的女子以香蒲自居,说我总是居住在固定的水域里,真羡慕浮萍可以自由飘荡,跟随水波而去。寄语浮萍是多么痴心,“相随我不如”好像肺腑中叹出般真切。全诗用字省净而意蕴悠然。
第三首以香蒲“叶短不出水”比喻女子不能出门相随爱人:她困守屋堂,而他已经离开千里万里了。一组诗以“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结束,看起来很“拙”,似乎文气忽断,结而未结。其实此句的朴拙意味来自诗人对汉魏古诗的模仿;只描述现状而将其背后的相思无奈略去不谈,也是余味不尽的做法,让人又想回头去看上面读过的句子。
这组诗全以“青青水中蒲”起兴,色调明快,回环往复,淳朴的如同民歌一般。它的意思是一层更深一层的,第一首是远行,第二首是不舍,第三首便是相思凄苦了。寄诗不写自身而替对方发言,而且写得清婉动人如闺阁中语。想来韩妻收到这么好的诗,一定会觉得句句写在自己心上吧。这份相知令人感动而温暖。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